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現代化的主要內涵包括教育優質化、普及化、公平化、終身化和創新服務能力等。就職業教育而言,《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2035年,職業教育服務能力顯著提升。這一目標既是立足當前職業教育做出的實際選擇,又是著眼于職業教育遠景發展繪就的戰略藍圖,對當前職業教育發展特別是職業學校辦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理念轉變是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體現。職業教育既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又對人的健康成長、幸福工作、美好生活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職業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也是能體現教育公平的教育。職業教育理念的轉變對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實現特別重要。為此,要實現兩個轉變:一是個人認識的轉變——從職業教育是基本的謀生、就業手段轉變為職業教育是實現個人人生價值的重要平臺;二是社會認識的轉變——從末端教育轉變為同普通教育一樣的高度。
職業教育注重以德為先、全面發展、面向人人、終身學習、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發展、共建共享,同《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是一致的,職業教育既牽著國計,又連著民生。各級政府要從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和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出發,充分認識職業教育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將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以人為本,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加大支持力度,納入總體規劃,凸顯職業教育在勞動就業、社會公平、消除貧困中的重要作用;著力引導全社會轉變觀念,大力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形成“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氛圍,讓尊重和發展職業教育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制度建構是職業教育現代化的標志。一是要建構職業教育內部聯系制度。即要不斷完善中小學教育與職業教育對接的渠道,深化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融通機制;建立健全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及終身學習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明確各層次、各類型職業教育的地位及前后對應、銜接,理順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完善、規范各層次職業教育建設標準,等等。二是要建構職業教育外部聯系制度。如:鼓勵社會力量積極投入職業教育辦學,健全多元化辦學格局;構建職業教育入口與出口暢通機制,打通職業教育人才上升的通道;制定職業教育經費投入機制,等等。建構職業教育制度,要深化改革、創新模式,不斷完善政策,提升職業教育的地位,提升職業教育的影響力,為促進大眾創新創業和國家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質量改善是職業教育現代化的核心。提升職業教育服務能力,核心是改善職業教育質量。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決定了職業教育服務能力。因此,職業教育的核心工作是在改善人才培養質量上下功夫。職業教育要全面深入推進立德樹人,實施素質教育,加強學生文化基礎教育,著力培養學生工匠精神,切實改善學生技能水平,切實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職業教育要不斷推進現代職業學校管理,優化專業結構,調整課程體系,深化產教融合,形成有特色、高水平的職業教育辦學格局,著力培養高素質、創新型、復合型的技術技能人才。
信息化是職業教育現代化的推手。沒有職業教育現代化,就沒有教育現代化。而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推手就是信息化。信息化的發展影響著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為職業教育帶來的影響是職業教育技術的應用、教學手段的改進、專業動態調整、新產品的研發和革新換代、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以及人才培養模式及服務質量的改革。
教師隊伍是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關鍵。教育的現代化終歸是人的現代化。高技能、高素質、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也是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關鍵因子。職業教育師資配備、培訓、專業發展、考核評價、待遇保障等,都需要有相應的措施予以保障:落實職業院校的教師聘用自主權;落實招收具有生產經驗和“雙師”素質的企業人員到職業院校任教的機制;建立健全職業教育教師職稱、崗位和考核評價制度,不斷改善職業教育教師的社會地位,完善其待遇保障制度。
來源:蒲公英評論網
作者:葛昌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