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構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加快實體經濟建設,提高經濟發展質量。 而西部貧困地區部分民營企業仍然存在“用工難”,部分職業院校存在”就業難”,如破解西部貧困地區 “用工難”問題?校企合作是解決西部地區民營企業用工難的“金鑰匙”。
企業“用工難”問題成因分析
通過對貴州20多家民營企業調研得知,企業“用工難”,主要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普通員工(初級工),技術型人才短缺,表現為“招聘難、使用難、留住難”。企業“用工難”既是社會問題,也是經濟問題,既有政府、企業、學校方面的原因,也有勞動者自身的原因。
(一)招工主體錯位,企業主導作用發揮不夠。企業招工的主體是企業,不是政府。但長期以來,西部地區為了使企業發展更加順利,政府承擔成了招工任務,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招工難問題,滿足了企業用工需求,但招工主體錯位,企業反而把招工看成是政府的事,企業主導作用發揮不夠,沒有制定符合企業發展的招用工長期計劃,沒有提前做好招工宣傳發動招。因此,導致招不來人,政府苦不堪言,留不住人,企業怨聲載道的用工局面。
(二)專業技工缺乏,供需之間矛盾較為突出。據調查,西部地區很多企業都面臨同樣的問題,一邊是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一邊是招不到合適的工人。我市西部地區企業所需要的各類技工和專業技術人員、熟練操作工缺口較大,但求職人員中大部分的人技能單一或根本沒有技能和技術,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初中)。技校、職院培養的技能型人才,由于校企聯動性不夠,部分不符合企業需要,而符合企業西部地區需要的又大都流向了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導致本地企業難以在技校、職院招到對口的技工。而80后、90后勞動力多數到東部外出打工了,使企業用工難上加難。
(三)員工待遇偏低,各種規章制度不夠健全。從調查情況看,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工資待遇低的現象在西部地區工業園區企業普遍存在,少數企業員工每天需工作9-12時,有時達14小時,人均月工資2000元左右,有的員工在節假日還加班,這種用工方式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企業招工難、留工難。同時,部分企業缺乏長遠計劃,沒有開展校企合作培訓員工,對”如何招人,怎樣用人、如何留人”沒有一套可行的措施。”三個留人”工作不到位,還存在抵押工資等原始辦法,難以留住員工的心。
(四)企業吸力不強,相關配套設施有待完善。一是少數企業的用工行為不夠規范。不與職工簽訂勞動合同,不為職工辦理相關的社會保險,使員工信賴企業難,企業穩定員工難。二是工業園區相關配套服務設施不夠完善。交通不便,缺乏文化娛樂、休閑放松的場所,住宿條件較為簡陋,精神文化環境差,相關配套設施無法滿足員工的需求,也給企業的招用工帶來諸多困難。
多措并舉,確保校企合作取得實效
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的要求。為了解決 "用工難"與"就業難"問題,按照“政府主導、企業學校主體、行業指導、社會參與”的原則,從根本上破解企業和職業院校健康發展的“瓶頸”難題。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就業為目標,,職業學校和企業可以結合實際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開展合作
(一)政府主導出實招——將校企合作納入總體規劃。政府 做好校企合作的協調、監督和服務工作等。在政策層面對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制定指導方針、原則和具體可操作性的實施規則,對校企雙方在實施校企合作中的責、權、利進行明確表達,明確企業接受職業院校學生實習和教師實踐的法定責任。政府有關部門在制定產業發展規劃、產業激勵政策、脫貧攻堅規劃時,應當將促進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培養技術技能人才作為重要內容,加強指導、支持和服務的力度。
(二)行業指導有舉措——形成有效的運行激勵機制。 完善各項政策規定,對積極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企業給予表彰、鼓勵,對支付學生報酬的企業,給予相應的稅收優惠,大力扶持有能力的各類企業繼續完善辦好已有的企校合作實驗基地。鼓勵有關部門、行業、企業共同建設互聯互通的校企合作信息化平臺,引導各類社會主體參與平臺發展、實現信息共享。
(三)職業院校強功能——強化服務企業的功能。職業院校主動作為,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就業為目標,結合實際主動與企業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開展合作。提高專業教師的業務、科研和技術服務水平。加強學生頂崗實習管理,與企業開展學徒制培養,提高專業為企業服務的能力,形成互動體系,體現雙贏原則,為企業提供智力支持。
(四)企業主體要明確——把校企合作列入重要工作。明確辦學主體地位,從人員、經費、制度等方面強化校企合作,主動與學校對接,積極參與,開展”分類招生,訂單培養”模式,有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能力和需求的企業,可以與職業學校合作設立學徒崗位,聯合招收學員,共同確定培養方案,以工學結合方式進行培養。從根本上解決企用工難問題。企業應當依法依規保障頂崗實習學生或者學徒的基本勞動權益,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足額支付報酬。
(五)社會參與有機制——建立多方參與的監督機制。 企業要落實《關于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建立企業技術工人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支持技術工人憑技能提高待遇。職業學校與企業就學生參加跟崗實習、頂崗實習和學徒培養達成合作協議的,應當簽訂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協議,并明確學校與企業在保障學生合法權益方面的責任。政府將校企合作情況作為職業學校辦學業績和水平評價、工作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也作為企業對社會貢獻度的評價重要指標,每年表彰一批先進典型,一批職教企業家。
實踐證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它不僅解決西部企業”用工難”,使人才“招得來,用得上、留得住”,而且解決職業院校”就業難”,學校與企業生產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拓展了辦學空間,強化了人才培養的合力,提高了教育質量,讓學生安心學、放心干、用心做,解決就業后顧之憂,實現了”職教一人、脫貧一戶、幸福一家”目的,助推脫貧攻堅、同步小康任務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