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村教育和城市基礎教育一樣,長期實行的是升學教育模式。圖為2015年6月12日,河南伊川縣鴉嶺鄉西窯村一中學內,學生們在教室內休息。
“(在貧困農村)63%的孩子一天高中也沒上過”,這是美國斯坦福大學中國問題學者、發展經濟學家羅斯高(Scott Rozelle)先生在一次學術演講中的提法。近幾天,他這次演講的文本和視頻在中國的網絡上廣受關注。
本來小編認為,對這一“事實”,多數公眾是一眼就能看出問題的。雖然我國農村孩子上高中的情況比城市要差,但近年來,國家實施農村學生免費上中等職業技術(中職)學校、中職學生可獲得兩年國家助學金等政策,農村孩子上高中的比例大為提高,甚至可以說,中國大多農村地區,農村孩子只要愿意上高中,都可以上。因此,對“63%的農村孩子一天高中也沒上過”這樣聳人聽聞的標題,多數公眾不會感冒。
可現實卻是,很多人都相信“63%的農村孩子一天高中也沒讀過”,而且認為羅斯高先生的調查反映了我國農村教育的真相。
針對這一現象,我結合教育部發布的2010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以及對農村教育的了解,寫了一篇分析文章。其中提到,2010年我國高中毛入學率即達到82.5%,就是城市高中入學率達到100%,農村高中毛入學率也絕不會低于60%,只有個別特困縣的高中毛入學率低于50%。
但是文章發表之后,仍舊有很多人,包括我朋友圈的朋友(有些還是教育工作者),認為“63%農村孩子一天高中也沒上過”這個結論并沒有什么大問題。
一位朋友留言問:“上海高中入學率只有50%多吧?”另一位學校校長說:“天津市普通高中的錄取比例一般在51%~53%的樣子!有將近一半的初三畢業生要讀中專或者中技,或者上班!”還有網友跟帖:“我覺得美國教授說的貼近現實,我們這里有36%的農村學生能高中畢業、參加高考就不錯了!”
這些留言、跟帖說明同一個問題:他們都把高中理解為普通高中,而把中職、技校、職高排除在高中之外。也就是說,他們理解的高中入學率,并非國家教育事業統計公報所統計的高中入學率,而是普通高中入學率。
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何那么多人會認同羅斯高先生的演講了。雖然羅斯高先生談的高中是包括中職、技校的,可公眾自動將其理解為普通高中。而按照普通高中的概念,我國全國的普通高中入學率(適齡學生有多少進入普通高中)2016年約為52%,農村普通高中入學率大概35%左右,這正和“63%的農村孩子一天高中也沒上過”對上。
這種對高中的理解,對發展我國高中教育以及整體基礎教育,會有很大的負面影響。一個為簡單的道理是,國家將發展中職教育作為普及高中教育的重要內容,要求中職與普高均衡發展(規模大致相當),可是,老百姓普遍只關注普通高中教育,對中職教育不感興趣。因此,即便實現高中100%的入學率,在老百姓心目中,讀高中的學生也只有50%多。
這反過來又會影響高中的普及:既然讀中職不是讀高中,那為什么要讀?讀中職有何意義?這是我國普及高中教育的大難點。
高中教育已普及,但普通高中入學競爭更加激烈
針對農村孩子高中入學率低的問題,羅斯高先生提出的方案是,關注0至3歲幼兒教育,重視幼兒早期智力發育和營養。這一建議也被部分人覺得是一個好的思路。而這也是基于對高中的認識就是“普通高中”。因為,如果考慮的是包括職業教育在內的高中入學率,那這一思路是存在問題的。
上普通高中和上高中,在我國,是有很大不同的。目前,隨著高中教育普及,學生上中職,基本不用考(考也不需要很高的分數),而上普通高中,尤其是好高中,則面臨很大競爭。從各地的中考升學率看,普高的招生規模比中職略高,但只有50%多的初中畢業生進普高。這一錄取比例比高考升學率低得多得多:我國大學錄取率已經超過75%。因此有很多家長認為,中考競爭比高考競爭激烈。
對于羅斯高先生的建議,有人質疑:叫媽媽回家,就能讓孩子考上高中嗎?很顯然,這里的高中,不是職高,而是普通高中。進一步說,羅斯高先生的立論,也基于是讀普通高中。因為其是根據上普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意愿來分析早期教育對學生影響的。一個孩子接受的早期教育好,學習成績提高,會有更大希望考進普通高中。這符合公眾的判斷。
然而,這只能解決家庭如何幫助孩子上普通高中的問題(我國義務教育的家庭教育焦慮都與要讓孩子進好高中密切相關),而不是解決高中入學率問題。高中入學率問題,和上普通高中是完全不同兩個問題。
在我國,高中入學率問題的關鍵不是孩子考上高中,而是孩子讀不讀高中。因為初中畢業后,政府是采取各種措施激勵學生上中職、技校、職高的。有中職學校上,卻不愿意上,這是普及高中教育的根本問題。
