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大學校園是人們心目中的凈土,政府和社會高度關注,給予無數關心支持。高校工作者兢兢業業,學子們盼望成才——這是大學校園的主旋律。
然而,一些雜音沒有放過這方凈土。各種免費演出和包場電影,這些看似活躍了校園氣氛的活動,背后卻隱藏著雜音。許多師生員工對此提出質疑。
大學校園的免費演出應接不暇
近期,南京一高校的朋友邀請記者參加一場“超級震撼校園秀”免費演出,說是南京某電視臺著名主持人現場主持,并且有專業演員現場免費震撼演出,記者前往看個究竟。結果到了演出現場,記者才發現,所謂的名主持人,不過是南京某電視臺一個小節目的主持人,而所謂專業演員震撼演出,居然是某歌舞團的“模特”穿著“三點式”在臺上走秀。結果模特一上臺,臺下頓時口哨連天,場面亂作一團。記者當時的感覺是:在文明的校園,有這樣的“震撼”實在不該。
隨后的兩周內,記者在南京其他一些高校走了一圈,發現同類型的免費演出在高校已是司空見慣,在多所高校校園里,都可見大條橫幅,寫著諸如“××酸菜魚館預祝××演出成功”、“××KTV預祝××欄目校園行活動圓滿成功”之類的標語。
據一位比較了解情況的高校工作者講,目前,在江蘇乃至其他一些地方,大學校園中的免費演出已形成了一個系統的網絡。記者調查發現,一些電臺和電視臺為了推介自己的節目,都有自己的一幫業余演員,專門從事校園內的免費演出。演出時,這些單位通常會請一些不入流的所謂明星,到臺上來假唱、游戲一番,至于格調和思想層次,有人問津但管不住,設置了門檻而被突破,終成了“無約束狀態”。這些演出,說是免費,其實也有代價。因為演出單位往往找來贊助商為演出埋單。為了拉贊助,這些演出單位經常找一些與高校完全無關的贊助單位在大學校園里公演。
對于這些免費演出,高校的很多學生和老師并不贊成。他們認為,與高校無關的贊助商的加盟,以及為吸引學生而設置的并不高雅的演出節目質量,使得其宣揚的一些理念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思想導向。比如記者看到的“三點式”模特走秀,據說在很多學校都有演出,內容之惡俗讓人無法忍受。此外,這些演出吸引了很多社會上的人來看,每次學校都要組織很多人力維護秩序,嚴重影響了學校良好的環境秩序。一位高校輔導員說:“我們好不容易才做好了學生的思想政治和心理疏導工作,結果很可能因為一場質量不過關的免費演出而功虧一簣。我很擔憂,這類演出到底想把我們大學生引向何處?”
招架不住的集體包場
除了應接不暇、“上門服務”的真人秀免費演出外,一些高校還出現了“被迫”集體包場看電影的現象。
現在很多大學生宿舍里都裝有電視,網絡設備也比較完備,宿舍條件的改善使得大學生很少去電影院看電影。但是由于一些影片粗制濫造,沒有市場,產品的營銷商就把觸角伸向了大學校園。很多高校的領導認為,完全沒有必要花錢讓學生看這種電影,就對這些影片進校園一口回絕,結果一些營銷商就通過關系“打招呼”,強行向高校推介這些影片,以3000元到5000元不等的價格不斷組織學校包場觀看。更有甚者,營銷商鼓動相關部門下發紅頭文件,要求高校配合影片的播映,導致高校領導、師生有苦說不出。
南京某高校一位多年搞學生工作的老干部告訴記者,該校就曾經被多次要求包場看電影,“第一次花了3000元,第二次就漲到了3500元,第三次居然漲到了5000元,好像學校的錢特別好掙似的。”花錢且不說,每次包場,學校都要集中時間組織學生統一看,大家只好各自放下手頭工作,坐在一起看這些索然無味的電影,結果弄得學生們怨聲載道,“本來很放松的一項活動,現在卻成了學生眼中避之唯恐不及的"洪水猛獸",本來花很少的錢就可以買來正版光碟、讓學生們自由組織收看的電影,卻非要我們花那么多錢,還導致學生反感,我覺得這種現象很值得我們深思。”這位老干部說。一位大學生跟記者抱怨說:“這都是什么電影啊,以反映社會現實為幌子,其實內容低俗,根本不適合在大學播映,還要騰出時間專門集體組織看電影。說是請學生免費看電影,其實包場花的錢不還是我們學生自己的錢嗎?”
南京某高校的一位老師對記者說:“且不說服務質量及環境的好壞,電影本來就應該經過市場化運作,用內容、情節等可看性來吸引觀眾,實現優勝劣汰,由觀眾來選擇看還是不看。現在一些影視公司用這種強行承包的方式,哪怕電影內容再好,首先在形式上就讓人反感。”
南京一些高校宣傳部門負責人則憂心忡忡,認為這種質量不高的演出,很可能會對大學生的心理和人格產生負面影響。
誰來為免費演出的內容買單
目前,大學生心理問題已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如今這些打道德倫理擦邊球的免費演出在大學校園里的頻頻出現,讓人們開始追問:高品質的免費演出固然值得鼓勵,但是對于那些低級趣味的演出,到底誰來把關?
這兩天,南京某高校應用心理學專業的一名女研究生從宿舍樓六樓跳下,經醫院搶救無效死亡,引發了人們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特殊關注。
“我們應該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引導他們積極地面對生活的壓力,這種教育是潛移默化的,可以通過課堂,以及一些很有現實意義的演出等方式來實現。”南京一所大學心理專業的教授說。那么,那些充斥在大學校園里的免費演出和包場電影對于這一點,起了什么作用呢?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南京高校一位資深黨委宣傳部長由于抵制了兩場內容低俗的免費演出,受到了有關部門的不點名批評。這兩場電影,一場叫《單身公寓》,講的是一個男女混住的大學生公寓,為尋求生活的刺激,互換男女朋友的故事,另一場電影叫《我的第一次》,除了講生活的種種第一次閱歷外,尤其講到了第一次性生活經歷。該宣傳部長頂住壓力,拒絕這樣的演出進校園,無疑是稱職的黨員干部,可是究竟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那樣,不畏壓力,堅持維護校園的純凈呢?
這位老宣傳部長痛心疾首地說:“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們都很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和心理引導工作,為實現這一目標,學校各方面都做了很大的努力,甚至要求保安和廚師都必須是有文化的人,這么多年的累積才有了今天健康的校園文化和積極向上的校園生活環境,而這些演出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導致我們的很多工作都白做了。”
而另外記者還了解到,這兩部被該宣傳部長堅決抵制的影片,在江蘇各高校演了幾十場。由于學校的抵制,一些在校大學生產生了逆反心理,反而使得某些媚俗的、格調低俗的東西在大學校園中蔓延。且不說廣告商、贊助商帶來的如酸菜魚、性病醫院等給校園文化造成的負面影響,單就演出節目內容由誰來把關,都成了大問題。
聲音
有關專家分析,演出單位基于商業利益,擴大自己在大學生中的影響,不為內容負責;一些大學生出于娛樂、熱鬧、獵奇和逆反心理,不分內容好壞,借以打發空虛時光;校方迫于壓力,又無權審查內容,所以演出內容成了“真空”,在高校校園內“如入無人之境”。規范大學校園秩序,重塑健康、積極、清潔的校園文化氛圍是高校建設的當務之急。高校要以第二課堂為基本陣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學業輔導、生活指導和心理疏導,實現學生管理和教育工作從管教型向導師型的轉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建立穩定的大學校園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