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擴大高職院校獎助學金覆蓋面,改善補助標準,加快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互通銜接。改革高職院校辦學體制,改善辦學質量。中央財政將大幅增加對高職院校的投入,地方財政也要加強支持。
此前,全國政協委員、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副校長許玲呼吁,健全職業教育經費投入機制,建議改善經濟欠發達地區職業院校的統籌層級,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縣級職業學校由市級政府統籌管理,并在全市層面統籌職業教育資源。
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事業發展迅速,形成了以公共財政為主的職業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這對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教育部統計數字顯示:2017年,全國職業教育財政性教育經費達3350億元。服務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體系逐步健全,中職免學費、助學金覆蓋率超過90%和40%,高職獎學金、助學金覆蓋率達到30%和25%以上。
近年來,由于中央財政對職業教育的支持,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中職學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2012年,中央財政對我校投資1200萬元,建成6000平方米的汽修實訓基地;2017年,中央財政投資2000萬元,建成綜合實訓大樓。兩個項目都是大手筆、大投入,這在我校的辦學歷史上是從未有過的。雖然學校“面子”上有了改觀,但依然面臨著辦學經費不足、生源流失、師資緊缺等問題。
職業教育經費不足,關鍵在于地方政府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國家財政性撥款比例偏低,受政策資源影響,社會捐贈、企業捐贈等其他渠道的投入明顯不足,多渠道投入體制成效甚微。舉例來說,某中職校現有學生1000名,國家下撥每生2000元,年共有辦學經費200多萬。而學校大額支出項目卻較多:教學實訓材料費用年60萬元,雇傭實訓教師工資約60萬元,冬季取暖費70萬元,此外,學校日常維修、水電費、辦公費等也是一大筆開支。這樣,中職校就會出現“負運行”,如此,何談職業教育發展。
中職教育綜合性強,涵蓋面廣,涉及招生、教學、培訓、實訓、實習、就業等諸多環節。在這一關系鏈中,每一個關口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經費。比如:招生宣傳、車馬人勞、、學生實訓等。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絕不是“書本上做實驗,黑板上種田”,學生實訓既要配備實訓基地,還要聘請有經驗的行業師傅指導,還需要大量的實訓材料供學生消耗。支持職業教育發展,恐怕不是喊喊口號就能辦成的,得拿真金白銀去夯實。
多年來,黨和國家始終重視中等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加大教育財政投入的政策措施,保障職業教育經費投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就指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健全多渠道投入機制,加大職業教育投入”。但好的政策還得用好,因地方政府財力投入有限,諸多保障性措施往往沒有兌現,“城市教育費附加不低于30%、地方教育費附加不低于20%用于職業教育”的政策在部分地區未能真正落實到位。
就辦學成本而言,職業教育遠遠高于普通教育。原則上,職業教育得到的教育經費應該比普通教育多一些,才能保證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但在實際的教育經費投入過程中,卻恰恰相反。省級財政只承擔省屬職業院校的撥款,經濟基礎薄弱地區對職業教育投入能力有限,僅能維持正常運轉,無力改善辦學條件。職業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導致專業教師匱缺,辦學條件受限,辦學條件的相對滯后又制約了學校的進一步發展。
破解經濟欠發達地區中職學校如何“辦下去”的難題,當從職業教育經費投入著手,在健全經費投入機制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國務院近日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規定:健全經費投入機制。明確提出,地方政府要按規定制定并落實職業院校生均經費標準或公用經費標準;新增教育經費要向職業教育傾斜;進一步完善中職學校生均撥款制度,各地中職學校生均財政撥款水平可適當高于當地普通高中。
健全經費投入機制,看似簡單,其內涵卻相當豐富。建立制度、完善標準、加大職業教育財政投入、拓寬多渠道投入等是其應有之義。事實上,職業教育發展的每一項改革都與經費有關聯,薄弱地區職業學校要“辦下去”,辦出特色,辦出水平,離不開經費投入。顯然,健全經費投入機制也勢必關系到職業教育改革的走向。加快現代職業教育發展,促進職業教育特色發展、高水平發展,必然要求“健全經費投入機制”從文件向制度層面落地生根。
來源:蒲公英評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