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職業學校學生技能大賽,作為職業教育內涵發展的抓手和制度創新的載體,通過層層選拔和逐級比賽,既提高了學生的技能素質,也提升了學校專業建設軟實力,更為社會培養實用型人才拓寬了通道。
一是高調提出了“職業技能大賽就是職業教育的高考”,“技能大賽成績就是職業學校的惟一生命線”等錯誤理念;
二是采取了“丟卒保車”的對策,既集中尖子學生和優秀教師,又高價外聘培訓專家,通過“封閉式”訓練,把取得技能大賽優異成績的“寶”押在參賽學生身上;學生一旦獲得大獎,更是不惜一切地發動宣傳機器,通過大打學校形象的廣告牌,招攬生源。然而,在參賽“精英化”和大賽成績作“嫁衣”的背后,卻放棄了絕大多數學生。
其實,技能大賽“精英化”,影響了職業學校教育教學的正常開展
為了獲得更高和更多大獎,不少教育行政部門會把參賽指標和得獎任務傳導和下壓給學校,學校為此又把指標和任務轉移到教師和尖子生身上,迫使教師把有限的精力和心思,一股腦兒都集中在尖子生的輔導上,而對正常性教育教學就敷衍了事,尖子生們也只好為競賽而“加班加點”。
筆者由此發現,不少職業學校的課堂里經常見不到教師上課的身影,實訓車間和實習工場也都被參賽的學生霸占了。
技能大賽“精英化”,致使普通學生被“放羊”
考入職校的普通學生,不少都有初中教育“失敗”的心結,其實他們更需要心理安撫和具有獲得感的學習環境,可是學校和教師因為專注于大賽,而忽視了對他們的教育和管理,致使他們既缺失有效的學習環境,又缺乏必要的學習壓力,因為無所事事,所以上課時間有的逛街,有的看電影、打游戲,有的睡覺,有的逃課逃學,甚至賭博、酗酒和打架……各種違紀事件因此而滋生。
技能大賽“精英化”,導致教育教學的不公平
職業教育的大特點是實踐,學校應該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譬如服裝工藝、機械制造、電子電工、汽車維修等專業,本身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學校既要提供寬闊的實習場地,又要讓學生“真刀真槍”地干,所以要購置且消耗一定的原材料。
可是受教育經費的制約,學校不可能在有限的經費里擠出更多資金用于參賽,只能“巧做”“加減法”,把有限的耗材從正常性的教學實習中轉移到競賽上來。這樣一來,大多數學生只能在黑板上“做衣裳”,只好在紙面上“車零件”、“修汽車”,必要的專業實習不僅成了“水中月”,面向全體更變成了“鏡中花”。
如果技能大賽脫離了校本,這種大賽看似鬧猛,其實是容易倒塌的“空中樓閣”;如果技能大賽脫離了全體學生,技能大賽勢必失去其真正意義。所以,注重全體學生的技能培養和潛能開發,注重未來勞動者的素質提高,這是職業教育作為教育重要組成應有的基點,也是組織技能大賽的基石和底線。
各級領導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門,應該自覺端正教育思想,切忌頭腦發熱,盲目給職業學校下達技能大賽得獎指標,同時要把更多“蛋糕”切給職業學校,引導和鼓勵他們沉下心來提高辦學內涵。
校長要明確辦學目標,堅決遵循教育教學規律,要調整心態扎扎實實抓好日常教學工作,切忌技能大賽的“精英化”和得獎任務化,切忌以改變學校形象、提升辦學檔次為目的的功利化。
要降低學校管理“重心”,注重管理過程化,要把眼睛瞄準學校和學生,把全體學生都發動起來,喚醒他們的學習良知,激發他們的內驅力。
把每一天的實習和實訓都視為技能大賽,讓技能大賽真正走進教學,走向全體學生,在此基礎上再向上輸送參賽苗子,這樣從下到上、逐級而上的技能大賽,才能真正培養和提高全體學生的技能素養,這樣的技能大賽才有生命力,這才是我們應該倡導的技能大賽。
然而,從另一角度看
職業技能大賽對職業院校和職校師生而言是一場盛大的競技,然而在師資、實訓條件、資源供給等方面的有限性,就決定了無法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
而且競技一定有輸贏,這就迫使職業院校挑選出“精英學生”,盡可能對其培養關注,以期在技能大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不僅成就了學生也榮耀了學校。
來源:蒲公英評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