從每個家庭角度看,關注上普高是正常的。但研究中國高中教育問題,尤其是如何普及高中教育,關注怎樣考普高,有些“牛頭不對馬嘴”。現實非常明確,假如國家確定發展高中教育的戰略是普高和中職1:1比例,那么,只想讀普高而不愿上中職學校的問題不解決,就難以實現普及高中教育的目標。因此,羅斯高先生的研究令人困惑,他的目標是普及高中教育(認為勞動力人口中的高中人口比例將影響到一個國家是否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但用的卻是如何上普高的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經檢索,“63%”這一數據,其實出自羅斯高先生參與撰寫的《中國農村中學輟學調查》一文(刊于2016年第2期《中國改革》雜志)。這一調查顯示:基于八次大規模調研收集的來自四個省262個農村初中24931名農村中學生的數據,以及與52名樣本地區的農村學生的深入訪談,研究人員發現,初中累積平均輟學率:17.6%~31%;入讀高中的退學率4.2%~7.4%;入讀職業中學的退學率:29%~32%。農村地區整個中學階段(初中、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的累計輟學率高達63%。
根據這一調查,我國農村學生初中輟學率高達31%,初中畢業后有69%的進高中,進入普通高中的學生中有4.2%-7.4%的退學,而讀職業中學的學生中有29%-32%的退學。這和國家統計的農村高中入學率其實差不多,而不是“63%的農村學生一天高中也沒有上過”。那么,羅斯高先生為什么會這樣說呢?一種可能是把沒有完成高中學業的學生的比例作為沒有上過上高中的比例。也有可能是演講的口誤。
這還不是要緊的。要緊的是,上述調查顯示,入讀職業中學的學生退學率為29%-32%。可羅斯高的團隊對這一退學率似乎并不特別關注,而仍關注上普高。因為如果關注高中普及率,必定關注中職退學率,而中職退學率,與0至3歲教育并無多大關系。因為,0至3歲幼兒教育再好,按照中國的高中教育格局,也都會有一半左右學生讀中職。所以,必須首先解決中職退學率問題。
中職教育何去何從
中職不受待見,是我國普及高中教育必須直面的問題。2015年10月召開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普及高中階段教育”。2017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2017~2020年)》,其中明確,到2020年,全國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適應初中畢業生接受良好高中階段教育的需求。對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當時就有不少輿論解讀為普及普通高中教育,教育部門還專門做出解釋,明確普及高中教育包括職業教育。
為發展中等職業教育,我國政府部門采取了諸多措施,包括設立中職國家助學金、實施免費政策,先從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做起,后逐步擴大,涵蓋到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2008年,全國高中階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職業學校)基本實現普通高中和中職教育招生規模1:1,全國普通高中招生837.01萬人,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招生812.11萬人。但這并不是學生(家長)自由選擇普高和中職的結果,而是國家明確規定,要按1:1來安排中職招生計劃。
從中職辦學看,總體而言存在兩大問題。
一是中職教育及畢業生社會地位低的問題,一直未得到解決。我國政府部門反復強調,要消除對職業教育的歧視,要形成崇尚技能的社會風尚,但社會以及中職教師、學生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都比較低,中職在一些地方還被認為是“差生才接受的教育”,即便中職免費,學生也寧愿上收費的普高,中職免費政策也被質疑沒有多大效果。
為提高職業教育地位,我國教育部門還著手改變職業教育“斷頭路”的問題,給中職學生、高職學生進一步深造的空間,諸如實行中高職貫通、中本貫通(即中職教育與應用本科貫通,中職生直升本科院校就讀)培養。可這走得還是學歷路線,并沒有提高職業教育的地位,反而讓職業教育的教育導向從就業變為了追求學歷。
