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廣大學子更積極、自信地選擇職業學校,還有一些必須邁過的坎兒。比如,當下求職市場上一些用人單位歧視職業學校畢業生的情況依然存在;一些職業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方向有待規范和革新;如何更好地契合現實需求,培養更多面向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的高技能人才,等等。
據近日《瞭望新聞周刊》報道,近年來,大學生本科畢業后到職校“回爐”的現象逐漸增多,一些偏重實操的專業,類似數控加工、電器自動化、汽修保養等,成為“回爐”大學生青睞的方向。不少職業學校還開設了“大學生班”,進行專門培養。
“本科生滿街跑,技術工無處找”,這是近年來就業市場上經常面臨的尷尬。因為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人們都把學歷作為衡量一個人水平和能力的標尺,把職校畢業生劃入了沒前途、沒出息的行列。如今,這樣的認知和社會氛圍正在發生改變。大學生“回爐”讀職校,是迎合求職市場供需的理性選擇,某種角度上也印證了這種改變。
那么,是否可以期待,今后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可以滿懷驕傲地把孩子送進職業學校,把職業教育也看成一個前途無量的選擇?應該說,這種期待在當下還是有不少制度、政策和現實支撐的。
從就業市場的用工現狀來說,技術工人匱乏是個不爭的事實。相關統計顯示,近年來,我國技能勞動者的求人倍率(有效需求人數與有效求職人數之比)一直在1.5以上,高級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達到2以上。在日本,整個產業工人隊伍中高級技工占比達40%,德國達50%。而我國,這一比例僅為5%左右,全國高級技工缺口近1000萬人。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環保等傳統產業和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術產業以及現代服務業,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問題不同程度存在。
從政策和待遇激勵上來說,無論中央還是地方,都為技能人才帶來了諸多利好信息。國務院在《關于激發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城鄉居民增收的實施意見》中提出,要完善技術工人薪酬激勵機制,貫通職業資格、學歷認證渠道;《技工教育“十三五”規劃》提出,省會及以下城市要全面放開對技術工人的落戶限制;不少省市都對技能人才給予重獎;日前正式印發的《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為加快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明確了路線圖和時間表。
從職業院校的建設來說,我國已經建成了世界上規模大的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體系——全國1.25萬所職業學校,年招生總規模近950萬人,在校生2700多萬人。
而從標桿和示范意義上來說,技術工人成長成才,贏得大獎、獲得殊榮,成為業界精英的情況亦屢見不鮮。前段時間,23歲的重慶姑娘聶鳳,因在世界技能大賽上奪得美發行業冠軍,成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副教授級別專家。在過去的11年間,已經有13位一線“藍領精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登上了國家科技高領獎臺。榜樣的力量無疑可以激勵更多人尤其是更多年輕人重新審視自己的學業、職業規劃和未來。
當然,要讓廣大學子更積極、自信地選擇職業學校,還有一些必須邁過的坎兒。比如,當下求職市場上一些用人單位歧視職業學校畢業生的情況依然存在;一些職業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方向有待規范和革新——偏離就業導向,過度追求學校升格,并不利于職業學校的進一步發展;如何更好地契合現實需求,培養更多面向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的高技能人才,等等。
從“回爐讀職校”到“我要考職校”,這種改變之于諸多年輕人的未來、中國制造的飛躍發展、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都意義重大。這個社會不僅需要愛因斯坦,也需要魯班。而更多“魯班”的培養造就,需要各方不斷努力,同心協力。
來源:工人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