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委、教育廳,廣東省高教廳,各計劃單列市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委,國務院有關部委教育司(局),部屬各高等學校:
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全面總結了農村改革二十年的基本經驗,進一步明確了農業和農村工作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提出了農業和農村跨世紀的發展目標、方針政策和工作任務,是新時期指導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決定》強調了教育在農業和農村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指明了農村教育進一步改革和發展的方向。《決定》既對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為農村教育的改革與發提供了良好的機遇。認真貫徹落實《決定》,促進教育事業更好地為農業和農村工作服務,對于實施科教興農方針,實現我國農業和農村跨世紀的發目標,具有重要意義。現對貫徹十五屆三中全會精神,促進教育為農業和農村工作服務提出以下意見。
一、認真學習十五屆三中全會精神,充分認識教育為農業和農村工作服務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農村的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都有了長足的發,特別是以農科教結合、“三教”(即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統籌為主要標志的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取得顯著成效,對我國農村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我國教育為農業和農村服務的力度還不夠大,農村教育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農村教育在總體上還比較落后,教育思想、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存在著不問程度脫離農村實際的現象,農村教育投入不足,許多地方辦學條件還比較差,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人口素質的改善,影響了農業科技成果的普及和推廣。當前,穩定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推進農村小康建設,以及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和干部隊伍建設,都對農村勞動者素質的改善和各類專門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教育特別是農村教育的現狀還難以滿足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實際需要,更不能適應我國農村長遠發展和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實現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從根本上講是要把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改善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決定》指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是落實科教興農方針、改善農村人口素質的關鍵。教育必須為實現黨和國家確定的我國農業和農村跨世紀發展的目標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教育戰線的同志,特別是各級教育部門的領導同志,要認真學習和貫徹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充分認識教育特別是農村教育為農業和農村工作服務的重要性和緊迫”勝,牢固樹立為農業和農村工作服務的思想,努力開創教育為農業和農村工作服務的新局面。
二、進一步推動農村教育綜合改革,促進農科教結合和“三教”統籌
我國12億人口,9億在農村,發展教育要從這個基本國情出發。改革開放二十年來農村教育發展的實踐證明,農村教育必須堅持為農業和農村工作服務,必須堅持走綜合改革的道路,實行農科教結合和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統籌,這是農村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農民脫貧致富的出路。
實行農科教結合,就是要在當地政府的統籌下,改變農村經濟、科技、教育相互脫節的狀況,堅持農村的發展要依靠科技和教育、教育要為農業和農村工作服務的方向;堅持教育部門與農業、科技等部門密切合作的體制,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逐步形成農業、科技、教育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良性運行機制。加強三教統籌,就是要根據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農村的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強三類教育的溝通和協調,改善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增強為農業和農村工作服務的能力。農村各類學校擔負著改善農村勞動者素質和培養初中級專門人才的任務,應在科教興農中作出更大的貢獻。要進一步轉變農村教育的辦學指導思想,促進農村教育切實從主要為升學服務轉變到主要為農業和農村工作服務的軌道上來,通過調整結構和深化改革,使學校成為農村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的基地,農業科技成果普及和推廣的基地,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地。
農村教育綜合改革要堅持點上深化,而上擴展,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繼續發揮全國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實驗縣、地區聯系點的示范作用。繼續推進“燎原計劃”的實施,加強“燎原計劃”示范鄉鎮建設。
三、打好農村“兩基”攻堅戰,改善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
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是改善農村人口文化素質,實施科教興農方針的奠基工程。“兩基”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中之重”,農村是實現“兩基”目標的重點和難點。必須繼續采取得力措施,認真實施“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打好“兩基”攻堅戰,為改善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打下堅實的基礎。當前要重點抓好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以及革命老區的“兩基”工作,切實解決適齡兒童尤其是女童的輟學問題和婦女、流動人口的脫盲問題。受災地區要做好災區教育恢復重建工作。
農村中小學要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改善學生素質,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要通過轉變教育思想和改革教學內容,使農村中小學的教學內容貼近農村生產和生活實際,鼓勵農村學校使用鄉土教材。要通過開設勞動技術課,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幫助學生掌握初步的生產技術,豐富素質教育的內涵。土地相對寬余的地區,政府要劃撥一些土地作為學校的勤工助學基地;土地緊缺的地區,學校要充分利用校園內的土地,栽種花草或果樹等。學校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盡可能掌握一些生產技能。通過改進農村中小學的德育工作,加強對學生進行熱愛農村、扎根建設農村的教育。農村學校也要采取適當的形式,對中小學生開展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要把多種形式初中階段的職業教育作為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途徑之一。