二是中職辦學質量不高、缺乏特色,甚至在功利化辦學的影響下,一些中職學校“普高化”即舉行普高教育,以滿足學生參加高考的需要。有的中職學校“空心化”,辦學者把學生作為廉價勞動力,輸送到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以頂崗實習為名牟利。此即輿論廣泛關注的中職“學生工”現象。
在中西部農村,有的職業學校是以免費上學、讀書有工資、畢業后“包就業”來吸引農村學生的。可是,學生發現,所謂的讀書有工資其實是到企業干民工的活,但直接去當民工收入還更高,反而是被學校派去“頂崗實習”的話,收入還被學校拿走一部分。所謂的“包就業”,就是畢業后繼續當農民工。這種中職教育,根本就沒有給學生什么教育,反而嚴重敗壞中職形象,也影響到我國培養高素質的技術人才,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結果是,低端的勞動力維持了低端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生存。這樣,上中職普遍不被人認為是上高中,也是可以理解的。
近年來,中職教育呈現萎縮之勢。2016年,我國中等職業教育招生593.34萬人,比上年減少7.91萬人,占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總數的42.49%。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1599.01萬人,比上年減少57.69萬人,占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總數的40.28%。出現這種萎縮局面,主要原因是,隨著適齡生源減少,一些地方政府壓縮中職招生,增加普高招生。這也被認為是順應老百姓擴大普高招生規模的呼聲。
目前,對于中職的未來發展,有三種意見。一種意見是維持普高、中職發展格局,主要花精力解決中職的質量和特色問題。對這一意見,社會的反應并不積極。普遍認為中職低人一等的局面在我國的升學評價體系下短期內很難有改觀。要實現中職和普高的平等發展,就必須將職業教育作為一個教育類型,改革我國的教育管理、評價制度和人才評價制度,取消學校的等級身份,消除社會的學歷歧視。
另一種意見是取消中職教育,都辦普通高中。這種意見得到不少家長支持,認為既然大家都不歡迎中職,有的中職學校也沒有給學生多少教育,那還繼續維持中職和普高平分天下的格局干啥,不如就全部辦普通高中,學生讀完普通高中后再自主選擇考什么大學。當然,這一意見也有反對者,認為這不利于人才的精準培養,教育的結構和社會的人才需求之間會失衡,國外如德國、新加坡就在初中畢業后分流,分流效果也很好。
第三種意見是,取消普職分離的做法,實現普職融合,即所有高中都辦為既有普高學術課程,又有中職技能課程的綜合高中,學生可自主選擇上普高課程和技職課程。這樣既可避免中考過早分流,讓學生在高中階段再培養職業興趣,也可豐富高中課程體系。
我贊成普職融合發展高中教育的思路,即把目前的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建為綜合高中。從國外中職教育的情況看,當前采取綜合高中辦學模式的居多。比如,美國和加拿大都設立綜合高中,美國于1917年推出《史密斯-休斯法》(Smith-Hughes Act),確立了以綜合中學為主要力量、普職融合的中等教育體系。在加拿大,綜合高中通常開設160~170門左右的課程,其中有大約六七十門技職課程,比如木工、烹飪。英國在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是把中學分為文法中學、技術中學和現代中學三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英國政府制定了《綜合中學設置促進法》,此后綜合中學快速發展。雖然近年來英國也在對綜合中學普職融合的方式進行修正,但綜合中學還是中學的主流。
我國普及高中教育的攻堅行動計劃也提到要建立綜合高中,但這一綜合高中概念和英美的綜合高中還不同,基本上屬于中職普高化,即開設普高課程,學生可以參加高考。真正的綜合高中,是所有高中,比如上海的上海中學、北京的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都開設技職課程,由學生自主選擇。但建立這樣的綜合高中,需要相應的升學評價制度改革,必須實行大學自主招生,即每所大學的專業根據自身人才培養要求,對學生提出相應成績要求,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學術課程和技職課程,并以課程成績去申請綜合性大學、文理學院、職業學院(我國的地方本科院校都屬于培養職業技術人才的職業院校)、社區學院。
