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職教育實現了連續多年的大發展,目前已經占到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由于起步較晚,基礎薄弱,且發展速度較快,也出現了人才培養質量良莠不齊、就業率不高等問題。為此,我國高職教育必須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規律,結合職業教育的特點,走出一條持續健康、特色鮮明的發展之路。 培養目標模糊,一味模仿本科院校的培養模式,這是當前我國高職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本來,高職教育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其鮮明的職業崗位針對性,這一點在培養模式上表現得為明顯。而當前的高職教育教學及管理,往往模仿普通高等教育,實施的是普通高等教育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而沒有按照職業崗位去開發課程與教學,因而培養的人才無法滿足生產第一線的實用型、技術型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產、學結合,建立二元培養體系。所謂二元培養體系是指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培養學生的模式。在二元培養體系框架下,學校和企業共同設置學生學習的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共同完成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教學,共同完成對學生的知識考核和技能考核。目前,我國不少高職已將“產學合作”列為教學的基本途徑,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如產學脫節、學非所用等。學校應該敞開大門,走向社會,密切與社會、企業的聯系,嘗試與企業或用人單位協同完成教學及實踐過程,使學生既學到理論知識,又掌握實踐技術。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技術應用型人才。 目前,我國高職教育發展面臨著這樣一種尷尬的矛盾:一方面社會上技能型人才嚴重短缺,另一方面相當多的高職生卻“有業難就”或“無業可就”。這種矛盾現象說明,我們的高職教育還沒有很好地適應社會的實際需要。正是針對這種情況,有的高職學校近年來實施了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所謂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學校針對用人單位需求,與用人單位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簽訂學生就業訂單,并在師資、技術、設備等方面合作,通過學校、企業兩個教學地點進行教學,使學生畢業后直接到用人單位就業。企業的“訂單”不僅僅是一張“用人”的預訂單,還是包括培養目標、課程計劃、教學組織、教學方法、評估方法在內的人才培養方案。通過這種模式,學校一是可以了解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和培養要求,包括人才的類型與數量、職業知識、能力結構等,為學校的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二是可以通過企業的生產現狀,了解科技發展及其在生產領域中的應用,依據企業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使教學內容不斷補充、更新、修正和完善,為課程設置與改革提供依據。學校的專業設置、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等都應努力實現以“三個導向”(就業導向,市場導向,社會需求導向)為核心的根本轉變,辦出“品牌”專業,增強高職學校辦學的核心競爭力。學生可以根據未來從事的職業崗位知識與技能的特點,培養自己的職業興趣和工作愛好。這對于學生就業和崗位適應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高職教育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制度環境。優化高職教育的發展環境,應重點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一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就業準入制度。要從提高企業競爭力,提高產品、服務質量的高度,認識就業準入制度的重要意義。在技術技能含量高、通用性強的職業中,大力推行就業準入制度。通過在技術技能性職業工種中建立素質門檻,推動勞動者參加必要的職業培訓,取得相應職業資格后再從業和上崗。二是做好職業技能鑒定工作。在職業院校大力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要依據國家職業分類和職業標準,按照統一標準、統一題庫、統一考務管理的要求,貫徹社會化管理和考培分離的原則,做好職業技能鑒定工作。同時,要根據職業院校、企業和社會人員的不同特點,探索不同的鑒定工作模式。三是通過加強監督檢查,提高職業資格證書的含金量。當前,要集中力量抓好職業培訓、鑒定和職業資格證書管理的專項治理工作,加強對培訓和鑒定質量的控制。要分期分批有重點地對涉及社會公共利益、技能要求高而且量大面廣的職業進行重點整治,強化鑒定的監管,檢查持證上崗情況,規范用工行為,保證資格證書的質量和權威性!。ㄗ髡呦堤粕焦I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