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化名)是我省某單位的正處級公務員,每當想起自己的收入,他的心里就不平衡。“干的都是一樣的活,為什么我們和他們的差距那么大呢?”王強對記者說,“出差的時候,我都不好意思說自己的工資。”
“比咱們經濟水平高的省份,工資比咱們高,我也就平衡了,我現在是正處,工資3000多元,這還是前一段漲了工資之后的數字,但前一陣到貴州,詳細一問,貴州的正處一個月竟然達到5200元。”
■我怎么掙的比貴州還少?
王強所說的情況并不是個別情況。
2007年2月,國家發改委發布了《2006年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年度報告》。報告顯示,2005年,各地區的“城鄉收入差”比上一年擴大500元以上,全國農村居民人均收入不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東部地區與中部地區的收入差距比上一年拉大462元,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的收入差距拉大545元。
然而,我省好像是一個特例,目前的情況是:東部的區位,中部的發展水平,西部的工資水平。
第九屆省政協委員趙明臣對記者說了一組數字,2006年,我省入統的在崗職工工資在全國排位是26位,其中企業職工工資排在23位,事業單位職工工資排在29位,機關單位職工工資排在30位,零售和批發企業職工的工資全國倒數第一。
記者找到了貴州省200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稱,貴州省預計2006年全年生產總值2260億元,財政總收入448.66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26.6億元。
而我省的2007年政府工作報告是這樣寫的:2006年,預計全省生產總值完成11500億元左右,全部財政收入達到1223.1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相當于地方財政收入)620.2億元。
■我省為什么工資水平低?
我省與貴州相比,生產總值是11500億元對2260億元,工資卻為3000多元對5200元,是什么造成了我省GDP水平是全國的高地,而工資水平是全國的洼地呢?
省社科院研究員楊連云表示,我省GDP在全國徘徊在五六位,人均GDP在全國排在11位,而人均財政收入則在全國排在十六七位。
楊連云向記者詳細闡述了這幾個數字與我省職工收入的關系。我省GDP在全國徘徊在五六位,說明我省經濟總量很大,人均GDP在全國排在11位,說明我省人口多,人均財政收入在全國排在十六七位,則說明我省經濟結構不合理。
“這就好比我省是賣白菜的,別的省是賣手機的,賣幾車白菜,也抵不上人家賣一個手機。”
“這也導致了人家賣一元錢,有兩角錢是財政收入,而我省賣一元錢,只有不到一角錢的財政收入。”
省財政廳廳長、黨組書記齊守印代表向記者進一步解釋,目前我省的財政收入在全國排在第8位,地方財政收入排在第10位,人均財政收入在全國排在第17位,但人均財力排在第22位。齊守印代表向記者解釋了人均財政收入和人均財力的區別,人均財政收入包括了向中央交的部分,人均財力則是我省本級的財政收入分配數,他表示,目前我省機關單位的收入和我省人均財力的地位是相匹配的。
■我省為什么人均財力少?
人口眾多,人均財力的缺乏,造成了我省高GDP和低工資的巨大反差。
那么,我省為什么人均財力少呢?
楊連云表示,由于我省經濟結構偏重,這樣就會出現國民生產總值比較高而人均財力較低,因為,在我省占重要位置的一些工業雖然帶來了一定的財政收入,但國家還要拿走一部分,不像第三產業發達的地方,營業稅全部留地方,這樣的財政收入對于省本級財政來說才是真金白銀。
盡管我省近些年一直在擺脫投資成為拉動經濟的主動力,盡管內需拉動在我省經濟發展中的比例也一直在上升,但是,“內需拉動”基本的前提就是要居民有一定的消費能力,也就是需要一定的、較高層次的工資水平,兩者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的。
“我非常欣喜地看到,省委書記張云川在全省經濟工作會議上講到,增加群眾收入,是改善民生的核心問題,也是擴大消費需求、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來源。收入和社會保障水平是決定消費需求的主要因素,必須從更高層次上認識群眾收入增長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還有一個原因是我省吃財政飯的人太多,在別的省份大約是30人供養一個吃財政飯的,但在我省這個比例就要稍高,大約是27到28個人供養一個,這也是我省機關事業單位工資低的一個原因。”
趙明臣向記者說,我省還存在嚴重的企業利潤侵占職工工資的情況,他說,這就好比是一塊蛋糕,職工工資是蛋糕的一部分,企業如果利稅多了,工資額自然就少了。
■如何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我省與全國平均工資水平到底差多少?可以從一個表中看出來(見附表)。
趙明臣向記者表示,目前關于工資統計有很多種方法,但不管怎樣,我省工資水平比全國平均水平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趙明臣說,郭庚茂省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稱,今后五年的中心任務是科學發展、富民強省。今后五年要使城鎮居民收入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我省漲工資的速度則必須是超常規的,因為,你漲別人也漲,如果按部就班,我們還是達不到這個目標。
■附表
我省年平均工資與全國平均水平對比表
(趙明臣匯總國家統計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