不然,在單一的升學評價體系之下,學生即便上的是綜合高中,但還是會集中選擇學術性課程,而且,由于要按學生的成績從高到低排序進行評價,成績排在靠后者照樣會覺得自己沒有發展前途,而選擇放棄讀高中。
美國、加拿大、英國的綜合高中能舉辦成功,就在于大學實行自主招生,同時綜合性大學、職業學院、社區學院并無由政府部門劃定的等級身份,各類院校之間還有學分互認、自由轉學制度。這是我國在推進教育改革和發展時,需要借鑒的方面。
升學教育模式令農村教育出現新難題
從全世界范圍看,農村教育都很受關注。羅斯高先生關注中國農村教育問題,也有深意。但是,要解決我國農村教育問題,必須找到真實的病因,否則可能會貽誤問題的解決。
我國社會普遍不把中職當高中,這還不是農村高中入學率低、農村學生中職退學率高的根源,根源是,我國農村教育和城市基礎教育一樣,長期實行的是升學教育模式。有人對我國存在新的“讀書無用論”不理解,比如,也有92%的農村家長希望孩子考大學,怎么會讀書無用呢?問題是,希望孩子考大學,就等于覺得讀書有用嗎?那是升學有用,而非讀書有用。當孩子的初中成績不理想,考不上普高時,有的家長就會認為上大學無望而不讓孩子再讀。
可以說,我國農村教育的資源配置、學校辦學,都基本圍繞升學模式展開,這導致了學前教育的薄弱、義務教育的不均衡、農村“差生”現象、初中輟學率回潮、職業教育不受待見等一系列問題。在我國農村地區,地方政府官員關注教育,重點關注的還是普通高中,因為普通高中的高考升學率是地方政府認為的大教育政績。沿著重視普通高中教育的思路,就會看到我國基礎教育的“分化”圖景(如下圖所示):
在初中階段,有部分同學因為成績差,升入普通高中無望,加上初中學習難度加大,而不愿意學習,學校、老師對這部分學生,從以前希望他們不要掉隊,到轉而放棄,或者直接告訴他們今后上中職。媒體報道顯示,每年都有農村學校老師要求學生不參加中考,而直接去讀中職(這樣既完成中職招生,又提高本校的中考普高升學率)。這是對初中“差生”實施的邊緣化舉措。這些遭到邊緣化對待的學生,有的在初一、初二就選擇輟學去打工,學校也沒有任何動力把他們找回來完成義務教育,而是以他們到城市去讀書了為由推卸責任;有些 則成為問題學生,農村學校校園欺凌事件高發,與此密切相關。
可成對照的是,那些有希望考上普高(今后進大學)的學生又面臨應試壓力,有一定條件的家長會想辦法送孩子到城里的學校讀書,甚至有家長直接放棄工作去城市陪讀(與那些成績差的學生沒人管是另外一幅景象)。家長也一直給孩子施壓:不考上一本就沒有出路和希望。簡單來說,我國農村初中的學生,要么直面教育的應試化,要么被邊緣化。
這也進一步影響到農村小學的辦學。過去近二十年來,我國農村的撤點并校問題十分嚴重。地方政府撤點并校的理由是,農村生源減少,應讓孩子到城市去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撤點并校帶來一系列后遺癥,包括農村孩子上學成本增加、交通安全隱患嚴重、城市學校大班額現象嚴重,有的農村孩子在這一過程中,因本來的成績就不好,而選擇放棄學業、輟學。
針對這些問題,2012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明確叫停盲目撤點并校,要求各地科學規劃學校布局。可是,根據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6年,全國共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22.98萬所,比上年減少1.32萬所,其中,全國共有小學17.76萬所,比上年減少1.29萬所。與學校數減少可成對照的是,小學招生1752.47萬人,比上年增加23.42萬人;在校生9913.01萬人,比上年增加220.83萬人。
也就是說,我國小學生入學人數在增加,但小學數量在減少,僅2016年就減少1.29萬所。平均每天減少35所。也就是說,義務教育學校數還是減少如此之多,令人懷疑盲目的撤點并校是否得到了有效遏制。
為什么會有這種情況呢?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基于升學導向舉辦義務教育。因為對一些地方政府的教育部門來說,撤點并校產生的輟學問題,對升學業績不會有多大影響;“大班額”也不會影響地方教育,因為“差”的學生可以進中職。至于農村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很低(國家制訂的目標是到2020年,中西部農村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達到70%),有人認為主要原因是學前教育為非義務教育,所以政府投入不夠。這當然是一方面原因,可是,同樣是非義務教育,為何普通高中教育,地方政府卻很重視呢?
