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金融危機影響,越來越多的農民工,由于企業倒閉、裁員或訂單大量減少而工資縮水,無法支撐在城市的生活成本,被迫返鄉。
統計顯示,截至12月底,我省返鄉農民工有將達到60萬人。為此,我省政府部門積極應對,從就業、培訓到創業、維權等方面,推出了一攬子“套餐”,力促返鄉農民工順利實現再就業。
■返鄉:工廠“放假” 他們提前回家
由于停工、放假,很多農民工因為無力支撐在城市的生活成本而被迫返鄉。
1月14日上午,明媚的陽光灑滿省城,剛走出石家莊火車站的劉波,卻沒有感到一絲溫暖。19個小時的路途和鼓鼓囊囊的兩個大背包,讓他臉上寫滿了疲憊,而即將去勝南客運站轉乘回家的客車,更讓他心存不安。
“今年回來的早了,都沒敢跟家里打電話呢。”劉波說,和他一起回來的還有四個元氏縣同鄉。他們從2007年5月,就一直在廣州的一個建筑工地打工,去年是大年三十才登上回家火車的。他們所在的工地將建成一個20萬平方米的大型住宅小區,但由于金融危機和樓市低迷,開發商的資金跟不上了,只好中途停工。
在劉波身后的火車站出站口,來自新樂的23歲的崔新榮剛從保定回來,拖著沉重的行李,四處張望,尋找來接站的父親。她在保定一家紡織廠當紡織工人,和其他的很多工廠一樣,廠里也停工放假了。“本來12月初就說要放假了,很多工人都陸續離開了,我還抱著一線希望,想多呆幾天,多掙點兒錢回家過年。”崔新榮說,由于接不到訂單,她所在的紡織廠去年12月以來一直處于放假的狀態,工資就削減到了800元,1月份,廠里連800元也不給了。
“年齡越大,包袱越重。”來自平山的49歲的陳建軍一邊悠閑地吸著煙,一邊輕輕地拍了拍屁股下的背包:“我得緩緩勁兒再去坐公交車。”陳建軍在外面打工算起來得有十幾年了,開始是在建筑工地,后來在一次干活兒過程中不慎從三樓樓梯上滑倒、跌到樓下摔傷了脊椎。他在家里了養了一年后,因為孩子還得交學費,又經人介紹去北京一家四川餐廳當保安。元旦后,這個餐廳的老板也歇業回老家了。他在北京轉悠了幾天,實在找不到活兒干,就背起行李回來了。本來想做動車組,快,但到售票處一問,票價要貴出四五十元,就沒舍得。
■困局:60萬返鄉農民工出路何方?
外面打工的路行不通了,回家又不想種地,這些返鄉的農民工出路在哪里?
事實上,劉波他們并不清楚,自己正在匯入一股強大的農民工返鄉潮。
河北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不久前公開的數據表明,截至去年11月底,我省返鄉農民工有40.9萬人,其中27萬人從省外返鄉,13.9萬人屬于省內跨市區返鄉,大部分為經濟危機影響所致。而這個數字,到去年12月底會在60萬人左右,更為具體的數據,尚在核實中。
從事就業培訓及勞務輸出工作多年的馬志坤先生告訴記者,省就業局提供的數據表明,目前,河北省共有700萬-1000萬農村富余勞動力,在外務工人員總計626萬,其中在省外務工人數達到326萬,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等地,從事建筑、餐飲服務等行業。
“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傳統觀念的影響,河北省很大一部分農村勞動力流向北京,人數大約在110萬左右,流入天津的農民工也有20萬,而前去南方等地打工的則較為分散,而且總量較小。”馬志坤說,從這幾年的實際情況來看,農民的收入中,純收入接近40%是來自于外出打工所得的工資獎金,所以非農收入是農民的增收很關鍵的組成部分。從2009年來看,農民工的就業和收入都面臨著寒流的沖擊。
劉波說,家里的幾畝耕地已經轉包給別人種了,他回家之后也沒有什么農活可做。他說,其實在外地還有很多和他一樣的人沒有了工作,但是不愿意回來。一是因為全家都在外地,老家已經沒有什么東西,回來還得重新購置生產、生活的器具,花費也不小;而且土地已經轉包給別人,即使沒有包出去的,現在回家也已經錯過了秋播時機;再就是回家之后沒有收入來源,在城里做一天工怎么也能掙幾天的生活費。
非常關注農民工就業問題的省政協委員仇立軍也表示,農民工在輸入地權益邊緣化與輸出地利益空心化交織,應當引起勞動部門的高度關注。“外面打工的路行不通了,回家又不想種地,這些返鄉的農民工出路在哪里?”
