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應對每年年初各企業的“搶工大戰”,國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務院扶貧辦、全國總工會、全國婦聯已經連續14年在全國范圍內統一部署開展年度“春風行動”,其目的是為各類用工企業提供集中對接的平臺,也為各類群體轉移就業和返鄉創業創造條件和舞臺。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全社會各種類型的企業都在發出“技工難求”的呼聲,同時又普遍存在“青年走向技能成才道路意愿不強”的現象。那么,原因何在?職業院校又可以做些什么?今天,就和河北技校網的小編一起來探討一二。
一、總量的問題
首先,我們必須看到,伴隨著國家“十三五”以來的固定資產投資的累積和全面推進中國制造2025戰略,我國產業體量和企業體量在不斷增大,全國各地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園區和社會其他區域內的工業企業的新創辦數量、新投產產能均持續增加。因此,技能人才需求數量在持續放大,再加上原有企業的用工需求特別是對技能人才的需求數量,形成了需求總量的巨大提升。但同時期,就業人口數量和教育數據卻保持著基本穩定,“此漲彼穩”的局面,形成了需求和供給的天然缺口。
職業院校必須理解到,這是一種市場經濟活躍的健康表現。對職業院校來說,這是發展的基礎,是要抓住的機會,也是下一步需要實現做強做大的有利的大趨勢。
二、結構的問題
同時,我們可以注意到,在現實體驗中,技能人才確實存在結構問題——這是真正急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方面,從產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來看,初、中、高等級的技術工人需求伴隨產業結構的調整正在進入快速需求迭代期,市場機會給予企業的生產資源(包括技能人才)組織期、準備期時間都很短,不斷的造成企業對技能人才的階段性需求緊張,也不斷的因市場機會的變換造成企業對技能人才需求方向的調整。另一方面,從教育體系來看,職業院校與普通院校的院校結構、人才培養結構仍然存在結構性問題。雖然近年來按照加快推進現代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的要求在做積極調整,但職業教育在教育體系內部的重要性提升還有一個過程。現階段,職業院校的發展道路和方向還處于探索階段,部分職業院校卻又紛紛被導向升本的道路。
職業院校必須理解到,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應用型本科應有其合理結構,職業教育這個教育類型可以從中、高到本、研究生階段實現延伸,但是必需定位自己在技能人才培養的目標(要讓職業院校穩定,需要教育部和財政部對教育經費投向分解指標體系進行修訂)。職業院校還必須理解到,技能人才培養中的初級技能人才、中級技能人才、高級技能人才也應有其合理結構,企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存在梯度。職業院校要在給予并暢通選擇技能成才道路的青年人以技能發展通道的同時,面向企業需求,對各等級技能人才培養進行結構調整。
三、梯度匹配問題
從現實企業用工情況看,我們觀測到,“梯度匹配效應”的存在也造成技能人才缺口問題。形象的解釋如下:
假設企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初、中、高三檔。
職業院校培訓的技能人才也有初、中、高三檔。
在總量、結構甚至工種完全匹配的情況下,人力資源市場的供求理論上是平衡的。但是現實情況是復雜的,由于企業、技能人才之間的信息溝通不充分,往往會出現錯檔匹配的問題,但一般是高技能檔向低一檔的技能崗位匹配——這就造成職業院校技能人才培養與企業技能人才需求的供需不平衡。我們可以用“摩擦性缺口”來解釋這個現象,但這種梯度匹配的現象和地域性缺口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很大的技能人才供需浪費。
人社部門、教育部門要通過有效的人力資源市場供需機制、校企合作引導機制來“熨平”這個缺口。在政府部門的公共就業服務和職業教育政策基礎上,職業院校可以做的是,按照近國家幾部委下發的加強校企合作的指導意見,通過合作培養、頂崗實習等方式,與企業形成相對通暢的信息溝通機制,形成人盡其才的技能人才就業輸送機制,終實現企業、職業院校之間的技能人才“梯度匹配”。
四、年度峰值問題
從人社部門人力資源市場的監測情況看,每年存在幾個技能人才的需求峰值期——這個很容易理解。一是春節前后,企業工人的離廠、返工,容易形成動態的缺口,春節前后是企業釋放技能人才需求峰值的關鍵時點,但職業院校的技能人才培養計劃還沒有完成,這也是院校不按技能人才培養方案提前將學生送到工廠的社會弊端的原因之一。
職業院校必須理解到,對學生實施完整的教學計劃是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基本保證,不應隨意中止或減少學生在校培養時長,頂崗實習也必須按政策規定進行安排。在現實的工作安排中,“年初需求集中釋放”造成的峰值缺口問題一般應由社會就業人員而不是職業院校在校學生來予以填平彌補。
事實上,職業院校能夠成為企業滿足技能人才培養需求的新生人力資源池,而只有加強協作,才可以形成互利共贏的良好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