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就業 思想政治
摘要:我從自身經歷探討畢業生在就業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我們做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員如何來處理這些問題
我曾擔任過大學畢業班的輔導員,感覺到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與思想政治工作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雖然很忙碌,但收獲確實不少,不管是在思想上還是在工作上都有所提高,自己也有所感,有所思。
第一,我們要不怕繁瑣,有所耐心和責任心,不要和學生一樣有浮躁心緒存在。
畢業生工作眾所周知事情很散雜,也很忙亂,重要的是在學生找工作方面。我把單位來的每條信息都貼到我們院的信息欄上。學生就會不停的來向你咨詢,單位是干什么的,單位怎么樣,有的學生甚至還會問老師我要不要報名。這時我們就要不厭其煩地對他們進行講解,我們因該轉換一下位置,要處在學生的位置考慮問題,對學生要確實負起責任來,因為找工作對學生來說很重要,嚴重一點說可能會決定到學生的前途命運。
第二,要給學生樹立信心,經常鼓勵他們,多給他們介紹些面試經驗。
大學生求職擇業,參加面試幾乎是必須經過的一關,甚至是決定求職成敗的重要關口。我曾帶過我的學生去面試,面試是雙方面對面的交談,有些同學各方面的條件并不差,卻往往因為不能留給招聘考官良好的“第一印象”而敗下陣來。
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條是缺乏應對面試的經驗。
〈一〉語言運用要恰當
面試時的語言表達標志著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和成熟程度。那么,面試中怎樣恰當運用談話的技巧呢?
1.口齒清晰,語言流利,文雅大方;語氣平和,語調恰當,音量適中。
2.語言要含蓄、機智、幽默。當遇到難以回答的問題時,機智幽默的語言會顯示自己的聰明智慧,有助于化險為夷。
3.根據聽者的反應適當調整自己的言語活動,要多注意觀察聽著。求職面試不同于演講,而更接近于交談。交談中,應隨時注意聽者的反應。當聽者心不在焉時,可能表示他對這段話沒有興趣;側耳傾聽,可能是由于自己音量過小使對方難以聽清;皺眉、擺頭則可能是自己的言語有不當之處。根據對方的這些反應,你要適時調整自己的表述內容、語調、語氣、音量和修辭。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面試效果。
〈二〉回答問題要具體
1.把握重點、條理清楚、有理有據、簡潔明了。一般情況下回答問題要結論在先,議論在后,即先將自己的中心意思表達清楚,然后再做敘述和論證。面試時間有限,話太多,容易走題,反而會將主題沖淡或漏掉。
2.講清原委,避免抽象。主試提問總是想了解一些應試者的具體情況,切不可簡單地僅以“是”“否”作答。針對主試所提問題的不同,面試有時需要解釋原因,有時需要說明程度。不講原委、過于抽象的回答,往往不會給主試者留下具體印象。
