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聽到:磚瓦工一個月10000,木工一個月8000,按摩師一個月7000,住家保姆一個月5000,一汽普通工人27個月年薪。而大學畢業生出來2500,名校畢業五年案頭工作者4000,博士找不到工作。海歸有工作經驗要求月薪5000被拒,這真是知識改變命運呀!”近日,這條微博被廣泛轉載并引起熱議。苦學多年的大學生工資待遇、職場受歡迎程度遠遠低于農民工,面臨就業的大學生如何看待這一落差,記者采訪了部分在校生及高校從業人員。
現象:大學生給農民工當替補
隨著春節的臨近,新一輪的“用工荒”顯現。河北經貿大學的學生徐明對此深有感覺,性格開朗的徐明參加了幾場兄弟院校的招聘會,“有幾家酒店每個學校的招聘會上都能看到他們的影子”。在與負責招聘的工作人員攀談后徐明發現,酒店對大學生們期望很低,“臨近春節了,飯店里服務員要回家過年,飯店里生意火爆,人手緊張,就從大學生里招聘”。尤其令徐明難堪的是,學歷旅游管理專業,在酒店招聘人員眼中依舊沒有競爭力,“大學生穩定性差、吃苦耐勞精神也不足,單位還是比較歡迎農民工”。大學生正在成為農民工的補充和替代。
面對體力勞動者高額的工資,正在為找工作發愁的河北師范大學應屆畢業生張羽經歷了招聘會、網上求職后,對自己的就業預期越來越低,月薪兩千已經是不錯的待遇。比她小一歲的堂弟,在縣城一家私營五金廠工作,每天班車接送、午餐免費,月薪2100元;同村60多歲的大娘,在鹿泉一家養殖場打工,負責打掃豬舍,每天開著電動三輪掏豬糞,月薪也能達到1800元,包吃住,“堂弟文化很低,上到初中就堅持不下來了,打掃豬舍的大娘更是大字不識,單從工資上看,我要找一份他們這個待遇的工作也不容易。”張羽村里也有一些鄉親從事泥瓦匠、木工、粉刷這樣的活計,高薪確有其事,“以前農忙的時候,他們還會回來收割,現在回來秋收的越來越少,直接用收割機了,每家都有一筆賬,回家收割耽誤的工錢遠比雇收割機要多”。
對于這些農民出身的張羽有自己的看法,“他們是工資高,可是也很辛苦,工作時間、環境等都是不如意的。有的工作很累很危險,前幾天不是還報道了在鄭州農民工住在高架橋下被凍死的新聞,張羽說自己受不下這份苦。“現在每年寒假回家都有點不適應了,”習慣了學校宿舍里熱乎乎的溫度,張羽回家凍得伸不出手。
畢業生初次就業落差顯著
2013年高校畢業生將達到700萬人,這是一個天文數字。河北農業大學就業指導中心韓福明主任介紹,這么大規模的畢業生進入社會,在就業層次提高方面確實存在難題,一部分大學生初次就業會出現心理預期與崗位結構不匹配的狀況。韓主任認為,大學生就業已經不是什么難題,關鍵在于如何為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選擇合適自身發展的工作崗位。大學生就業難存在兩個層面:一是大學生就業需求遠高于提供的崗位數量,畢業生沒有就業機會。二是就業崗位待遇和大學生就業理想之間存在著各種差距,從而形成就業難,招聘也難的境地。“工資”不是衡量工資高低的標準,我們還要考慮工作行業、職位、工作環境、社會聲譽、勞動保障等因素。另外,大學生和農民工是兩類完全不同的群體,其人生軌跡和就業前景完全不同。大學生的就業意向,主要是專業技術型或腦力勞動型,農民工側重于相對簡單的技術性體力勞動(但熟練程度要求較高)。大學生就業更關注于個人長遠的發展,提高自身可雇傭性,終實現自我價值體現。從表面看,大學生起薪和農民工可能有差距,但大學生的上升空間卻比普通農民工大得多,當大學生工作幾年掌握一定經驗后,其上升潛力會更大,薪水也會明顯上漲。
學生渴望實力提升
研究生考試結束只有一周時間,今年全國考研人數繼續走高,2012屆畢業生小周也是其中一員,他給出了考研理由是“大學沒學到啥東西,想讀研再認真學三年。”小周同學畢業于外省一所211大學,專業是通信工程,屬于很火熱的行業,小周高考后選這個專業是誤打誤撞,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興趣和方向,只是聽說這個專業就業不錯。“大學時,學校開設的課程相當廣泛,當時完全不知道這些課程對以后有什么幫助。現在再看,正因為當時的那些課程,讓我現在在整個大的行業里無論想干哪個具體的方向,都有一點點基礎,但也真的就是可以忽略不計的那一點點基礎而已。”大學里,小周屬于學習一般的,班上找到好工作的沒幾個。小周由于沒有工作經驗,所以找工作的過程比較坎坷,面試了大大小小很多家公司,應聘的大部分都是技術型崗位,幾經掙扎,終于在一個私企謀到一席之地,小周上手并不順利,工作后加班頻繁。小周開始反思,大學期間根本沒有吃透專業,自然找不到努力方向,于是想讀研再認真學三年。
