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共建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兩會以來,校企共建更是被大家推到了“風口浪尖”,企業進校園也已經不再是“天方夜譚”,說說而已。那么職業院校如何校企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河北技校網小編這就為大家進行剖析!
“校企共建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首先要解決校企深度合作的問題,解決合作生產經營的問題,解決合作教學培訓等人才培養問題,同時,還要解決協同技術創新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都要基于共建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能夠持續穩定的發展。
因此,在校企共建校內生產型實訓基地建設前要做好調查研究和頂層設計,不要盲目的為了建設而建設,造成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功能單一、生產和教學質量不高、流于形式等問題。”
在“十三五”期間,要基于職業教育集團的組織模式,依據產業鏈和集團內職業院校的專業布局,建立依托職業院校專業優勢和行業企業產業優勢較為集中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注重校內實訓基地要有一定的生產規模,要有穩定的生產計劃和合理的用工需求,要有規范的管理,要有技術研發和質量控制的部門,要能為學生崗位學習提供更多的崗位和更復雜的工作任務,激發學生崗位學習的積極性。
同時,在集團內對校企共建的生產性實訓基地,要進行系列的規劃與設計,不同的職業院校依據產業簇群或產業鏈,建立不同的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實訓基地可以依據生產計劃,制訂不同學校來基地實訓教學的計劃安排,這樣可以解決不同企業生產季節不一致的問題,也可以解決職業院校學生單一基地單一崗位學習時間過長的問題。
校企共建高素質的生產性實訓基地教學和技術研發團隊。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要具有技術上的先進性和管理上的先進性,先進性是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先進性依托的是要有一支技術研發能力強、職業教學實踐能力強的校企合作團隊,他們以科研為依托,通過產學研合作,實現項目、基地、人才三位一體、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格局,使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在技術、管理、運行上都具有先進性,能夠引領區域行業企業的技術發展,學生在這樣的生產性實訓基地可以學到新工藝、新技術和新的管理模式,使學生在畢業后就具備一定的技能、技術優勢,其就業質量將會得到保障。
校企共建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應該具有一定的技術前瞻性,購置體現行業新工藝、新技術和新需求的先進生產設備,并不斷地通過新技術改造、設備更新、資源優化整合等,保持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先進性。
校企共建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要具有生產性。生產性是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真實生產是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根本追求:(1)實訓基地生產環境的真實性;(2)引入的實踐教學項目的真實性;(3)產品生產的真實性。要保證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能夠持續發展,必須保證企業在實訓基地與學校的合作是有產品的、是有收益的。另外,在職業教育教學上也要具有“生產性”,通過引入企業生產、工藝流程、技術管理,就要生產出新的課程教學內容、實訓實習項目、技術考核標準和技術研發成果,踐行“校內實訓基地生產化,校外實習基地教學化”的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新理念,實現校企“共建、共管、共享、共育、共贏”,確保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和合作企業的經濟效益。
校企共建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要建立市場化的運行管理機制。要拓寬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投資方式,要遵循市場機制,滿足市場化運營模式的要求。要以促使實訓基地生產運營模式適應市場化的競爭為目的,運用現代化的“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治理制度進行管理和運營。必須建立“產權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實訓基地管理制度,實現“自負盈虧、按股分紅”的治理模式。同時,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要建立購買校企共建生產型實訓基地人才培養成果的機制,激發職業院校和企業合作創新校內生產型實訓基地管理模式。
校企共建溝通協調和利益訴求機制。校企雙方要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協調機制,讓雙方都能充分地表達自身的利益訴求。同時,還要建立合理的利益補償機制。由于人才培養和聯合生產的不確定性,以及合作雙方信息的不對稱及合作過程中可能產生的預期獲利偏差,會造成利益分配有失公平和得不到應有的補償,需要雙方通過協商與溝通,以契約合作的方式解決不公平和補償的問題,使合作雙方都能感受到合作帶來的利益增加,促進校企共建的積極性。
校企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又該如何管理?
建立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運行管理部門。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管理部門:
• 要具有職業教育教學研究及運行管理的職能;
• 要具有生產計劃制訂、生產運行管理和技術研發的職責;
• 要具有擴大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生產規模提高經濟效益的職責;
• 要具有依據行業技術發展對校企生產性實訓基地進行技術改造和綜合系統設計的能力。
建立適應校企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教學運行管理模式。為了保障“工學交替”教學模式的實施,需要建立靈活的教學運行計劃,打破現有的班級運行管理模式,建立基于企業班組和崗位的教學運行管理體系,學生可以不離校,上午在課堂學習專業理論知識,下午在校內實訓基地的生產車間進行技術的訓練。在生產崗位管理和實訓教學組織管理中,為避免新老生交替中新實習生給企業帶來殘次品多,階段性新生上崗延緩企業生產和增加企業成本等問題,可以采取實訓教學組織管理不以班級為主體,而是以工作崗位小組為主體,在工作崗位小組中,有不同年級和不同實習階段的學生,可以實現老生帶新生,保持崗位實習學生的穩定性。
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運行管理機制。建立管理委員會議事機制,建立責權利明晰的管理制度和責任機制;建立財務管理機制,嚴格規范對生產耗材、設備維護,以及企業專家課時費、管理費等項目的管理。
所有實訓基地的項目必須經過經費核算,嚴格執行出入庫登記制度;建立校企人才交流機制,校內專任教師和企業技術骨干定期交流機制,建立新的基于貢獻大小的人事分配機制。建立學生選拔培養機制,校企共同依據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和本人所具有的職業素養選拔不同的崗位,進行聯合培養機制,使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運行管理由企業來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