加大農村掃盲工作力度,堅持分區規劃、分類指導的原則,按期實現國家制定的掃盲規劃目標。繼續實行掃盲工作行政領導責任制和有關部門分工協作、齊抓共管的制度,增加對掃盲工作的投入。要把掃盲和杜絕新文盲的產生緊密結合起來,把文化知識教育和實用生產技術培訓緊密結合起來,把掃盲和掃盲后的鞏固改善同農民的脫貧致富緊密結合起來,改善掃盲工作的質量和效益。
四、積極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普及與推廣科學技術,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初中級專門人才
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實施科教興農方針、改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水平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克服當前在一些地方存在的鄙薄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現象,積極發展多形式、多層次、多樣化的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任務是為農村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創業型勞動者、初中級技術人才和基層管理人才,改善農村勞動者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質,同時要向農村勞動者提供科技成果和信息服務,大力普及推廣農業實用科學技術,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
目前,農村職業教育總體上仍是薄弱環節,要采取更加靈活的方式,努力擴大職業學校招生規模,廣泛開展短期職業技術培訓,為小學后、初中后、高中后不能升入高一級普通學校的農村青少年和廣大農民創造更多的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的機會。要努力辦好農業類和農村急需的專業,為農村培養大批“過得硬、用得上、留得住”的初中級技術人才。要努力改善教學質量,力、出特色。使畢業生確實掌握致富的一技之長,增強學校自身的活力和吸引力。為此,要切實抓好“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通過多種形式的培訓和加強考核評估等措施,著重改善專業教師的操作和動手能力,同時注意聘請有實際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作為兼職教師。加強實驗示范基地建設,為職業學校力、好單獨或共用的實驗、實習基地,同時積極發展校外和學生家庭實習基地,為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實際技能創造條件,努力使學校的生產、實驗、實習基地成為當地經營管理、技術推廣和輻射的示范。農村職業學校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自主擇業的形勢,加強對學生進行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教育。要十分重視農村成人教育,健全縣、鄉、村三級教育培訓網絡,改善農村基層干部、廣大農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緊密結合生產實際,有針對性地組織農民學習先進實用的種植、養殖和農產品加工技術,引導農民學習和掌握商品生產、市場營銷和經營管理方面的知識,培養有文化、懂科技、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對于務工農民要加強崗位培訓,改善知識水平、專業技能和安全生產知識。力爭三到五年內,在經濟欠發達地區,使農村勞動力普遍掌握一兩項脫貧致富的實用生產技術;在經濟相對發達地區,使農村勞動力普遍掌握適應農村產業化需要的生產技術,使一部分農民獲得“綠色證書”,適應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和由粗放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變的需要。要在農村深入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教育,加強對農民的思想道德、民主法制、科學文化、環境保護、計劃生育教育,引導農民移風易俗、革除陋習,為創建“文明鄉鎮”、“文明村”、“文明戶”作貢獻。
五、高等院校要主動為農業和農村培養高層次人才。開發推廣先進實用技術和研究成果,在新的農業科技革命中發揮積極作用
高等院校要主動面向農業和農村,建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開發和推廣農業和農村急需的先進實用技術。有關院校、科研部門要重視農業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研究,要有組織地進行農業重大項目的聯合攻關,盡快推出一批有突破性的科研成果。發揮理工科大學和綜合性大學的學科優勢,積極拓展為農業和農村經濟服務的渠道,支持鄉鎮企業的技術改造和產品更新換代。繼續通過建立定點聯系縣、科技承包、技術推廣和選派科技副縣長、副鄉長等形式,建立起連接高等教育和農村經濟的橋梁。繼續推廣河北農業大學走“太行山道路”的經驗,落實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方針。對于在農業和農村工作中作出重要貢獻的高等學校教師,應給予獎勵,其成果應當作為評定專業技術職務的重要依據。加快農村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的步伐,促進高等院校直接為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
高等院校要努力培養和培訓農村建設需要的各類高層次人才。要進一步辦好農業高等院校,促進高等農業教育、農業科學研究和農業科技推廣的緊密結合。支持農業高等院校根據實際需要,不斷拓展學科領域,用科學技術的新成果改造傳統學科,逐步擴大在農村地區的招生規模。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各類高等院校的畢業生到農村就業,拓寬人才通往農村的渠道。重視農村師資培養,積極發揮高等師范院校和其他高等院校為農村教育培養高素質師資的作用。積極鼓勵和提倡高等學校教師和管理人員至!農村開展支教服務,繼續組織高等院校師生利用假期開展科技、文化下鄉活動。
鼓勵農村青年自學成才,高等和中等教育自學考試要積極創造條件,為農村考生接受輔導和參加考試等提供服務。大力發展衛星廣播電視教育,要充分手利用電視、廣播、函授等遠程教育手段,擴大農民接受各種教育的機會。
六、加強領導與統籌,推動教育更好地為農業和農村工作服務
推動教育特別是農村教育更好地為農業和農村工作服務,是實現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農村跨世紀發展目標的戰略要求,是落實科教興農方針的迫切任務。各地要高度重視農村教育工作,將此項工作列入黨政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本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要在當地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健全農科教協調領導小組,統籌協調農業、科技、教育等部門,充分發揮現有資源的作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更好地貫徹落實科教興農方針,要落實國家對教育投入的規定,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增加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努力改善農村學校的力、學條件,為農村教育的進一步改革和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保障。繼續動員各行各業和社會力量,支持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
各級教育部門要根據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精神,結合當地教育和經濟發展的實際,制定改革和發展農村教育的規劃和措施,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農方針,使教育更好地為農業和農村工作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