90后互聯網精神
1、相比之前幾代人,他們更加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對不同的觀念和行為表現出更多的包容。
2、行動力強,敢于嘗試、踐行自己的夢想正值創造力爆發的年紀,專業學習使他們有了一定量的知識積累。
3、對于認可的產品,樂于口碑傳播。
4、他們遇到問題時有一定的自主選擇權,父母很少對他們的生活進行直接地干涉,大部分事情都可以自己做主。
5、除了兼職、實習、創業等社會實踐以外, 90后大學生對于社會公益事業也具有很高的熱情。
90后在互聯網上的行為特征:
1、聊天、交友構成了這個群體主要的網絡生活;在移動互聯網上,除了滿足基本的通訊需求,看電子書、玩游戲、聽歌成為了其主要的使用特征。
2、無論是在線下,還是在SNS社區,會細分自己的交際圈。
3、手機已經成為90后大學生主要的上網工具。
4、很少有90后大學生很少進行沖動消費。在大多數消費情境中,他們都表現得頗為理智。他們具有付費習慣、愿意為新鮮感買單。
5、在媒體接觸行為上,網絡是他們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并對傳統媒體形成了功能性替代。
盤點下那些活躍在互聯網上的90后創業者
高陽,1990年,現年22歲,大學只待過三個月退學,看他博客的介紹了解到他初在校內網做過渠道;后來在一家叫做MagnetJoy的社交游戲公司做多平臺運營;再后來到PE.VC跟過Tech2IPO以及AngelCrunch這兩個項目;2012年6月份從北京離職到杭州全職創業,跟幾個Geek男聯合創辦了技術問答社區 SegmentFault.
季逸超,1992年,現年20歲,曾單獨一人做出猛犸瀏覽器、Rasgueado輸入法等。猛犸瀏覽器從瀏覽器設計到美工、開發、測試、運營等工作,全部由他一人獨立完成。2010年7月開始開發“猛犸1”時,他剛剛在北大附中讀完高二。如今已經更新到第四代,是iPhone上個人開發的瀏覽器里下載量大的產品。獲得徐小平和紅杉資本投資,成立了Peak Labs以貝爾和施樂為目標的實驗室。
姚欣宇,1990年,現年22歲,19 歲開始接手管理 Shanghai Linux User Group 至今,Mac/Linux/emacs 用戶;對計算機技術有著狂熱的熱愛與追求,愛好書法,也帶領過自己班級拿到高中校籃球賽冠軍;觀察與思考是大腦始終執行著的守護進程。目前是代碼托管服務平臺GitCafe的創始人兼CEO.
張林軒,1992年,現年20歲,在國內念的小學,去加拿大讀的初中,又在美國上完高中;高中畢業后張林軒放棄申請大學的機會,回到北京創辦英語培訓服務網站在聊網。回國后張林軒曾多次帶團隊轉赴中美之間,還曾經擔任過環球雅思文書總監和長沙紫銘教育執行校長,對英語培訓市場和留學申請服務他有著自己的理解。目前在聊網已經獲得百萬級投資,估值過千萬。
劉白光,1990年,現年22歲,從他博客了解到他2011 年 6 月畢業于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大學期間曾經在騰訊公司實習,從事手機產品設計,也是在這差不多的時間段他創辦了社會化網絡圖書館“擺擺書架”;畢業后在百姓網任產品管理工程師;在2012年初參與創辦火花TV。
張孟寧,1990年,現年22歲,2012年7月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走出校園兩個月后,她沒有選擇一條中規中矩的路,而是看似非主流的開了一家創意“情趣用品店”。2008年,她步入了一個讓所有人都羨慕的大學中國傳媒大學。2009她初次萌生開店的想法“那時候就跟同學說畢業后要在學校門口開個情趣用品店,那樣一定會很爽,每天被各種爆點爆來爆去。”
Saic,1990年,現年22歲, 真實姓名網上找不到,照片只能找到網友給他畫的畫像,太神秘。從他的個人主頁上能了解到他參與設計、開發、運營過很多產品例如“中文攝影雜志”“iWeekly”
2011年與85年的沈一鳴一起創辦Clover·四葉新媒體。韓寒近推出的iOS應用“ONE · 一個”就是他們團隊負責設計開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