基礎教育的培養目標有待厘清
關于我國的農村教育,很多建議都著眼于提高教育質量(主要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從提高農村學生升學競爭力的角度看,這樣的建議是沒有問題的。還有人把農村地區出現“讀書無用論”,歸為大學生就業難(讀大學回報率低)。但是,這解決不了農村教育的深層次問題,因為不管怎樣提高個體的能力,終能考上大學的都只是少數,考上好大學的會更少。從升學視角來尋找農村教育的答案,是無解的。不少教育公益機構也發現,花再多精力投入農村小學,仍有部分學生在初中輟學。
我國農村目前義務教育階段的輟學問題,正是在政府加大農村教育投入、社會公益機構也重視農村教育的背景下出現的。這就令人不得不思考農村教育的深層次問題了。甚至也正是因為我國基礎教育都采取升學教育模式,農村孩子在城市入學、參加中高考才長期困惑我國基礎教育。留守兒童問題的產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升學教育模式。農村孩子在城市參加中考,將影響當地孩子升普高,所以我國有的地方開放異地中考,明確規定參加考試者只能上中職,不能進普高。異地高考的開放,矛盾也集中在高考升學上。
只有轉變農村教育以及我國基礎教育整體上的升學教育模式,轉變用升學來配置教育資源的方式,包括在配置高中和高等教育資源過程中取消學校的等級、身份,重視把每一類教育都辦好,讓所有教育都給學生有價值的教育,我國基礎教育學校才會關注學生接受合格的義務教育、完整的高中教育,防止學生或是承受應試化了的教育,或是被邊緣化(城市學校教育的應試化問題比農村學校更嚴重,邊緣化問題比農村學校要好一些)。但遺憾的是,我國社會,還普遍認為只有維持目前的升學評價制度,把學生的成績(考分)和優質高中資源(普高中的重點高校、示范高中)、優質大學資源(985、211等學校)對應起來,才能給農村孩子改變命運的機會。
可是,大家沒有想過,這種教育模式,能改變多少農村孩子的命運?在全國范圍內,能進985高校的學生只有2%,能進211高校的學生只有5%。其余的學生呢?對農村學生,考上普高才能有機會進好大學,才能改變命運,其結果必定是,隨著普高夢破滅、大學夢破滅,教育對他們來說就變得沒有意義。
我國城市基礎教育,其實也是升學導向,存在和農村基礎教育一樣的問題。不同的是,城市家庭普遍家庭經濟情況更好,且更重視教育,加之孩子上學比較方便(城市也有撤點并校,但撤點并校對城市孩子上學的影響相對來說較小)因此,不會在小學、初中階段孩子成績差的時候,選擇讓孩子輟學。通常來說,除非家庭特別貧困,指望孩子馬上參加工作減輕家庭經濟負擔,城市家長會堅持送孩子讀完高中。
另外,城市家庭的選擇空間也更大,有的家庭對公辦學校教育不滿,會主動選擇送孩子出國留學(高中以及高中以下的低齡留學人數近年來急劇增加),甚至選擇在家上學。還有的家庭,如果孩子成績差,也會選擇送孩子出國,或者在初中畢業后,選擇一些非學歷的中外合作培訓項目(可獲得國外文憑)學習。
在我國大城市,中職教育的萎縮情況比農村地區更嚴重。以上海為例,2016年上海初中畢業生報考人數為7.51萬人,參加招生錄取人數為7.37萬人,其中7.28萬名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階段各類學校,招生錄取率為98.72%。其中,普高錄取5.19萬,中職錄取為2.09萬,普高比例為70%,中職比例不到29%。未上高中(包括中職)的學生,主要選擇出國留學、初中復讀,以及上民辦機構舉行的高中國際班(沒有高中學籍)。
以升學為導向的基礎教育,不但會制造農村地區嚴重的輟學、退學問題,也從根本上影響我國基礎教育的整體質量,就是順利以高分考進名牌、重點大學的學生,也缺乏創新創造能力,而且因應試壓力,有大約20%的名校新生出現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不少學生進大學后失去奮斗目標和動力。這樣的教育難以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我國基礎教育的培養目標,應當回到培養自食其力的合格社會公民和勞動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