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光靠政府肯定不行,光靠企業更加不行,政府是左手,企業是右手,只有左右手聯合起來才有可能解決這樣的問題。”馬云10日在阿里巴巴技術脫貧大會上指出,“中國不缺大學,缺職業技術學校。”
致富是脫貧的手段
作為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的另一個身份是阿里巴巴脫貧基金主席。
2017年12月,阿里巴巴集團啟動“阿里巴巴脫貧基金”,將脫貧工作列為集團戰略業務。未來五年,計劃投入100億元參與脫貧攻堅。
馬云表示,扶貧是政府的責任,致富則是企業家的責任,只有帶著致富思想,才能做到真正的脫貧。
“扶貧是直接給別人魚,脫貧是教人釣魚,致富則是要造魚塘,要養魚,讓魚多起來。扶貧主要是給錢為主,而錢總有一天是會花完的,脫貧如果不能持續和穩定,脫貧之后也有可能會返貧。因此有一句話說,辛苦幾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救護車一響,所有的豬都白養。”
因此,在他看來,只有致富才能真正的擺脫貧窮,致富是脫貧的手段。
阿里CEO張勇稱,阿里整個扶貧的過程中,如何能夠把數字能夠把經濟連在一起,變成一個扶貧的基礎,能夠真正通過創造產業,給我們的貧困人口、貧困家庭要幫扶對象,能夠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創造新的可持續發展機會,這個是扶貧里重要的事情。
未來農民要面朝屏幕背靠計算吃飯
脫貧過程中,技術是重要力量。馬云說,窮人永遠會有,但是貧困可以被消滅,我們希望通過技術能夠做到貧而不困。
在他看來,中國農村的發展要盯上農業本身,去做農業技術的提升、農業產品的提升、農業服務的提升、農產品加工的提升,用新的技術重新塑造傳統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去改變農業,改變農民,改變農村。
以前農村的家庭聯產責任承包制解決了土地上種東西歸誰的問題。而現在的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要解決的是這塊土地上的東西應該賣給誰的問題。
2018年,國家級貧困縣在阿里巴巴平臺網絡銷售額超過630億元。其中,超過100個貧困縣網絡銷售額達到或超過1億元。
“過去,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是靠天吃飯。未來,農民要面朝屏幕背靠計算,靠數據來吃飯,用大數據來預判,來決策。”馬云說,我們不只是幫助農民增收,而是幫助他們改變增收的方式。阿里巴巴希望通過技術,做好農產品和市場的連接。
阿里數據顯示,阿里云IoT技術在內蒙古巴林右旗將一片貧瘠的土地改造成塞上江南,預計一年可以節省1550萬立方米的水,相當于一年就可省出1.1個西湖;河北農村地區的村民,在支付寶上就能預約無人機噴灑農藥,一年下來,能減少30%以上的農藥使用,節約90%的農業用水。
中國不缺大學,缺職業技術學校
教育脫貧是“阿里巴巴脫貧基金”脫貧工作的方向之一。
阿里巴巴脫貧基金會推出了職校人才培養計劃,超過26萬人次貧困地區青年接受職業培訓。在河北灤平、江西石城建立了淘寶大學電商培訓基地,完成電商專業雙師教學課程開發并進行教學落地,搭建企業實訓和就業平臺。
為何要這樣做?在馬云看來,中國現在缺的不是更多的大學,更多的研究院,更多的博士生,我們缺的是更多的職業技術學校,不是每個人都愿意考大學,都考得進大學。并不是大學畢業一定有用,中國14億人口需要更多的人在職業技能學校。
阿里巴巴集團副董事長蔡崇信也認為,脫貧致富,振興鄉村,首先是振興人的志氣和信心。擁有信心、尊嚴和向上的力量,前提是有一技之長,手藝好,能謀到一份好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