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后,你會發現在各大媒體中,都會有一份報道大家會關注,一方面拿著簡歷的大學生不停地投放著自己的簡歷,希望能被用人單位錄用,但是很多人希望都落空;另一方面,很多知名企業的HR,看著手中的空缺崗位,無人可用,“用工荒”是恰當的形容。這種供需之間的不平衡,如何形成的呢?
讓我們先看看每個學生的學習歷程,按照現在社會崗位的供應,學術類崗位和技能類崗位,在社會的需求中,應該是2:8比較適中。因此按照這個比例的話,初中生畢業時,升學比例應該是2:8,可現實恰恰相反,到高中讀書的和到中職讀書的比例是8:2,人才的流動第一次出現了不平衡。教育行政部門一直在調整,直至2019年,以文件的形式確定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地位應該平等。也發現了正在大踏步走向國際舞臺的中國,技能人才的儲備與發達國家之間相比,還有差距必須下大力氣去彌補才行。
今天筆者與大家共享的是實施方案的七個主要內容,然后重點談談,制約中等職業學校發展的瓶頸-招生。先說說的方案的內容,七個方面是:
一、完善國家職業教育制度體系;
二、構建職業教育國家標準;
三、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培育;
四、建立多元辦學格局。
這四個方面把中國職教體系中薄弱的環節進行了標準的劃定,讓所有職業教育工作者工作起來有目標、有內容,具體操作起來有章可循。
五、完善技術技能人才保障政策;
六、加強職業教育辦學質量督導評價;
七、做好改革組織實施工作。這三面方面為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必須落到實處的政策支撐,質量保證。
這種能客觀地把中國的職業教育系統,層次分明,階段賦能,互溶互通,立體透明的展示給廣大職業教育從業者,讓每名職業教育工作者工作起來都知道自己的內容,覺得很高明。文件在2019年開年之初開始執行,看出了國家的決心,也看到了職業教育的潛能。
在國家的職業教育制度體系中,有一段處境很尷尬,辦學很艱難,但是一直在生存的教育形式,中等職業教育。隨著國家經濟形勢的變化,產業不斷地調整,曾經快速發展的中職走到今天,出現了一個令廣大從業者困惑的難題。難題一,大量企業拿著訂單,到學校要人,薪資和待遇也都很誘人,招不到。難題二 就業這么好,初中畢業的學生報名少。中職學校的辦學者,為了學校生存,每年都是絞盡腦汁,不惜人力物力財力,招生辦法不斷更新,招生結果還是不盡人意。
二十年前,我們初三的畢業生,選擇是中職、其次是高中。二十年后的今天,情況正好相反。各類學校的招生,除了中職,都是坐在學校等家長帶學生報名,唯獨中職學校的招生,是每個學校指派老師到學生所在學校宣講,到學生家中家訪,深入鄉村田間,深入社區宣傳。招來的學生人數少不說,招來的學苗也令人擔憂。九年義務教育,家長和孩子對學習成績的追求,導致一些學習成績較差的孩子心里有了很多負面情緒積累。所以來到中職的孩子都或多或少在初中時出現過問題。
![](/uploadfiles/image/20190218/20190218155937923792.jpg)
所以中職招生,是制約中職學校發展的瓶頸問題。這次國家改革方案提到了中職學校招生內容,“積極招收初高中畢業未升學學生、退役軍人、退役運動員、下崗職工、返鄉農民工等接受中等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為廣大農村培養以新型職業農民為主體的農村實用人才。發揮中等職業學校作用,幫助部分學業困難學生按規定在職業學校完成義務教育,并接受部分職業技能學習。并鼓勵中等職業學校聯合中小學開展勞動和職業啟蒙教育,將動手實踐內容納入中小學相關課程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這些擴充的內容,給中職學校招生帶來一些新的契機。
我想和讀者探討一下,這個政策能讓中等職業學校解決瓶頸問題嗎?如果你有好的建議,請不要保留,因為中職學校的孩子,除了學習成績差點,其他方面也有很多優勢,已經畢業的中專生也有很多在技能這條路上創造了很多奇跡。
國家的政策已經落地,執行者對政策的理解,還有政策的執行力,都會考量有多少中職生直接或者間接受益。中等職業學校遇到的瓶頸問題,希望在這個政策的正確指導下,已經不是問題,讓中等職業教育惠及更多的學子,也讓中等職業學校在生存發展的道路上釋放更強的生命力,讓企業的訂單有了保障,讓無業的年輕人找到新的發展契機。
來源:百家號——悟懂教與育的真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