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選感言:
珍惜榮譽,用河北大工匠的精神內涵鞭策激勵自己,奮勇爭先,昂揚向前。
人物名片:
張雪松,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鋁合金廠金藍領和勞模創新工作室領銜人、高級技師,先后四次被授予河北省“五一獎章”,兩次被評為“河北省十大金牌工人”,三次奪得“河北省技術狀元”,先后獲得“火車頭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他數百次修復進口大型數控設備,還與工友們先后完成了百余項技術攻關,生產出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速列車,創造了國產動車組的世界速度,被譽為“中國第一代高鐵工人的標桿”。
匠心故事:
近一次采訪張雪松,還是他在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勞模本科班學習期間,脫產學習的他仍放心不下工友們和自己安裝維護的幾十臺數控設備,一放假,他就天天往車間跑。“我工作習慣了,閑下來心里反倒不踏實。”
用他工友的話說“雪松太辛苦了,心里總惦記著工作,碰上設備維修時,他都顧不上吃飯。”而在他的妻子看來:“他是真心熱愛自己的工作,所以他永遠不覺得累。”
4月下旬,當記者再次見到張雪松時,他正調試高鐵鋁合金車體制造自動化升級系統,“以前二十多米長的焊縫都靠人工打磨,勞動強度大不說,還難以保證質量的統一。以后采用這些機械手,能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以后鋁合金車體的裝配也將實現自動化。”看著張雪松一絲不茍擺弄機械手的樣子,這就是對“工匠精神”好的注解。
張雪松的成長歷程伴隨著中國高速鐵路事業的崛起。2005年,當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從德國西門子公司引進動車組生產技術時,張雪松受命帶領從各單位精心挑選的16名精兵強將負責研究高速動車組鋁合金車體生產技術,并在一個月內造出試驗車體。
然而,當一臺臺標滿外文的陌生機器安裝好后,大家都傻了眼:設備從沒見過,材料也從熟悉的鐵皮變成了鋁合金,原來的焊槍變得不聽使喚,工件也不聽擺弄。而外國專家只留下一堆圖紙和外文說明書一走了之。
鋁合金的焊接對溫度、濕度,乃至風速都有嚴格要求,稍不注意就會變形,沒有數據,張雪松帶領團隊從2米、5米、10米……一點點摸索,在成百上千次失敗后,他們終于攻下了難關,摸索出不同材料的收縮預留參數,積累了大量詳實的數據,為動車組的批量生產奠定了現場制造技術的基礎。
每列“和諧號”由8節車廂組成,只有實現每節車廂的流線造型,才能保證整個列車的流線優美,特別是在“子彈頭”車頭生產上,需要由多種定位裝置來確定每塊型材的基準位置。對此,德國人提出了工具裝置的精度要求,但沒有提供檢測方法。這一點又讓張雪松開始“上心”,并終找到了“鑰匙”,他和工友們一起奮戰,終于完成了《鋁合金車體大部件側墻焊接工裝標準檢測方法及輔助工裝設計》項目,并申報了國家專利。
一個月后,張雪松和團隊按時交出了一個與圖紙一模一樣的動車車體。“這不僅為以后的生產摸索出大量參數,更讓外方知道,中國也有一批具備生產高速列車能力的優秀的產業工人。”
再后來,張雪松帶領一個數控設備維修團隊,專門負責廠里數控設備的維修和保養。短短幾年時間里,張雪松先后帶領工友們完成了20多套工裝設備改造,不僅彌補了進口設備的缺陷,擺脫了對外國專家的依賴,保證了動車組的順利生產,而且為公司節約費用近百萬元,創造直接經濟效益近千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