“我今年大四了正在實習,也算是一本,我真的覺得四年我沒怎么玩,但是我也真覺得我沒學到什么”,廣告專業的一名同學也持和小周相同的觀點。學了很多門課程,但是真正學進去的課程少之又少,“這幾年學習也算認真,可是總有一種空虛的感覺,對師資、教育方法、課堂效果都不滿意”。
河北師范大學新聞專業的芳芳同學說,她們不僅學新聞知識,還會涉及廣電編專業的課程,知識是學了,但是你能不能學以致用又是另一回事了,對于未來的發展方向,芳芳并不自信。
正在中關村實習的大四學生小陳說:“好的人生發展方向,不僅要有知識,還有機遇、能力等等,但眼下重要欠缺的還是能力”。小陳結合自己實習的情況跟我們解釋說:“在單位領導就跟我說,我知道你們沒有工作經驗,但是你們既然能考上大學就說明你是有學習能力的,我們看中的就是這種學習能力,有這個能力才能適應工作。”
高校教學存疑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一位研究員在某次碩士研究生考試的復試(包括材料學專業的筆試和口試)后總結,“總的印象是,專業課學得明白、基本概念清楚、基礎知識扎實的學生實在是太少了”。有相當一些學過“材料科學基礎”的學生不知道常見金屬(如金、銀、鎂、鈦)的晶體結構是什么類型?不知道面心立方、密排六方結構晶體的密排晶面和晶向是什么?有的看不懂簡單的、含有共晶反應的二元合金相圖;有的不知道固溶體和金屬間化合物有什么區別……應該說能夠進入復試的學生肯定都還是各個學校里不會很差的學生,其中有的還是專業(或班級)里的前5名。學生們學得不好,應該會的知識不會,能力低下。
這位研究員認為,學生們身上暴露出的另一個問題是,專業課的知識來自于死背硬記,遠非真正地理解,更不會舉一反三,靈活運用。其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沒有經歷過相應的專業實驗演示。比如,沒有在金相顯微鏡下看見過珠光體是什么樣,當然也就不容易記得其基本的形貌是什么樣?沒有做過(或見過)低碳鋼的拉伸試驗,當然也就不會對材料的“應力-應變曲線”、屈服強度等性能指標、加工硬化等概念有真正的理解;沒有見過掃描電子顯微鏡、透射電子顯微鏡,當然也就不容易理解這些實驗分析手段的用途,將來一旦真的需要時,也沒有任何印象。“沒有相應的資源,就應該沒有辦教育的資質。”高等教育在教學領域的各種問題,終得以體現。“就個人來說,如果僅僅是持有一紙文憑,而并不具備貨真價實的專業技能,不能夠在未來為雇主帶來利益與貢獻,那么遲早都將會被擯棄、淘汰出局。無論你是博士、碩士,還是學士,都會如此。”
大學生如何提升就業競爭力
在當今就業環境嚴峻、競爭異常激烈的形勢下,除了各級政府采取各種措施外,畢業生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從擇業心態到就業上崗全過程加強就業競爭能力。
(一)客觀認識自己,把準就業定位
人貴有自知自明,畢業生尤其要做到這一點,在應聘過程中,一定要結合所學專業、職業愛好、發展潛力等要素,選擇相應的應聘企業以及所提供的崗位、職務和薪酬待遇,做到人事相宜,人職相宜和人薪相宜,因此,畢業生對自己的就業預期不宜過高,尤其對職務、薪酬的要求,過高的就業預期,一是很難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同,對于一個缺乏工作經驗和業績的畢業生,是缺乏向企業開口索取較高職務和薪酬待遇的資本的;二是容易走進“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心理誤區,這種誤區會令畢業生喪失就業機會。
(二)增加誠信意識,奠定就業基石
具有濃厚誠信意識的畢業生,其就業的交易成本低,也能獲得企業的青睞。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有的向企業提供虛假論文、獲獎證書等資信證明,有的在進入企業工作后,單方面毀約,這種匱乏誠信的行為為企業頭疼,因此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務必增強誠信意識。一旦有喪失誠信的行為,其求職的基礎就不會牢固,人為給自己的求職道路設置重重障礙。
(三)認同企業文化,實現角色轉換
畢業生要實現從校園人到企業人的角色轉化,一個很重要的過程就是要認同企業文化,自己的價值觀要同企業的價值觀相吻合,行為規范要同企業的行為規范相一致,這是順利實現角色轉換的重要前提條件。
(四)進入崗位角色,積累工作經驗
畢業生如果被錄用,就應盡快進入崗位角色,盡快了解工作內容,熟悉工作程序,掌握工作要求,履行崗位職責,并逐漸積累經驗。畢業生一旦適應了崗位工作,并創造了不俗的工作業績,受到重視是遲早的事情,職業生涯的拓展也會由此找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