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vs職業教育──學什么才不會在未來被淘汰?很多同學們在填報志愿的時候會非常渺茫,不知道該學什么?未來什么專業就業前景好呢?河北技校網的小編來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吧,希望大家能參考一下呢!
摩根士丹利資深投資經理Daisy在近的一次活動中被問到,對于未來的就業市場,會有什么變化,這位睿智且風趣的銀行業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預測:
「我認為10年后,就業市場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會更高,甚至會超過現有的大學教育。」做出此判斷并非毫無依據,在科技進軍金融行業的大環境下,當所有的程序都被自動化時,擁有宏觀、獨立、自由思考能力的人,反而能提供不同的觀點。
這番言論的確扎到了金融從業者的心窩里,也是現在非常火熱的議題:「我的工作會不會被機器人取代」?當大學教育已經不能幫你實現目標的時候,教育是否能夠繼續提升你的價值?
(一)高等教育的目的是「有用」嗎?
今天的大學提供的教育究竟是什么呢?一方面,大學以傳授知識為主,為的是讓每個學生更有文化,更有品味,能更加主動地思考問題,邏輯清晰地判斷問題,更自由的探索知識。另一方面,家長、老師、甚至學生本人盼望的是,學到無縫接軌職場的技能,畢業后如果不能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那么大學就“白上了”。
前者著重于以用宏觀的角度去思考人文、科學、社會、自我的關聯性,后者則著重在專業訓練,強調職場上的技能應用──金融、工程、法律都在此范疇。
現實來說,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其他國家,大學教育長年有著「無用」的標簽。沒辦法,有多少學生畢業后可以單靠著研究古典、討論哲學討飯吃呢?而薪資調查公司Pay Scale的數據告訴我們,金融、IT等行業薪水一直名列前茅,也更有機會“拋頭露面”,受到關注。企業看到員工能在短時間內,降低成本,提高績效,自然也比較開心。
(二)以賺錢為目的的“職業教育”低端嗎?
職業教育不就是以經濟報酬為目的,培養一個人專業的能力嗎?掙更多的錢,意味著為社會創造了更多的價值。在瑞士和德國,就業的人們在高中后就會去讀職業培訓學校,只有那些想從事研究工作的人才會去讀大學。
拿些真實的例子來說,喬布斯、馬云、Paypal創辦人彼得·蒂爾等為數不少的成功企業家都不是很好的大學教育接受者,連喬布斯本人都曾強調:「科技必須和職業環境結為連理。」
(三)「大學教育」和「職業教育」未必沖突:
大學提倡的是培養出個體的邏輯、思考、及創意能力。這些能力需要長時間的累積,才能轉化成幫助一個人的軟實力。說到這里,職業教育的支持者可能開始翻白眼了,認為這些理念空泛不接地氣,而大學教育的提倡者則會批評職業教育太過功利、目光短淺。
其實,單單比較哪一種教育方式提供更多價值,并不合理,沒有哪種教育可以滿足所有的需要,關鍵你想要獲得什么?
(四)職業教育是大學之后的重要補充:
資深學者Wadhwa曾帶領哈佛大學和杜克大學的研究團隊訪談過200多位創業家,結論是,一個人的成功跟他們的學校、主修沒有什么直接的關聯性,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對改變世界的熱情、從錯誤中學習的能力、和努力的態度。
高頓財經CFA研究中心的老師表示,大學,終究只是人生中的一個小階段,真正的學習在你畢業后才開始。在大學找到人生方向,畢業后用自己的努力去實現目標。
金融行業是個“變化多端”的行業,你永遠不知道的市場會是什么樣子,也不知道明天的股價是漲還是跌,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就是所有金融從業者的必備的能力。在學校接受的金融教育不能滿足現實工作的需要,這也是大學生熱衷考證的主要原因。
金融大學生無疑是幸運的,CFA就是一張很有用的證書,既有對CFA候選人金融興趣的培養,也有技能的提升,更重要的是,CFA不只是一張通過性證書,也對職業道德和工作經驗有一定的要求,摩根士丹利、高盛、中國銀行、國泰君安等海內外知名金融機構都認可的證書,讓你永遠都有競爭力。
接受大學教育,就是培養對待生活、對待工作的熱情,而職業教育則幫你掌握一門專業的技能,可以直接用與工作,得到令人羨慕的高額報酬。你還在迷茫不知道怎么選嗎?更多資訊盡在河北技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