■政策:一攬子“套餐”積極應對
從就業、培訓到創業、維權等多措并舉,我省政府部門積極應對農民工“返鄉潮”。
“河北屬于勞動力資源大省,600多萬農民工外出打工,輸出務工人員主要從事建筑、煤礦、餐飲等行業工作。”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有關工作人員說,當實力較弱的中小企業紛紛倒閉時,從事高體力、低技能工作的農民工首當其沖受到影響,這也是河北農民工紛紛返鄉的主要原因。
據了解,針對農民工提前返鄉現象,我省各級政府部門已經陸續推出了一攬子“套餐”,從就業、培訓到創業、維權等多措并舉,積極應對民工“返鄉潮”。
日前,省政府制定了《河北省農民工權益保障辦法》草案,草案就進一步保障農民工勞動就業、工資權益、社會保險、土地使用等七方面權利進行了規定。草案規定,政府要為農民工就業提供服務,農民工享受養老、醫療、工傷、失業保險等,從具體方面對維護農民工權益做了政策性規定。
省教育廳日前下發通知,鼓勵中等職業學校面向返鄉農民工開展職業教育培訓工作,組織返鄉農民工就近接受職業教育培訓。石家莊市教育局還規定,對參加培訓的農民工,按助學金政策每人每月補助150元。
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有關工作人員說,為妥善安置返鄉農民工,各級就業部門已經提早動手,梳理返鄉農民工狀況,分門別類進行引導。積極為返鄉農民工解決土地流轉問題,對有經濟基礎的引導就地創業,在工商登記、資金、技術、創業培訓、土地使用等方面給予優惠;對有經營頭腦、一技之長的,組織參與政府主導的公益性建設項目,帶領當地農民致富。
為了維護返鄉農民工權益,日前,河北省總工會下發通知,稱將在省工會系統建立定向職工法律援助制度。同時,我省部分城市還與外省勞務輸入地城市建立城際間工會維權聯動機制,形成輸出地和輸入地相互呼應、配合支持的維權體系。
■思考:如何避免“政府熱、農民冷”
記者采訪的一些農民工表示,他們希望的培訓方式就是直接到企業接受用工培訓。
“盡管農民工在回鄉后多想在本地就業,但由于就業機會少和技術不適應,加之以前又主要從事初級加工工作,回鄉后大部分農民工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馬志坤說,勞動技能方面的欠缺,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返鄉農民工在本地再就業的難度。
記者在采調查中發現,政府部門在這個背景下推出的一系列培訓工程,卻沒有得到更多農民工的熱捧。
記者采訪的一些農民工表示,他們急需要新技能的培訓,政府部門出臺的政策非常及時。但眼下有些培訓針對性不強,對提高就業能力的作用有限。他們希望培訓方式就是直接到企業接受用工培訓,這種培訓針對性、實踐操作性強,培訓后就業崗位也有保障,學習時也就能更加安心。
記者采訪的返鄉農民工在談及近期打算時,沒有一人愿意參加培訓。1月14日上午在石家莊火車站接站的趙縣返鄉農民工張建林告訴記者,他去年12月初便從深圳返鄉,此前,他在深圳從事了5年的汽車駕駛工作,本想回家后還想靠這個技能在本地找個新工作,但一個月下來,一直沒找到。聽說可以參加培訓,剛開始時他很興奮,可是了解了一下,感覺培訓時間不夠,比如計算機培訓大約是兩個月,對他們這種素質的學員來說,兩個月可能連鍵盤操作都難以熟練,培訓后又到哪里去找工作呢?
據了解,對農民工的免費短期培訓,一般培訓時間在2-3個月。“像廚師、縫紉、車工、焊工這類專業,兩三個月的培訓確實難以熟練掌握。”馬志坤說,這是部分農民工不愿參加培訓的主要原因。而如果在技能學校培訓時間過長,農民工又擔心耽誤找工作。他們希望的就是能到用工企業直接接受培訓。
馬志坤建議,政府部門可考慮將農民工培訓的經費補貼給相關企業,這樣既鼓勵企業多招用農民工,也有利于增強對農民工再就業培訓的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