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黨的“十九大”和全國教育大會標志著中國職業教育正在步入一個新的階段,新階段職業教育的主要特點包括(但不限于):
一是明確根本目標:立德樹人(教學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
二是確定改革核心: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解決人力資源供給測結構性矛盾凸現的問題。
三是改革評價導向:確立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受到中央頂層的高度重視。
四是創新辦學體制:混合所有制的辦學體制啟動了企業作為辦學主體的探索之路。
五是構建專業體系:面向市場、服務發展,構建對接產業鏈的專業體系。
六是堅持需求導向:課程結構、課程標準來自需求側(產業),而不是供給側(學校)。
七是搭建兩個體系:職業教育單純作為學歷教育的格局將發生變化。
這七個變化,自然都僅僅是一種趨勢,但是已經很鼓舞人了,希望這些趨勢更好更快的發展。
2
產教融合不等于校企合作。“融合”指兩個東西融成一體,“合作”指一種聯合行動的方式。職業教育要求將產業與教育“融成一體”,而不僅僅是“一種聯合行動”。
“聯合行動”是兩個主體的活動,很難保證專業教育真正對接產業的需求。
“融成一體”則是將兩個主體融合成一個主體,使專業設置源于產業需求,人才規格服從產業需求,教學資源對接產業需求。
自從專業教育為產業服務的功能明確以來,產教如何真正實現融合,是一個全世界都在探索而未能完全解決的體制問題。在中國,產教融合具有特殊的優勢和困難,優勢在于中國政府具有巨大的資源整合能力,困難在于政府、院校、行業企業理念上的共識和執行。
3
產教融合并非如教育主管部門和一些專家所言那么輕松,或者說已經到了可以“融合”的階段。產教融合實際上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從全國范圍看目前幾乎不具備真正“融合”的條件。
當然,從點上突破未必不可能。原國家教委職業技術教育司司長楊金土認為,要真正解決這個問題,職業院校乃至整個教育系統自然應該有所作為,但決不是職業院校一方面能夠完全解決,也不是教育一方面能夠完全解決,必須全社會有所覺悟和行動,而且需要很大的行動。
在計劃經濟時代,普通中專基本上由行業(部委廳局)管理、技工學校中主要由行業企業舉辦,在從計劃經濟為主轉向市場經濟為主的過程中,這個格局理所當然地被“破除”,可是行業、企業、職校之間的新關系(體制和機制)始終未能建立起來。光有文件和領導講話向各方提要求是不可能真正解決問題的,非得通過立法和政策配套的根本性手段,從體制機制上進行深層次改革創新不可。
這事說來容易做起來難,卻又似乎非如此不可。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方晉指出,大家都說德國雙元制的職業教育非常成功,但在它成功的背后,是一整套的支持體系。更重要的是,德國還有多年形成的傳統來支持他們的職業教育,包括整套的教育體系和制度。
4
中國地域廣大,各地社會經濟發展差距明顯,院校水平參差不齊,在這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既要有緊迫性,要勇于改革,敢于創新;更要堅持實事求是,從本地實際出發制定發展規劃。
不排除個別院校試點的經驗對推進總體工作的意義,但一種人才培養模式是否成功,是否符合當地產業需要,是否達到了“一流”,需要若干年的實踐驗證,教育領域的大躍進和大跨越是要不得的。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急功近利、一昧跟風的思想和做法是不可持續的。教育部原副部長韋鈺曾批評一些地方教育帶有隨意性,“是在大躍進,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惡果顯而易見,并且層出不窮。
來源:數字經濟產學合作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