3.確認提問內容,切忌答非所問。面試中,如果對主試人提出的問題不知從何答起或難以理解對方的總體含義時,可將問題復述一遍,并先談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理解,請教對方以確定內容。對不太明確的一定要搞清楚。這樣才會有的放矢,不致答非所問。
4.有個人見解,有個人特色。主試人接待應試者若干名,相同的問題要問若干遍,對類似的回答,主試人會有乏味、枯燥之感。而具有個人獨到的見解和個人特色的回答,才會引起對方的注意和興趣。
5.知之為適之、不知為不知。面試遇到自己不知、不懂、不會的問題時,回避、閃爍其詞、默不作聲、牽強附會、不懂裝懂等做法均不足取,誠懇坦率地承認自己的不足之處,反而會贏得應試者的信任和好感。
〈三〉面試當中莫緊張
面試成功是每個求職者的目的。而期望值過高容易使人產生緊張情緒,過度緊張則會導致面試失敗。為消除過度緊張的情緒,我們建議:
1.面試前可翻閱一些輕松活潑有趣的雜志、書刊,以轉移注意力,穩定情緒,克服面試時怯場心理。
2.面試過程中要控制談話節奏。進入試場致禮落座后若感到緊張,先不要急于講話,而應集中精力聽完提問,再從容應答。一般來說人們精神緊張時講話速度會不自覺的加快,語速過快既不利于對方聽清講話內容,又會給人一種慌張的感覺,而且容易出錯,甚至張口結舌,使自己更加緊張,導致思維混亂。當然,講話速度過慢,缺乏激情,氣氛沉悶,也會使人生厭。為了避免這一點,一般開始談話時可以有意識地放慢講話速度,等自己進入狀態后再適當增加語速。這樣,既可以穩定自己的情緒,又可以扭轉面試的沉悶氣氛。
后,還應正確對待面試中的失誤,面試交談中難免因緊張而出現失誤,此時,且不可以一時的失誤而喪氣。有的學生面試過后就對我說,老師這次肯定面試不上,面試人員說我自己對自己都沒有信心。要記住,一時失誤不等于面試的失敗,重要的是要戰勝自己,不要輕易地放棄機會。即使面試沒有成功,也要分析原因,總結經驗,以新的姿態迎接下一次的面試。要讓他們放下思想包袱,輕裝上陣。
第三,要讓咱們的學生自己定好位。
這里所說的位是自己在找工作時處在什么位值,適合什么職業。作為現代的大學生,它要求我們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要強,做社會發展的一線人才,他們大多學生要去一線工作,這樣就會比較辛苦,而我們的學生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希望自己能成為管理者。在與畢業生的接觸中,許多同學常常問我:“我不知道自己適合干什么工作?”“我究竟應該與哪一個用人單位簽約?”我也發現,很多人面對幾種選擇往往左挑右選,猶豫不決,從而錯失良機;有的則期望值居高不下,導致到處受阻、碰壁。這些現象的發生,我覺得均與我們的畢業生未能正確地給自己定位、確立適當的擇業目標有關。那么怎樣才能確立適當的擇業目標呢?
首先,要全面了解社會的需求信息。社會需求信息是畢業生確立擇業目標的前提條件。需求信息越多、越全面、越可靠翔實,越有利于你的取舍和選擇。因此,要通過多種渠道,全面了解社會的需求信息和就業市場的“行情”。主要包括:
(1)國家及學校有哪些就業政策和規定。例如:你所在學校允許你在多大范圍內擇業等。
(3)用人單位的情況。其中包括你所學專業有哪些單位需要?需求量多少?具體要求有哪些?
其次,要正確認識自我。正確認識自我是確立擇業目標的基礎。它包括:
(1)本人求職意向及家人的期望。即你究竟想干什么?想到什么地方去工作?
(2)你所學專業適合哪類工作?
