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隨著國家提出“中國制造2025”的目標,職業教育、技工教育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技工院校越來越肩負起為國家培養優秀工匠的責任。可是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那就是我們培養的學生的從業流失率偏大,或者說淘汰率偏高。
直到前天,一個我認為很可以在一線干出一番成就的學生告訴我自己堅持不下去了,辭職去一所學校當老師了,我突然發現,我身邊那些不管是我引以為豪的學生,還是那些看上去扎扎實實的學生留在本職崗位的已經屈指可數,實在是讓我非常沮喪,雨夜,終究忍不住再次想起了早就不寫的教育漫談,想和大家一起探討下其中緣由。
我想還是從學生自身、學校培養和社會關注這三方面來和大家探討一下。
1、學生自身
首先說的是學生本身。以該學生為例他跟我說的原因是太累堅持不住,腦子不夠用,氛圍不好等等。當然搞技術在一線一定是很累的,我曾經在世賽選拔賽的現場發過一條朋友圈——搞技術是枯燥的事情,要耐得住寂寞,經得住誤解,守得住原則。
大國工匠的修行沒有那么簡單。所以我理解他說的累,技術這個事容不得半點馬虎。而且現在技術院校面臨的現狀依然是理論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不管是初中生還是高中生,至少現在我們依然是認為考試不好就來玩技術,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技術是需要理論支撐的,我們去修車卻不會看電路圖,因為電學不好;我們做幼師,卻不認識生僻的古詩,因為我們語言沒學好。那么我們如何去做我們的工作?不管什么層次的人,工作一段時間都會遇到瓶頸期,或者叫高原期,順利度過了便守得云開見月明,但更多的人倒在了高原期里。尤其我們的這些孩子年齡相對偏小,還沒有那么大的定力,所以轉行從個人角度來講正常,畢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耐得住寂寞,經得住誤解的堅持下去的。
但是淘汰率偏高就是因為這些孩子個人造成的嗎?我想這不得不說我們學校教育和社會關注了。
2、學校培養
先說說學校教育吧。榮蘭祥有句著名的話“你學挖掘機就把地挖好,你學廚師就把菜做好,你學裁縫就把衣服做好。咱們藍翔如果不踏踏實實學本事,那跟清華北大還有什么區別呢”。我們不評價榮蘭祥的人,但是這句話似乎給技工院校的學生訂好了位,搞技術,純的。確實這是學生的一種規劃。
可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的教育是要給學生留下一扇進步的窗戶的,這也就是我們說的終身學習和全民教育理念。但不管你是想做個挖掘機司機還是想做個挖掘機教練,我們在學校期間總應該幫助學生形成一個可行的職業規劃,可是我們做到了嗎?我不了解各所學校的職業規劃課到底有多少,不敢妄言。以我自己為例,我在大學期間印象深的職業規劃課居然是我的語文老師在課堂給我們講的,到現在我依然記憶猶新。這也在我的腦海中第一次行成了一個職業規劃的模糊印象。技工院校的學生年齡尚小,我們的教學體系中是否具備了可行的職業規劃課程我不敢妄言,是否對他們的職業規劃和職業夢想有所啟迪我也不敢揣測,但愿一切都是好的。
記得在山東省實施過程化鑒定的一個計劃制定的研討會上和濰柴大學的老師坐到一塊,他們談到他們的學生第一年不分專業,讓學生們了解各個專業,在二年級時候再細分專業,我覺得這是個很有益的嘗試,可以讓學生有一個體驗再選擇的機會,或許這樣也是個提高從業可靠性的辦法。畢竟興趣是好的老師。
興趣自然是好的老師,卻不是全部的老師,除了我們的教學體系,對技工院校和職業院校學生影響大的應該是我們的班主任,我們的校園文化中是否有足夠的引導,讓學生了解自己未來從事的工作?我們的學生管理工作是否具備了一定的專業性和指向性?我曾經在濰坊商校見到過他們的冠軍墻,墻上刻著他們多的全國技能大賽金牌選手的名字,不討論他們冠軍的培養方式,這種校園氛圍的引導一定會讓更多的學生更有學習業務的勁頭,自然這就可以影響到他們的職業規劃。我也曾在世賽冠軍袁強的母校了解到他的師父蘇美亭老師所帶的班級形成的學習技能的氛圍,這種鉆研的氛圍也自然加深了學生對從事職業的認同感。
所以,要想為國家培養合格的技術人才,需要學校在教學體系和校園文化上好好下一番功夫啊。
3、社會關注
學校的氛圍形成了,可是我們的社會真的認同我們的技術工人嗎?這就是我想說的社會關注的問題。雖然現在從國家輿論的層面把技術工人捧到了一定的位置,可是現在的社會氛圍尤其是北方尤其是山東的社會氛圍依然沒有讓工人感受到足夠的尊重。我在山東省的一所學校當老師,山東自古就是孔孟之鄉,尊師重道的文化氛圍很濃,所以我的這個學生寧肯去一所學校做一個外聘老師,也不愿繼續在企業呆著。這也符合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畢竟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
我們現在的工人工資待遇和他們的付出,我們社會對技術工人的尊重,我們社會對學歷的看重,這一切雖然有改善,但一切依然沒有那么的明顯,這自然也會讓一部分人想要逃離這個圈子,畢竟既然吃飽飯了,誰不想被尊重。當然了,現在政府也給予技術工人們很大的支持,工資在漲,榮譽在評。省下的是企業的執行政府的監管和時間對于人類慣性思維的改變,相信有一天一定會好起來。
分析了這么多,也不知道有沒有道理,希望大家都可以參與進討論來,畢竟我們希望有一天我們用我們自己的芯片,開我們自己的汽車。畢竟,研發團隊幾十幾百個人足亦,但想要走入我們的生活,則需要千千萬萬高素質的技術人才來支撐。
作者簡介:李源 濰坊市技師學院教師,山東省職業能力比賽一等獎,山東省技能大賽裁判員,優秀班主任,優秀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