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我們曾經有過,并且非常輝煌。但是現在部分缺乏“工匠精神”的情況也是常態,我們要重拾“工匠精神”,從“小眾”堅守走向 “大眾”傳承,感興趣的同學們可以跟著河北技校網的小編來了解一下吧!
![](/uploadfiles/image/20170607/20170607170762946294.jpg)
《中國制造2025》指出,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然而,當前我國的制造業卻存在 著大而不強、產品檔次整體不高、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的問題,部分產品不能滿足人們日益精細化的消費需求。追根窮源,這與支撐我國制造業整 體質量的“工匠精神”缺乏高度相關,質量意識淡漠,“差不多”思想泛濫,極大地阻礙著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升級、由“中國 制造”向“優質制造”轉型。
從歷史溯源的角度來看,“工匠精神”我們曾經有過,并且非常輝煌。從婦孺皆知的李時珍、華佗、黃道婆身上,在魯班造鋸、鐵杵磨針、賣油 翁、庖丁解牛等膾炙人口的故事里面,到今天的華為、中國高鐵等世界著名品牌,無不包含著令人敬仰的“工匠精神”,它是我們民族的瑰寶、 強國的希望。
遠古時代,一般的“匠”只能稱作“手藝人”,只有具備工藝專長的“匠”才能稱得上“工匠”,他們受人尊敬,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隨著社 會分工的出現,匠人逐漸從農業勞動中分離出來,成為專門以手工技藝謀生的一個特定人群,而且門類齊全、覆蓋面廣。因為工匠之活兒只要花 錢就能買到,處于被人使喚的地位,因而此時工匠的社會地位已逐步降低。從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之前的近30年間,我國社會百廢待興、物資 極度匱乏、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只求滿足溫飽,完全沒有閑情逸致和能力去追求“工匠精神”。改革開放之后,市場化意識日益普及,“短平 快”生產、批發式銷售、便宜貨替代,成為生產、營銷和消費的主流,人們更看重把握機會快速賺錢,而不是打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 為嚴重的是,不僅“工匠精神”沒能得到弘揚,反倒是急功近利的“差不多”文化逆風生長,制假賣假的犯罪成本很低,山寨產品因利潤巨高而 久打不死、死而不僵,偷工減料因權力尋租而得到保護和縱容,這些歪風邪氣的盛行成為打壓“工匠精神”的重大殺手,甚至還引發了“讀書無 用論”的重新抬頭。
對于“工匠精神”,溯源是為了增強自信,尋因旨在制定對策。由于積重難返、根深蒂固,要使“工匠精神”早日重塑輝煌,不僅需要各行各業 的工匠大師們個人“小眾”的靜心堅守,更需要全社會“大眾”的高度重視。2015年“五一”期間,中央電視臺播出特別節目《大國工匠》; 2016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中重提“工匠精神”;2016年,“弘揚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強國”成為全國職業教育活動周主題;2016年10月,中華全 國總工會宣傳教育部、教育部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聯合推出“大國工匠進校園”活動。
今天,《中國教育報》職教周刊特別推出“匠人·匠心”特色欄目,將持續報道全國各地職業院校的優秀專業課教師、在職業院校兼職的非物質 文化遺產技藝傳承人的典型事例。他們在各自的專業領域,通過以師傅帶徒弟的形式指導青年教師、助推其專業成長,通過言傳身教讓學生在技 術技能學習中耳濡目染、傳承技藝,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幫助行業企業解決技術難題、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他們身上所具備的對設計獨 具匠心、對質量精益求精、對技藝不斷改進、對制造一絲不茍、對產品追求極致、對產業專注堅持的職業素養,他們身上所蘊藏的“工匠精神” ,必然會感染青年學生、引領青年教師,促進“工匠精神”回歸大眾。
重拾“工匠精神”,我們任重道遠,期待有更多身邊的工匠大師從“小眾”的堅守逐步走向“大眾”的傳承,為實現自身的價值而努力,為社會 的更好的發展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