(3)你在就業竟爭中的實力情況。其中包括你的學習成績在專業中的排名、專業課的學習情況和實際動手能力、外語和計算機水平、職業級能證書的情況、社會活動能力、工作經驗等。
再次,要把握“人職匹配”的原則。“人職匹配”應是畢業生確立擇業目標時應遵循的原則。畢業生在全面了解社會需求、正確認識自我的基礎上,依據這一原則,確立與自己實際能力和特點相符合的求職目標。做到個人特征與職業要求相匹配。這樣有利于樹立自信,從而使你在擇業中處于主動地位;也有利于你在今后的工作中,發揮自己的優勢,挖掘自身的潛能,促進個人的發展和事業的成功。
另外,要分清主次,合理取舍。許多畢業生在確立擇業目標時,往往刻意追求十全十美的理想結果,終導致事與愿違。事實上,畢業生確立擇業目標時所考慮的因素諸如單位性質、工作條件、工作地點、生活福利和晉升機會等,不可能樣樣隨心所愿,這方面的條件如愿了,那方面條件就可能差些。各種條件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的關系。因此,要在確立擇業目標時分析利弊,分清主次,合理取舍。同時,要調整自己的擇業心態,避免脫離自身特點、能力和社會需求,一味地“趕時髦”“追熱潮”和盲目攀比。
第四,我認為當代大學生在就業時應具備以下幾種能力。
一、自我決策能力
自我決策能力是一個人能否獨立思考,果斷處事和獨立完成某項工作的能力。對于即將畢業走向社會的大學生來說,面臨求職擇業,別人的意見和忠告各種各樣,終要靠自己決定,這就是對自我決策能力的一次檢驗。在未來的工作中,每一件事情每一個問題以及它們的變化進展都不可能像在學校那樣有老師給你作指導,而必須靠自己迅速做出決定,及時予以處理。因此,具有良好的自我決策能力對大學生就業是十分重要的。
二、適應社會能力
適應社會和改造社會是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現實生活常常不盡如人意,五彩紛呈的現實生活使剛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畢業生眼花繚亂,很不適應。大學畢業生面對現實生活中的消極現象常常產生不安、不滿的情緒,而常常以改造社會為已任的大學生卻忽視了適應社會這個前提。人類文明總是在繼承與創新的矛盾運動中發展的。適應社會,正是為了擔當社會賦予我們的職責和使命。適者生存,生存正是為了發展。對社會、對環境的適應,是主動的、積極的適應,不是消極的等待和對困難的反映,更不是對消極現象的認同,大學生只有具備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走向社會后才能盡可能地縮短自己的適應期,充分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三、實踐操作能力
實踐操作能力對當代的大學生尤其重要,實踐操作能力是人們知識轉化為物質力量的憑借,是專業工作者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在現實生活中,尤其是教學、科研、生產第一線,大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強弱,將直接影響到其作用的發揮。比如,以我班學生就業為例,我班學生實踐操作能力比較強的學生都找到了比較滿意的工作。因此,大學生應注意克服只注重理論學習,而輕視實踐操作的傾向。一個大學畢業生如果在實踐操作上有過硬的本領,一定會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
四、表達能力
表達能力是指運用語言闡明自己的觀點、意見或抒發感情的能力,主要包括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一個人要想讓別人了解你,重視你,更好地發揮你自己的才能,其前提就是要有表現自己的能力。要準確表現自己,就離不開出色的表達能力。不僅在參加工作走向社會后,會立即強烈地意識到這一點,而且,在求職擇業的時候就會有深切的感受。比如撰寫求職信、自薦信、個人材料,回答招聘人員提問,接受用人單位的面試等,第一個環節都需要較強的表達能力。
五、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實際上就是與他人相處的能力。社會上的人際關系遠不如學校中的同學、師生關系那么簡單。大學生步入社會后,要與各種各樣的人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能否正確、有效地處理、協調好工作生活中人與人的各種關系,不僅影響一個人對環境的適應狀況,而且影響著他的工作效能、心理健康、生活的愉快和事業的成就。因此,大學生自覺地培養良好的社交能力非常重要。
六、組織管理能力
雖然不是每個大學畢業生都會從事管理工作,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每個從業者都會不同程度地需要組織管理才能,現代社會職業表明,不僅領導干部、管理人員應當具備組織管理才能,其它專業人員也應當具備。隨著時代的發展,純“書生型”的人才已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近年來,許多用人單位在挑選錄用大學畢業生時,在同等條件下,往往會優先考慮那些曾擔任過學生干部,具有一定組織管理能力的畢業生,這正反映了時代的客觀要求。
歸納起來,一個德智體全面發展、各方面表現優秀、綜合素質高的大學畢業生,是廣受社會歡迎的人才,但同時我們也要做好他們的思想政治工作,這是我做畢業班輔導員工作的一點點感想,見解不夠深刻,難免有所出漏,我只是把自己的所感、所想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