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大,面向所有農村生逐步推出中職免費政策,體現了國家發展中職教育的決心。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長楊進在前幾天的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學術年會上發表觀點:加固中職教育基礎地位刻不容緩!感興趣的同學們快來跟著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
“OECD(經合組織)國家,富國俱樂部,高中階段有45.7%的人接受中等職業教育,54.3%在普通高中。你所在的地區比OECD國家發展水 平更超前?我不信。”在12月中旬召開的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學術年會上,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長楊進針對近有專家 在媒體上發表的“取消職普比‘大體相當’”的觀點予以反擊,他認為,以中國的經濟和產業發展水平,還遠未到不需要中職層次人才 的階段。楊進的觀點也得到了一些職教專家的支持,著名職教專家、職教中心所研究員姜大源更是表示,“中等職業教育‘基礎不牢, 地動山搖’”。
一、100個工業機器人應用崗位,31個需要中職生:
當前,我國中等職業教育面臨著初中學齡人口斷崖式下降的困擾。從2011年開始,招生人數連續5年下降了近270萬人,比2010年下降了 近1/3。面對中等職業教育招生人數不斷萎縮的現狀,人們不禁提出了怎么看、怎么辦的呼聲。
有人提出職教的發展重心應該放在高職,高中階段不再要求職普比“大體相當”。楊進明確反對這一觀點。他認為,即便是經濟發達國 家,接受中等職業教育的人數尚且占到高中階段教育人數的一半左右,更何況我國。他除了列舉OECD國家的數據外,還給出了歐盟21個 成員國的平均數據——中等職業教育占52.7%,普通高中占47.3%。而我國,中職學校和普通高中的招生人數在2010年時曾達到51:49的 比例,但到了2015年則變為43.13:56.87,這是官方統計,中職真實的招生情況可能更糟。
也有人用美國的例子進行反駁,因為美國并沒有專門的職業學校。楊進認為,這只看到美國高中教育的表面,而缺少真正的了解。“美 國沒有職業學校,但公立高中的基本辦學目標包括了基本技能教育、智力開發、職業與技術教育、道德與品德教育和公民教育等。”楊 進進一步解釋,職業與技術教育在美國高中具有重要地位,從聯邦到州政府都設有“從學校到職業”的各種撥款項目,支持學校設置各 種職業與技術教育課程,“比如俄勒岡州,高中學生中的44%選擇學習生涯與技術教育課程。我們不能說人家沒叫中專、沒叫職業高中, 就說人家沒有職業教育”。
另外,楊進認為,從我國的產業需求來看,中職教育也不可或缺。他用兩個當下備受追捧的“高精尖”技術領域——工業機器人和3D打 印來舉例。
“‘機器換人’,仿佛一夜之間就不需要工人了,真是這樣嗎?”楊進拿出一張表格,上面羅列著他調研的工業機器人應用崗位的人才 需求:假如總的人才需求為100人,現場編程崗位,需要中職10人,高職5人;機器人安裝調試與維護崗位,需要中職15人,高職15人; 生產線安裝改進與維修崗位,需要中職3人,高職8人,應用本科5人;工作站開發崗位,需要高職2人,應用本科7人;工作站方案工程師 崗位,需要高職2人,應用本科7人;銷售崗位,需要高職2人,應用本科8人;生產線運營與管理崗位,需要中職3人,高職5人,應用本 科3人。“我們看看后的合計,100個工業機器人應用崗位,其中中職人才需要31人,高職39人,應用本科30人。專家們總提工業4.0, 其實我們國家的工業才只有2.8,還需要補上工業2.0、工業3.0,中職人才更是缺少不了”。
至于3D打印,“中職生完全可以勝任3D打印設備操作、應用和簡單日常維護。”這是楊進在向3D打印領域的工程院院士、3D打印“ 教父”盧秉恒討教后得出的結論。在這個領域,中職、高職和應用本科各有其培養定位,高職培養的主要是從事通用零件工藝技術開發 和打印設備技術維護的人才,應用本科培養的主要是從事復雜零件打印工藝技術開發的人才。
