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學校勞動教育主要包括生產技術教育、社區或社會公益勞動教育、生產與生活服務勞動教育等。在新時代,除了上述勞動形式,還出現了非物質勞動形式,并日趨占據主導地位。
非物質勞動,是指創造非物質性產品、生產商品信息和文化內容的勞動,如創造信息、知識、關系、交往以及情感反應的勞動。它主要包括智力或語言勞動與情感勞動等兩類,其新形式或代表形式是數字勞動。在數字時代,每個人都是數字勞動者,作為數據信息的生產者、傳播者、接收者存在。面對這一趨勢,學校勞動教育亟須理念刷新。
理念不斷更新——
勞動教育高度融合多元教育
在數字勞動時代,勞動教育的主體并不是單向度的學生或教師,而是人本身。學校所有人員都可以通過數字或數據成為互動的、平等的、多元的主體。每個人既是勞動教育的受眾、觀眾,也作為學習者、網絡粉絲、閱讀者、行為藝術家等角色參與勞動教育。
與之相應的,新時代勞動教育的課程資源也將主要來自數據。新時代勞動教育中的每個人通過數字勞動,既使文本增量,又把自己的獨特個性、交際能力和豐富情感融入其中。這種數字勞動教育的各個環節可以同時進行,并且能在任何時空進行,突破勞動教育的時空限制,打破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之間的界限。這意味著,數字勞動形式下的勞動教育高度融入當前教育的全部內容,貫穿教育的始終和全部,因此,幾乎可以將一切教育形式都稱作勞動教育。
按照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勞動只有表現為自主的創造性活動時才有價值,否則就是謀生而已。因此,勞動教育的目的是解放人,解放人性。在這一理念下,學校應認識到,數字勞動主導下的勞動教育,其目的在于讓學生在未來社會生活中,爭取到更多的自由時間或閑暇時間,獲得勞動的自由或自主權,享受網絡空間帶來的豐裕福利、無限知識、平等權利、多元文化、自由思想等,創造并共享人類一切知識,平等參與知識的創新與分配。
與此同時,學校教育應該承擔觀念引導者的角色?梢钥吹剑瑪底謩趧訒r代的勞動,在打破傳統勞動形式之余,也在不斷突破地球和自然承載的能力水平與極限,生態危機等問題不斷涌現。因此,學校勞動教育理念中,生態勞動教育必不可少。開展生態勞動教育,必先明白:作為勞動對象和場所的大自然,是“物”顯現之所。理論上,人雖然不斷通過數字勞動,加速增長自身勞動能力,加倍擴大物品生產的范圍,獲得極大豐富的勞動產品,但是,顯現“物”自身并沒有因為人通過數字勞動侵占地盤的擴大而有所減損,而是繼續保持自己不可完全認識和把握的特性,產生更巨大的的反抗。
換言之,新時代勞動教育理念,其前提是敬畏和尊重自然,認識到人與自然不是主體與客體的對立關系,而是互為主體的平等關系,進而調整和改造人類社會的勞動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美好相處。
實踐立足當下——
勞動教育指向培養綜合素質
今天的勞動教育在實踐中仍具有很大的復雜性。正如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2015年發布的研究報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所言,數字勞動技術正在改變人類的活動,從日常生活到國際關系,從工作到休閑,并且正在重新定義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多個方面。因此,學校在數字勞動背景下的勞動教育,需要引導學生積極面對物質勞動、非物質勞動帶來的勞動技術需求,加速提升學生的綜合勞動素質,培養學生正確的、積極的勞動態度、勞動觀念,提高學生適應和發展非物質勞動、數字勞動的能力,養成健康良好的勞動習慣等。
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新時代的勞動教育一方面仍然重視物質勞動教育的價值,發揮物質勞動在創造價值、磨煉意志、提升自我上的重要意義,并培養和建構學生的生態理性或生態價值觀;另一方面,重視數字勞動的創造價值,也就是說,新時代的勞動教育跨越各種教育形態的界限,服務于全社會,創造共同的教育價值,獲得人們對勞動的尊重,從而“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等。
秉持積極的勞動教育態度。新時代的勞動教育態度,是指教育學生在數字勞動時代正確勞動、愿意勞動、樂于勞動、尊重勞動和熱愛勞動。學校應引導學生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全面、客觀、科學地看待和處理數字勞動教育的方方面面,遵守數字勞動的法律規范,杜絕數字勞動中的網絡欺凌和犯罪活動等。同時,學校以學生熟悉的數字勞動生活為藍本整合課程資源,組織教育教學,向受教育者宣揚新時代勞動及其教育的重要意義,向學生展示和闡明數字世界的一切美好事物,積極引導學生領略數字勞動世界的神奇,引發學生參與數字勞動的興趣,創造數字勞動時代的新文明。此外,學校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數字勞動,鼓勵學生在其中自我創造和服務,潛移默化,學習和領會正確的勞動態度。
培養健康良好的勞動習慣。可以說,當前學校教育面對的學生,是一批“網絡原住民”,或可稱為“數字國民”。因此,在信息爆炸式涌現、內容良莠不齊的數字時代,學校勞動教育需要培養學生穩定的、自發的、健康的、良好的勞動行為;同時,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協調和配合,使學生對數字勞動形成正確的勞動認知,在積極的勞動態度和情感推動下,錘煉勞動意志,開展勞動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