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網絡大討論始于媒體援引中南大學校長張堯學在一次會議上的講話稱“國家把‘985工程’‘211工程’取消了”,一時間議論紛紛。隨后,教育部辟謠了,稱不會廢除“211工程”“985工程”。然而,這并沒有消弭對兩項工程的網上爭議聲。
梳理網上各類評論,“正反雙方”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一是造成就業歧視。“985”“211”成為一些單位就業招聘設置的“門檻”,很多非“985”“211”高校學生認為這是就業歧視。網民“一人一步一路一生”認為:“現在工作真的很難找,用人單位動不動就要求必須是‘985’‘211’院校畢業生,讓我們這些非此類學校的畢業生情何以堪啊!”然而,反對者則認為:“全世界的大學都分三六九等。這沒有什么好爭議的,否則就沒有名校這一說了。”
二是導致科研資金分配不均。有網民認為,這種重點工程的實施,使教育資源和資金向這些重點高校重點傾斜,一些高校占用“211”“985”的教育資源,卻并沒有做出什么大成績,很多大學不比它們差,卻無法享受應有的資源和機會。持相反觀點者則認為,“985”“211”的學生也是通過自身努力才進入相關學校的,理應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
三是標簽化認定“名校”易形成誤導。有評論認為,雖然很多人說不清“985”和“211”是什么含義,但都知道這是官方圈定的優秀高校的代表。一些網民反映,普通本科面臨生源質量下降和籌資能力有限等問題,很多教學活動的開展因此受限,繼而造成高中教育不平衡發展,家庭教育成本增大。”不過,這一觀點遭到許多“211”“985”名校學生的反對:我們高考付出了大量艱辛和努力,就是為了考名校,這種標簽是一種合理的存在,激發了我們學習向上的激情。
爭論反映社會焦慮心理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鄭風田認為,這一話題之所以備受爭議,主要是因為現在社會越來越關注公平,而爭論雙方各有一定道理。
贊成取消兩項工程的人更注重教育的公平性,認為應該“扶弱不扶強”,弱勢高校更應該得到幫助扶持,而不贊成取消者則主要是從教育效率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東北大學青年教師齊鑫認為,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高校的發展也走到了十字路口,民眾很想知道我國高等教育下一步怎么走、往哪走,圍繞這兩項工程的爭論,正反映出公眾的這種焦慮和期待心理。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中國的教育生態仍有待改善。他表示,這些工程、計劃,是行政部門按傳統的行政計劃思路管理高等教育,而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國家教育規劃綱要都明確要求,要深入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改革,落實和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他認為,國家有關部門應該認真思考“985、211工程”的存廢問題,并進一步清理其他教育工程、計劃。
高職生收入超名校生高校改革何去何從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的《2014年教育藍皮書》顯示,我國高職高專院校初次就業率為78.1%,高于“211”和“985”院校的平均水平;工資方面,高職學生月薪平均起薪3291元,“211”高校畢業生平均起薪3157元,高職學生略高于重點大學本科畢業生。
對此,鄭風田認為,怎么吸引一些優秀人才去學技術,是亟需解決的一個問題。“現在有人建議把一半高校轉為高職院校,這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選擇。過去,我國都搞一些學術性大學是不正常的,德國制造業之所以沒有衰落,就是因為其很注重制造業人才的培養。”鄭風田建議,中國要有一批大學側重職業教育,也要有另外一個體系評價,不能和學術型大學混在一起。“現在中國是成績較差的學生在進修職業教育,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
齊鑫則認為,社會需要學術人才也需要技術人才,更需要能將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人才。大學是一個教育、培養人的地方,單純以就業率來衡量一個大學畢業生的質量并不科學。“大學畢業生能否學以致用、能否通過大學教育實現人生價值和目標、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能否統一,是衡量高校畢業生質量的一個維度。”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孔曉明表示,精英教育和大眾教育不可偏廢,“在精英教育方面,中國不缺大學,但缺少一流大學。“985、211工程”培養了一批出色的高校,這個品牌很重要,但需要引入競爭機制。現在要看看這些大學辦得怎樣、財政的投入產出比如何。或許,可以在‘985’‘211’學校中以10%的比例,實行末位淘汰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