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職業教育發展是我國打造“人才紅利”的重要著力點。這些年來,河北
廊坊職業技術學院緊隨地方經濟轉型發展方向,搶抓產業結構調整對高技能人才強烈需求的機遇,走出了一條新形勢下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的新路子,其做法和經驗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2012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在相當長時期以來出現首次下降,意味著我國的人口紅利出現拐點。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處于“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的新階段,無論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還是迎接以數字化制造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都需要高技能的人才,特別是能夠把握數字化制造、新型工業技術的人才。這既為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新機遇,也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職業教育重要性更為凸顯。
基于上述考慮,記者近日來到河北
廊坊職業技術學院進行實地調研,看到其抓住職業教育發展的良好機遇,創新思路,為企業發展、現代農業、新型工業化培養了大量高技能人才,支撐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也贏得了群眾的信賴。
(一)
廊坊職業技術學院地處冀中平原的河北廊坊市,2003年由3所省部級重點中專學校——廊坊市工業學校、廊坊市農業學校和廊坊市財貿學校整合而成。這些年來,河北廊坊職業技術學院緊隨廊坊經濟轉型發展方向,搶抓產業結構調整對高技能人才強烈需求的機遇,走出了一條新形勢下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的新路子。
一是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企業發展培養人才。河北廊坊職業技術學院相關領導認識到,職業教育是就業教育,重要的是面向企業,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近年來,隨著廊坊“京津冀電子信息走廊、環渤海休閑商務中心”定位的提出,大批涉及電子信息、新型材料、服務業等產業的企業進駐廊坊。為滿足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學院通過走訪全市各縣(市、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諸多企業,詳細了解企業當前和中遠期人才需求狀況,從而制定了相應的辦學措施。其一是根據企業發展領域,積極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增設了旅游管理、物流管理、市場營銷、電子商務等高職新專業17個。其二是面向企業教學,聯手名企,開展互利合作,深度交融,構建了校企文化融通、專業設置融通、師資隊伍融通、實訓基地融通的“四融通”合作辦學模式。在與企業深入溝通的基礎上,學院不僅與廊坊及京津環渤海地區200余家企業建立了人才培養合作關系,還與華為、京東方、富士康、富士達、新奧、中興等大型企業建立了穩定的人才供求渠道。
二是通過積極服務“三農”,為現代農業培養人才。培訓新型農民是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建設新農村離不開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和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的壯大。廊坊職業技術學院深刻認識這一農業經濟發展的現實,緊緊抓住河北省在全省實施新農村建設改革發展帶頭人和農民科技致富帶頭人“雙帶頭人”工程的機遇,成立了“農村發展教育培訓中心”,面向初中畢業或具有同等學力、年齡45周歲以下的青年農民,開設專業培訓班,讓他們免費學技術、上中專。
三是通過跟蹤市場需求,為新型工業化提供技術服務和人才。機電專業是廊坊職業技術學院的主體專業之一。數控機電專業擁有自己的實習工廠,既是學院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的實踐教學基地,也是鐵道部制動單元定點生產廠家。學生不僅可以在這里實習實訓,還可以直接上崗生產產品,專業教師負責產品的設計和質量把關。早在1998年,廊坊職業技術學院就與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共同研制并生產XFD踏面制動單元,其研發和生產的XFD系列踏面制動單元已經大批量安裝在內燃機車、電力機車、工務車、動車組、地鐵以及城市輕軌車等20多種車型上。
調研發現,正是由于準確把握職業教育發展的機遇,廊坊職業教育在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上起到了顯著作用。一是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人才儲備。5年來,學院累計向社會輸送大中專畢業生15952名,其中80%以上就業于廊坊及周邊地區。為廊坊在經濟轉型發展過程中提供了豐富的高素質勞動力資源。二是鍛造了農民致富的“金手指”。調研中,記者來到了位于北京市通州區永樂店鎮的蘑菇采摘基地。走進茂密的樹林,樹蔭下,一排排蘑菇大棚,成行連片。這是廊坊職業技術學院林菌兼作項目示范推廣點。采摘的農民一邊忙碌著,一邊欣喜地告訴記者:“多虧了學院的這個林下食用菌栽培技術,現在一畝地的收益是原來的十倍多。我們鄉的農民可算是靠這個走上了致富路!”據了解,學院推廣的“林菌兼作”項目目前已在全國8個省、市、自治區得到推廣,真正為農民增收致富鍛造了“金手指”。以北京通州區永樂店鎮為例,其林下食用菌栽培項目已累計增加當地農民收入上億元。
(二)
無論是人才支撐還是農民增收,這些都是發展職業教育取得的重要成績,但廊坊職業技術學院并沒有滿足于此。他們認識到,職業教育是就業教育,只有與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方向緊密結合起來,才有實際價值,才能讓人民滿意。這也是廊坊職業技術學院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發展的根本方向。
一方面,要繼續根據產業結構變動和地方經濟發展,直接培養相應的技能人才。比如,在當前食品安全問題引發國人高度關注的當下,學院可整合院系資源,培養食品檢測等相關專業的技能人才,滿足市場需要;再如,相比于國外高度重視汽車產業技能人才,我國汽車產業方興未艾、相應技能人才卻極度匱乏的實際,職業教育應該加大對這方面人才的培訓和培養,等等。
另一方面,還要培育新型職業教育管理人才。廊坊職業技術學院院長王建強認為,發展職業教育需要具備長遠發展思維、與時俱進的教育管理者,不僅要把握地方經濟發展的方向,跟蹤整個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熱點方向,更為重要的是,要有能夠找到相應師資、資源整合的能力。國內外成功的職業教育實踐表明,由于職業教育追求實用性的特點,職業教育培訓不只需要課堂型的專職師資,更需要來自一線具有實踐經驗的兼職師資,如何整合資源,調動企業、市場的積極性,考驗職業教育管理者的能力。
在當前我國高技能人才短缺的背景下,廊坊職業技術學院在發展職業教育中的實踐和設想,有助于我們對職業教育發展的認識和思考,也對各地發展職業教育、培養技能人才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范本。但也要看到,當前職業教育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比如,職業教育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被作為調節普通教育生源的緩沖系統,在招生和經費投入政策中一直處于次要地位;社會上存在鄙薄職業教育的觀念,導致職業教育面臨雖然就業“出口”率高企、招生“入口”率卻慘淡的困境,等等,這些都是全國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的共性問題。如何破解這些瓶頸?正如王建強所言,職業教育是非常有前景、有潛力的教育。在經濟體制改革深入發展、新型城鎮化加速推進的當下,無論是下崗工人的轉型、數以億計的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還是新生勞動力的就業,都迫切需要通過職業教育和培訓來促進從業。只要全社會更加重視職業教育的投入,更加尊重職業教育的發展,未來職業教育必將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