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精準扶貧、“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發展戰略,我們要探討的是高職院校該以什么樣的思維、什么樣的理念和模式,沿著什么樣的路徑去走好自己的創新發展、特色發展之路。河北技校網作為高職教育發展中的一員,理應為高職教育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高職院校該走“供給側改革”之路
“供給側改革”是對高職院校發展思維模式提出的新要求。高職院校承擔著“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服務學生職業發展”的雙重使命,作為供給主體,改革的目標與任務也不相同。
從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角度出發,供給側改革的目標是“與地方支柱產業對接設置專業,為社會提供與產業結構及經濟社會發展匹配的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此時供給側改革的任務,一是要建立產業結構調整驅動專業設置與改革、產業技術進步驅動課程改革的機制,確保產業發展所需人才的培養質量;二是要嚴格履行招生計劃,確保與區域支柱產業對接的重點特色專業的人才培養規模。
從服務學生發展角度出發,供給側改革的目標是“服務學生全面發展,多樣成才”。此時學校供給側改革的任務,一是在專業設置上要滿足學生職業選擇和職業學習的需要;二是系統設計好學生在校教育活動,全面提升學生職業素養;三是要積極創建適合學生的教育,實施分類分層培養,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
高職院校該走“創新和特色發展”之路
創新發展之路是對高職院校發展理念提出的要求!陡叩嚷殬I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部署了65個任務、22個項目,督促和引導高職院校主動適應形勢變化,發揮改革創新主體作用,在辦學體制機制、學校治理體系、人才培養模式與教學管理制度上改革創新;督促、引導高職院校教師在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與方式、教學方法上大膽革新,以適應信息化時代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努力提升教學效率與效果,確保人才培養質量。
特色發展之路是對高職院校發展模式提出的要求。由注重規模的外延式擴張模式轉為注重質量的內涵式特色發展模式已成為所有高職院校的共識。目前高職領域正在積極推進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工作,實際上就是各高職院校在穩定規;A上進行的“注重特色發展定目標、注重內涵建設保質量”的有效舉措。
內涵式特色發展意味著高職院校要認真審視自身辦學歷史與現實條件,并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學校發展的目標與定位,科學謀劃專業布局,合理確定專業調整與發展策略:一是前瞻性發展策略。要對接產業技術進步,前瞻性設置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所需的新專業。二是優先發展策略。要對接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先發展與區域經濟社會結合緊密、需求穩定、辦學基礎好的專業。三是重點發展策略。要對接地方支柱產業,重點發展與本地區支柱產業對接緊密、人才需求量大的優勢專業。四是保留性發展策略。要對比區域內同類院校專業設置與發展情況,保留性發展區域內不可替代的、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的特色專業。五是保護性發展策略。要對接弱勢產業,保護為弱勢產業及周期性產業服務的小專業,如直接涉農專業、養老服務專業等。六是動態調整策略。要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對那些與社會需求脫節、專業辦學條件與人才培養質量社會認可度低的專業適時停招,直至撤銷。內涵式特色發展要做好“加減乘除法”,即加強職業性定位、減少同質化風險、乘勢聚力謀發展、除去自卑性心理,努力推進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
高職院校該走“產教融合協同發展”之路
“產教融合協同發展”是對高職教育發展路徑提出的要求。高職院校要把“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作為新時期全面深化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基本原則,強調發揮行業對教育教學工作的指導作用;強調發揮企業辦學主體作用,推進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并以此作為在人才培養層面落實產教融合的有效途徑;強調對接行業產業推進專業課程建設,要“緊貼市場、緊貼產業、緊貼職業科學合理設置專業,圍繞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努力形成與區域產業分布形態相適應的專業布局”,在課程建設層面要“對接新職業標準、行業標準和崗位規范,緊貼崗位實際工作過程,調整課程結構,更新課程內容,深化多種模式的課程改革”,把行業企業生產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新能源、新標準等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進一步提高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針對性,增強職業院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高職院校只有基于供給側改革思維,堅持產教融合、工學結合,才可能在特色發展、創新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的路上走得更遠、走得更好。中國職教人只有從供給側讓職業教育“香起來、亮起來、忙起來”,努力打造中國職教的“名優土特產品”,才可能讓中國高職教育“強起來、活起來、特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