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職業教育”被多次提及。如何解決高技能人才短缺問題?提升現代職業教育水平?多名人大代表為此支招。
現任重慶建工第三建設有限責任公司勞務班組長的劉鐘俊代表1992年便開始拜師學習木工手藝。仍在一線工作的他坦言,盡管行業工資已普遍上漲至萬元人民幣每月,技能能手仍在不斷流失,以木工為例,已出現青黃不接、用工荒等問題。劉鐘俊建議,社會在加大職業教育投入、因人施教的同時,營造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圍,培養入行者的“職業自豪感”。
官方數據顯示,中國已基本構建了高技能人才的政策制度體系,建設了591個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743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實現了職業培訓補貼政策普惠化和全覆蓋。劉鐘俊建議,將高技能人才的培訓和考核分開考評,保證技能人才準入的公平公正;建立周期性技能普查機制,促進人才良性有序流動。
全國人大代表張杰來自重慶軌道交通集團,是“張杰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負責人。他今年帶來《減少技能人才流失、優化技能人才隊伍》的建議。
張杰認為,企業人才培養空間不足、缺乏有效的“人崗匹配”機制是造成技能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張杰建議,建立“企業對企業”,而非“企業對個人”的人才管理方式,降低人才流動性,讓人才流動保持在一個合理范圍;同時,對職業教育中的工科本科生培養做結構調整,增加技能培養,劃分出技能方向與專業方向,讓大學生盡早掌握技能適應崗位需求。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小學校長劉希婭稱,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擴大高職院校獎學金覆蓋面、提高補助標準”“加快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互通銜接”可提升職業教育的辦學實力和綜合吸引力,為學子和家長提供更多升學選擇,緩解基礎教育升學困擾。
劉希婭建議,有關部委在吸收、整合世界先進國家職業教育經驗同時,提升職業教育質量,加快職業教育發展和高考制度改革銜接,讓職業教育不再成為學生的“無奈選擇”,而是熱門選擇。
來源:職教晨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