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全國選拔賽正式落幕,備戰喀山世界技能大賽的“國家隊”已集合完畢。然而,如何培養出更多技能人才依然任重道遠。
對此,技工院校可以說已達成一個共識,那便是要“校企合作”。但“校企合作”中常存在“一頭熱”或“兩層皮”的問題,有的院校深困于此,有的則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
1、市場化辦學:主動對接市場需求
“風向變了。”廣東省中山市技師學院學生處主任溫小寧感覺到。
10年前,在溫小寧看來,“這邊的企業不愁招人,因為技術要求低,對人的技術要求也就低一些,處于‘買方市場’。但隨著產業的升級,對技術的要求更高,沒什么技術的工人是不能滿足這些需求的,企業更愿意跟學校合作尋求技能人才。”
但如何培養出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讓需要工作的人成為工作需要的人?”中山市技師學院院長郭敏雄認為,學科、專業要與產業鏈無縫對接。
這些年來,中山市技師學院立足于企業需求,定期對當地產業發展情況開展調研,掌握產業發展的方向,對接學院已開設專業,動態調整專業設置和招生人數。
“這種專業對接產業鏈、專業建設緊貼產業發展的做法,使得我們輸送到企業中的畢業生大多成為中山家電等行業企業的技術和管理骨干,更成為家長放心、學生有信心、生源火爆、就業喜人的關鍵。” 郭敏雄介紹說。
深圳技師學院則引入高端企業的認證體系和人才標準,比如組織學生學習認證課程,并參與華為初級工程師、工程師認證考試。“這樣,學生的專業技能明顯提高,就業競爭力明顯增強。”深圳技師學院校長李滔說。
2、招生即招工 入校即入企
如果說對接產業、企業需求是“校企合作”的方向,在教學實踐中又該如何具體實施?
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院長馮為遠認為,不僅要提煉和引進世界知名企業的崗位職業標準、人才培養方法和工作任務,更要與企業共同開展師資培養、專業建設、課程開發、教研教改、教學管理、實訓場地以及世界技能大賽中國集訓基地建設等方面的合作,實現教學與企業崗位的對接,確保學生能學到世界前沿、先進的專業技術。
深圳技師學院則獨辟蹊徑,首創“新型學徒制”智力扶貧模式。自2016年以來,與深圳市銀寶山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舉辦“銀寶山新模具班”,面向廣西河池、廣東河源等對口扶貧地區,實施“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學生入學成為學院全日制學生的同時,即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成為企業正式員工。企業按照不低于深圳低工資標準每月給學生發放工資,依法參加社會保險,即享受深圳醫保、工傷和社保待遇。
來自江西九江的“銀寶山新模具班”學生袁知謙,現在每月都能收到工資2130元,加上政府每年發給的生活費補貼等,求學基本沒有負擔。前一年半時間主要在學校學習,后一年半主要在企業實踐鍛煉或頂崗實習,畢業后則留在簽約公司工作。在袁知謙看來,這樣既能學技術,又能保障就業,至于以后發展如何就要靠自己的努力。
3、國際化道路:培養國際競爭力
除了與國內企業“聯姻”,部分技能院校也在拓寬辦學途徑,開展國際化辦學,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技能人才。
東莞技師學院自2013年起引進高含量國際證書體系,通過設立培訓鑒定中心,共建學習型工廠,實施課程一體化改革,派出師資出國培訓,走出一條“技能+學歷+國外證書”的職教模式本土化新路徑,即將學歷教育所需教學內容、國家職業資格考核所需教學內容、IHK職業資格考核所需教學內容相結合,從而形成適應于本院職業培訓的新大綱。
東莞技師學院已建立多個國際化“學習型工廠”。在這里,學生可以接觸到企業真實的生產環境,并且能夠供學生實習,畢業實習期與企業員工同工同酬。
今年9月,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與德國西門子共同成立的中德西門子技術(中國)國際學院也即將“迎新”,每年開設機電一體化、數控加工等若干專業,招收高中、技校、中職畢業生,西門子將選派技術專家到學院實施教學及開展培訓等相關工作,學生畢業將取得西門子德國柏林技術學院高級工或工程師證書和技師學院畢業證書。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