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是在黨的十九大提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的戰略部署指引下,對新時代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出的具體要求。從教育發展的整體性系統性看,“公平而有質量”也是對新時代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新要求。這個新要求可以從新時代高職教育新的發展觀——理念、思路、方向三方面予以解讀和詮釋。
發展理念:應從“投物”更多轉向“投人”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一個重要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教育是人民美好生活的第一要務,是美好生活的基礎和關鍵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實現了普及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也如火如荼。但是,與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均衡、不充分相比,教育發展的不均衡、不充分狀況更為突出。
毋庸諱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高等教育投入的增幅是相當大的,但其中對高等職業教育投入的增幅卻遠遠低于對學術研究型教育的投入。從投入的量上看,用于職業教育的資金不能說低,但因職業教育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規模、體量大,投入的人均指標就明顯見小,而對高職投入的有限增幅主要用于校舍、實習實訓場地建設、實習實訓設備的添置等,其中對高職人才培養的主體——師生的直接投入是少的。也就是說,對高職師生實際的直接投入大大低于對學術研究型高校師生的直接投入,差距不是縮小了,而是拉大了。而社會上也存在某種偏見:往往將學術研究型的人才稱之為人才,而將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置于門外。
我國的教育發展已經由規模增長階段轉變為高質量發展階段,將提高教育質量和促進教育公平同時作為國家教育基本國策,鑒于此,高職發展應該樹立“投入于人就是投資于高職教育”的理念。以人為本辦高職,就要全員上下齊心協力,大力促進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更好保障廣大適齡青年受教育的權利,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以切實推動高職教育的“質量效率動力變革”,這是高職院校發展的使命和擔當。人才篩選方式應該更趨向多元,作為維護教育公平的一種補充和完善,可以讓更多適齡青年有機會接受高質量但不同規格、層次的優質教育,經過職教體系的培養,掌握應用型技術技能,畢業后通過技能和服務的展現,同樣能融入社會,體面地生活,放飛夢想。今年1月2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深化新時期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 提出造就黨和人民滿意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的政策、制度和物質保障。在急盼師資的投入政策早日對高職師資“靴子落地”的同時,更呼吁為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高職教育計,進一步加大對高職學生各種形式的直接投入。
發展思路:更高的質量就是更優質的公平
促進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質量并不矛盾,不能簡單地對立起來,兩者是統一的關系。“更高的質量就是更優質的公平”,這是高職教育改革發展應遵循的思路。
將高職教育混同于學術研究型高等教育,將其視為低層次的學術研究型高等教育,這種認識上的誤區是高等教育結構性問題的體現。盲目追求或仿效學術研究型高等教育,導致本土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供給不足。許多家長將高職教育作為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后無奈選擇的一條路,只要有條件、資金,就總想送子女去上學術研究型的知名大學,甚至不惜出國求學。這一方面導致國家建設所需的技術技能人才匱乏,另一方面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拼命擠入學術性、探索性的學科,使國內高等教育的供給愈發不平衡、不公平。
高等教育體制上存在的問題也是發展“公平而有質量”高職教育的難點之一。高職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又是職業教育的主力軍,而國家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的是高等教育司,高等職業教育的管理部門是職業與成人教育司,多元、不同隸屬關系管理體制給高職教育發展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制約。
高等教育結構和體制的質量問題導致高職教育培養的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偏低,高職院校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目標變化多、不明確,這樣就更不利于學生技術技能的掌握,不能滿足市場對高職技術技能人才的急需。
發展方向:建設服務創新型國家的產教共同體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關于“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對職業教育未來發展的方向性要求。2017年底,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以及近期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發布的《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是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方向及其路徑的具體化。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國高職教育存在的難點。一段時期以來,在校企合作中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一方面,企業積極性不高、參與度不深;另一方面,學校埋怨國家不出臺相應政策。企業參與校企合作不能取得回報,校企就很難長期合作下去,這種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的“兩張皮”問題比較突出。
《辦法》提出建立“校企主導、政府推動、行業指導、學校企業雙主體實施”的校企合作機制,對未來校企合作的走向將起到引領作用。職業教育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屬性,決定了其只能以市場行業為導向、以應用為引領的發展方式。因此,高校與企業建立緊密關系,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區域的“產教共同體”,是發展“公平而有質量”高職教育的可循之路。
對于上海來說,深化高職教育改革,發展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高職教育有著特殊意義。上海要建設卓越全球城市,急需培養大批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發揚上海工匠精神、生產高質量產品的技術技能人才,為此著力解決上海高職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已成當務之急。只有有了充足的人才儲備,才能做大做強上海制造、基建等行業品牌,著力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各行業的深度融合,為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貢獻力量,也為3年后在上海召開的世界技能大賽培養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技術技能人才。因此,必須循著追求更高質量、更優質公平的發展思路,深化高職教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上海是國家教育綜合改革的試點城市,在深化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中,應該進一步重視現代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高職教育必須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持續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優化高職教育結構、促進高職教育公平的同時,把全面發展、優質發展、多樣特色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新技術應用為導向,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擴大開放共融,實現教育資源互通互用。鑒于上海多個行業企業有深厚的基礎和實力,在深化產教融合中可長足發展“教育型企業”,在教育系統與行業系統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進而還可探索建設服務創新型國家和區域的“產教共同體”,真正變“雙主體”為命運共同體。高職教育在專業設置、課程內容、師資隊伍、就業指導諸多方面與相關行業企業之間有著巨大的合作空間。在積極爭取高職教育也有“雙一流”建設的同時,要大力拓展教育供給,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的中高職貫通、專科高職與應用型本科貫通,優化學制,銜接培養機制,打通立交橋,滿足國家和人民對教育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