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中國工人是全國人民羨慕的行業。現在,許多工廠出現了招工難,有些職業院校、大中專畢業的學生,寧可在社會上飄著,也不愿意進工廠當工人。”“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寶雞機床集團有限公司機床性能實驗室鉗工田浩榮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2018年,中國將全面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推進與國際先進水平對標達標,弘揚工匠精神,來一場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人才是第一資源,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來自基層的一線技術工人表達了對當前職業教育和技工培養的擔憂。
咱們工人有力量?
田浩榮記得,過去的家長們經常會讓孩子“學一門吃飯的手藝”,也會把幾個孩子中比較聰明的送進工廠。進了工廠,徒弟會認真學習,生怕學不到東西,就連下了班都會穿著工作服招搖過市。
“可見當時的人們對當工人是很自豪的。”田浩榮說。
但是,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社會上許多人對當工人漸漸失去興趣,甚至有些大中專學生進工廠當了工人,也不愿意讓親戚朋友知道自己在工廠上班。這樣的趨勢,在田浩榮看來,與技術工人待遇太低、薪酬不高有關。
“當前工人的工資水平普遍不高,在企業干了20多年到30年的老工人,工資也就4000多到5000元之間,這還要技能水平高的才能拿到。這樣的工資水平,在今天物價相對較高的情況下,生活已是捉襟見肘,壓力可想而知,更談不上體面生活了。”田浩榮說。
這個建議引起了同是一線工人的全國人大代表、山東豪邁機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電火花科研組組長王欽峰的共鳴。“社會存在對生產一線操作者的歧視現象,好多家長也不讓子女到車間一線干操作崗位。”王欽峰說。
王欽峰建議,國家選拔一線崗位的高技能型人才進行宣傳、獎勵、參加各種技能展示活動等,通過多種方式提高社會對一線操作崗位人才的尊重和認可,使一線操作崗位成為社會向往的職業,提升技能型人才及其家人在社會中的自豪感、榮譽感。
“到2020年缺口將達2200萬人”較低的職業認可度,導致很多企業出現招工難問題,一線技術工人供求關系出現失衡。
全國人大代表、杭州技師學院青年教師楊金龍曾經是一名技術工人,如今成為了一名培養技工的教師。“兩會”上,他帶來了一串數據:“目前,我國技能勞動者總量1.65億人,僅占就業人群的20%,其中高技能人才4971萬人,不足就業人群的6%,而在日本占比為40%,德國更是高達50%。”
楊金龍表示,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據預測,在這期間,全國高技能人才缺口將達2200萬人。
人才缺口的困境,來自陜西的全國人大代表、中航工業陜西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漢中飛機分公司航空部件廠工人趙平深有體會。
“對于三線地區的企業來說,一方面,受企業地理位置及發展情況影響,企業對想要的相關院校、相關專業畢業生招人難,造成了人才需求的先天不足。另一方面,企業培養多年的關鍵崗位技能人才在取得相應等級的證件后,經常另謀高薪企業或直接被發達地區企業挖走、原企業關鍵崗位技能人才形成斷檔。”
趙平建議,要實現技能人才的持續培養,為企業輸送高質量,高品質的技能血液,從學校到企業必須架起一座信息暢通、靈活互動的橋梁,尋找技能人才培養與需求的佳切合點。企業需要什么類型的技能人才,院校就培養、輸出什么類型的技能人才。
校企聯手培養“大國工匠”
針對“大國工匠”的培養問題,王欽峰專門遞交了一份議案,議案中他直指目前職業教育的弊端:“職業院校培養的人才實訓水平偏低,理論基礎不扎實,培養的人才大部分是‘不合格品’,普遍存在社會認可度不高,到企業需要再重新培訓再上崗,給企業、學生、政府都造成了資源浪費。”
對此,他建議,國家必須先做強職業教育,而這需要政府、企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
其實,企業在職業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可或缺,然而,楊金龍表示,除了國有企業和一些知名品牌大企業,很多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對于高技能人才培養不夠重視,舍不得投入,擔憂“為他人作嫁衣裳”,使高技能人才培養受限,導致高技能人才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不能達到企業發展需求。
他建議,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培育平臺,通過支持建設國家級公共實訓中心、職業訓練院、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技能大師工作室,出臺有關政策法規督促激勵企業及其他社會組織積極參與高技能人才培養等途徑,全面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育平臺質量。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產和服務等領域崗位一線的從業者,也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體現。要實現中國制造的品質改革,必須堅定走人才強國之路,培養出規模宏大、門類齊全、素質優良的高技能人才隊伍。”楊金龍說。
專家支招
“培養高素質人才,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對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支持社會力量舉辦職業教育”,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教育廳廳長葛道凱十分認同。
全國人大代表葛道凱帶來了“關于制訂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的建議”,提出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應界定校企合作概念,明確各合作主體的責任、權利和義務,保護學生權益。
“職業教育融合發展亟待界定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概念,明確政府各部門的職責、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社會責任、促進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職業院校權利與義務及相關法律責任,引導政府設立校企合作發展專項資金并明確用途。”葛道凱認為,動員全社會參與職業教育,應當實行校企主導、政府推動、部門協調、行業指導、社會參與、學校企業雙主體實施的機制,相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為校企合作提供傾斜政策或優先支持等。省級以上行業主管部門或行業協會應當每年定期發布新行業崗位規范標準,積極參與本行業人才需求預測、人才培養標準制定、專業設置與課程開發;支持行業組織、企業以資本等要素和獨資、合資、合作等方式依法參與舉辦職業院校;建立企業經營管理和技術人員與職業院校管理人員、教師相互兼職制度。
葛道凱建議,應明確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爭取更多項目下的企業所得稅優惠與營業稅、增值稅等優惠;深度參與職業教育,行為規范、成效顯著、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企業,可以認定為“產教融合型企業”,并給予表彰獎勵和返還一定比例的教育費附加以及地方教育附加等支持;把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情況作為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及其他有關示范企業評選的重要指標。
原標題:“支持社會力量舉辦職業教育”,好!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