二、“未富先老”“未普先擴”帶來勞動力結構的不合理: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人們都不想上中職,就不要中職了?人們都不想當工人、當農民,難道我們就消滅工人、消滅農民?”姜大源認 為,這是民粹主義的說法。而他主張,討論“職普比”,必須“跳出教育看教育”,多個視角來審視。
我們在勞動就業市場可以看到這樣的悖論——人均收入還不高,勞動人口卻老化;文化程度在提高,勞動參與率卻下降;職業資格門檻 在降低,學歷門檻卻提高;有事沒人做,有人卻沒事做,“招工難”和“就業難”兩難并存。
姜大源認為,這些問題用勞動科學來解釋,可歸結為兩方面的原因:勞動力年齡結構問題和勞動力層次結構問題。
“在勞動力年齡結構上,我國‘未富先老’”,姜大源認為,我國勞動力結構與人口年齡結構并不匹配,倘若削弱中職教育的基礎地位 ,無疑會加劇勞動力年齡結構的失衡,年齡適宜的勞動力將更加供不應求。
中山大學社會科學調查中心曾發表《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2015年報告》,報告中指出,2014年,中國以青年型勞動力為主的年齡結構 已不復存在,總勞動力中,15~29歲的低齡勞動力占33.07%,30~44歲的中齡勞動力占32.80%,45歲及以上的高齡勞動力占31.86%。2016 年中國勞動經濟學會年會也指出,15~24歲青年勞動力是勞動年齡人口下降明顯的群體,2006年這個群體有1.2億人,預測到2020年將 會下降到6000萬。
這些數字都指出了中國勞動力老化這個事實。按照美國職業管理學家薩柏的職業生涯階段理論,多數職業適合的初始就業年齡在15歲至 24歲之間,“而我國這個年齡的青年人卻都在學校里。”姜大源感到十分遺憾,特別是在同日本這個“先富始老”國家以及同為發展中 國家的“年輕的印度”比較后,更是如此。
“在勞動力教育層次結構上,我國‘未普先擴’,高中階段教育還未普及,高等教育就開始擴招,導致出現了過度教育。”姜大源認為 ,削弱中等職業教育的基礎地位,將加劇我國勞動力層級結構的失衡。因為從發展的現狀來看,我國勞動力結構與人口教育年限不相匹 配,層次適宜的勞動力供給不足,非適宜的供給卻有余。
三、加固中職基礎地位是教育公平的追求:
“中等職業教育不等于中等學校職業教育,我們在考慮職普比‘大體相當’時,要有大職業教育的概念。如果我們把藍翔技校等也計算 在內,應該就不是現在這樣一個比例。”世界銀行職業教育項目顧問王文槿教授告訴記者,楊進所長所呈現的OECD國家和歐盟各國的職 普比“大體相當”,數字中不僅包括了學校職業教育,也包括了職業培訓在內。
“國外職業教育大多是以取得職業證書為目的,通過資格框架實現與學歷教育的等值。而我們國家的情況比較特殊,中等職業教育的主 體是學校職業教育,承擔著學歷教育的職能,在維護教育公平中發揮重要作用。”王文槿說。
正是因為中職教育在教育公平中的這一重要作用,姜大源認為,削弱其基礎地位,將加劇學習者智力傾向與個性發展預期的失衡,因為 從發展潛能來看,適宜的教育路徑,更有利于強化學習動機和提高學習成效。不僅如此,削弱中等職業教育的基礎地位,還將加劇學習 者選擇后移與早期職業規劃的失衡,因為從發展的時空來看,適宜的教育路徑,更有利于提供縱橫選擇和增強學習自信。
“我們不能只有獲得間接經驗的教育,還要有習得直接經驗的教育。提供適合的教育才是公平的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就承擔著為每 個人找到適合教育的功能。”姜大源強調。
中職教育以能力為本位,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是其核心。在能力培養中,既不能缺少知識又不能因知識過多而影響能力的發展,處理好兩者的 關系是改變中職教育普教化、促進中職教育健康發展所無法回避的。小編也是希望國家能大力支持,然后加固中職教育基礎地位,讓每 一位學子都能順利上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