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有一個時期,西安教育面臨這么多的問題。先不談其他,首先是社會、學校、家長對教育本質、人才結構需求沒有清晰的認識。無論是學歷教育還是職業教育,本應該只是方向上的差別,而不應是層次上的差別。”談起西安教育,河北技校網深度解析,為大家這樣說。
六成以上學生去上高中
西安職校生源嚴重不足
一方面是家長對優質教育需求旺盛導致的“擇校熱”,認為上名校才能上好大學,找個好工作;另一方面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逐年嚴峻。
一方面是職業教育畢業生成為企業爭搶的“香餑餑”,另一方面職業教育卻深陷招生泥潭,生源嚴重不足。據媒體報道,近五年來,西安市36所職業學校每年平均招生僅1萬人左右,2016年觸底回升,全市技工院校招生16636人。
西安一位職業學校校長說,在人才金字塔結構中,從事基礎性工作的人多。德國、瑞士約有65%的人選擇職業教育,初中畢業就進了職業學校。但是西安是六成以上學生卻選擇讀高中進行學歷教育,這與人才結構的需求是相反的。按照人才結構來說,至少一半應該走職業教育的方向。
“陜西職業教育已經自成體系,但包括全省在內的西安職業教育發展近年來卻存在一個普遍問題:職校生源不足。西安中職教育大量辦的是考大學的輔導班,只為參加大學的獨立招生考試和高考。縣城的職教中心,目標還是學歷為主,沒有按照職業教育目標和課程體系辦職業教育,也沒有多少人后能拿到職業證書。”該校長感慨地說。
西安去年技能人才比成都少了80多萬
中國早的職業教育是福建的馬尾船政學堂。職業教育的出現與發展與工業化進程、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尤其是在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職業教育都發展很快。這位職校校長說,西安到底是教育大市還是經濟大市?西安的大學很多,但是高等教育人才流失很嚴重。大西安建設需要更多的產業工人,但職業教育這一塊嚴重缺位。縱觀國內,職業教育發展好的地方,當地經濟發展也一定非常好。
“大西安建設引入了那么多企業,一定會需要大量的產業工人。據我所知,有不少企業在進入陜西前會做調查,了解當地有沒有產業工人。”該校長認為,職業教育的科學均衡發展,是到了政府該重視的時候了。
這位職校校長認為,我們把更多的企業引進西安,建好了產業園,經濟發展對產業工人的需求增大,但我們大多數學生初中畢業后要上高中。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職業技術工人越來越少,人才結構不合理,企業就會考慮到底要不要來。
有權威數據測算,西安每年技術工人缺口達5萬到8萬人,許多企業不得不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到東中部技校招聘。2017年,西安技能人才比成都少了80多萬。
職業教育和學歷教育不應該是層次上的差別
為什么在經濟發達地區職業教育越發達,而在西安卻相反?
采訪中一位職校校長認為,職業教育和學歷教育本應該是方向上的差別,而不應該是層次上的差別。
首先是我國發展職業教育營造的氛圍仍然不夠。其次是人才觀的問題。普遍認為考上大學的人聰明,沒考上的就笨。考上大學不行,還得考上清華北大,還得考上985才能成才。不少企業招了名牌大學的大學生來了啥都干不好,反而是技校畢業的學生能做出來一些東西,但卻有人會疑問:沒考上大學的孩子還能做出來這些?
“其實職業學校教育比中小學教育更難,因為產業經濟發展很快,老師需要不斷學習。都說西安高校多,但這些高校到底對本地經濟發展有多大作用?培養出來的人才很多去了外地、回了老家,這個問題有多少人思考過?相反,職業教育的發展,對產業發展提供了大量需要的人才。我們的老師給孩子開家長會回來很生氣,因為老師說臺下的學生,你們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只能上技校。這些人才觀潛移默化影響了下一代人,使得他們認為工人的地位低。”這位校長說,這樣的觀念對職業教育發展傷害和影響很大。
相反,在工業發達的德國,普遍認為智力沒有高低,只有類型區別。德國的技術工人可以參與工廠的管理委員會,和工程師的收入待遇、社會地位差距不大。孩子卻上職業教育,民眾也沒覺得有什么不對。
怎樣營造好的職教氛圍
我們應反思
今年2月,國辦發文要求提高技術工人的經濟待遇、政治待遇、社會待遇。這說明國家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必須進一步完善技術工人的培養、評價、使用、激勵、保障等一系列措施,進一步營造技能人才發展的濃厚氛圍。
“改革開放初期,打工者背井離鄉遠離家庭,出現了留守兒童隔代撫養,農村只剩下老人和孩子,這是不人道的。而以后,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能在家門口就業,產業會追著人走。職業教育的發展,將會大大促進產業經濟的發展。”說到這里,這位校長有些激動。
他后說:“大西安建設從外地引進那么多大企業,不光是要提供場地,還得把上下水接好。上下水是什么,就是產業工人。如果企業來了,他還要到東中部技校去招產業工人,西安教育不是應該反思一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