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方案》把黨中央、國務院奮力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的決策部署細化為若干具體行動,提出了7個方面20項政策舉措,包括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健全國家職業教育制度框架、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建設多元辦學格局、完善技術技能人才激勵保障政策、加強職業教育辦學質量督導評價、做好改革組織實施工作等,引來社會高度關注。這份被視為“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的頂層設計和施工藍圖”的文件將給職業教育帶來什么?困擾職教發展的難點問題能否得到突破?職教改革如何對接國家經濟發展、產業升級需求?對此,本報約請多位職業教育領域的專家從不同方面進行了分析、解讀。
建立國家資歷框架助力職教發展
王楊南
國家資歷框架也被稱為國家資格框架,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于西方發達國家的一項教育質量提升戰略。我國政策性文件中首次出現“國家資歷框架”這一概念始于201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近期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推進資歷框架建設,探索實現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互通銜接”,“從2019年起,在有條件的地區和高校探索實施試點工作,制定符合國情的國家資歷框架”。這說明職業教育在建立國家資歷框架這一重大制度創新中具有重要地位,相關工作已逐步從理念和研究層面轉到研制和落實階段。
建立國家資歷框架必將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進程。根據目前研究,一般認為,國家資歷框架是根據知識、技能和能力(素養)的要求,將一國范圍內各級各類學習成果(教育文憑、職業資格等)進行系統整理、編制、規范和認可而構建的連續性、結構化的資歷體系。有學者將其比喻為衡量個人專業經歷的標尺,引導社會成員職業成長的階梯,溝通教育部門和產業部門的橋梁。建立國家資歷框架對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意義深遠:
一是有利于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職業教育包括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職業學校教育的學習成果表征一般是學歷文憑,職業培訓一般是各種資格證書或培訓證書,但二者之間缺乏融通和銜接,而國家資歷框架為之提供了解決方案和路徑。
二是有利于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國家資歷框架中不同資歷等級的通用能力標準通過知識、技能、能力三個核心要素來進行描述,能有效克服“重知識、輕能力”弊端。技能和能力的獲得需充分發揮行業企業的育人功能與評價作用,需健全“德技并修、育訓結合”的育人機制,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這能有效推動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
三是有利于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通過國家資歷框架這一制度與機制創新,轉變長期以來“重學歷出身、輕職業技能”的傳統觀念,打通技術技能人才上升成長通道,對于在崗培訓和自學提升中獲得的技能給予認證認可,具有現實而長遠意義。
四是有利于推動終身學習型社會建設。國家資歷框架溝通教育系統和勞動力市場,促進各類資歷互認,從而使學習者根據自身和社會需要在教育系統與勞動力市場之間合理流動和晉升,搭建起人才終身學習和職業生涯發展“立交橋”,激勵人的終身學習與發展。
建立國家資歷框架需頂層設計與地方試點統籌推進。我國各級各類教育和培訓情況比較復雜,國內各區域間教育發展水平也不均衡。因此,我國國家資歷框架的建設和完善必將是一個復雜、長期、艱巨的系統工程。一方面需要協調多方力量加強頂層設計,形成部門合力;另一方面要發揮行業組織和企業優勢,分批分步開發和制定能力標準。《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的“1+X”證書制度試點、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建設等是立足中國國情,推進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轉換,探索構建國家資歷框架的積極探索。與此同時,要在吸收國外成熟經驗基礎上,立足我國一些地區和部門如廣東省、上海市、國家開放大學等已有的本土實踐,繼續推進和擴大局部試點,為國家資歷框架建設積累經驗。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資歷框架建設要緊跟我國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合作,促進國家資歷標準的國際互認與對接,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和職業技能人才的跨國流動、就業創造條件。
辦好職教活動周 樹立職教良好形象
劉寶民
日前,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要求“辦好職業教育活動周”,宣傳展示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質勞動者的事跡和形象,培育和傳承好工匠精神,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良好氛圍。落實好《方案》關于辦好職業教育活動周的要求,科學認識活動周對推進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性,進一步發揮好活動周的服務功能,有賴于社會各界深化認識、創新實踐、協同推進。
深刻認識活動周對樹立職業教育形象、引導社會認同的重要價值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很多人仍對職業教育存有偏見。如何樹立職業教育的良好社會形象,讓社會各界認可職業教育,讓人民群眾認同職業教育,是發展新時代職業教育的一項緊迫任務。
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設立“職業教育活動周”,2015年國務院批準每年5月第二周為“職業教育活動周”。近幾年,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按照黨和國家的戰略部署連續4年舉辦了職業教育活動周,并積極推動活動周制度化與長效化。各地各有關單位也因地制宜舉辦了系列宣傳展示、職業體驗、交流互動等活動,引導全社會樹立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技術、尊重創新的觀念,形成“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社會氛圍,提高了職業教育社會影響力和吸引力。職業教育活動周正逐步成為全社會了解職業教育發展、體驗職業教育活力、共享職業教育成果的重要窗口。
積極發揮活動周對服務國家戰略、展示職業教育成就的詮釋功能
當前,產業轉型升級、制造強國建設等國家戰略深入推進。預計未來10年內,隨著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我國技術技能人才需求將繼續保持不斷增長的態勢。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著力加強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積極建設人才強國任重道遠。
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加快發展新時代職業教育的戰略部署,落實《方案》,培養一大批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建設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大國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推動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社會環境正成為歷史的選擇。
職業教育活動周將承擔新的重要使命,要大力宣傳“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宣傳黨和國家發展新時代職業教育的政策措施,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新風尚,宣傳職業教育對支撐產業升級、打造制造業強國、傳承民族傳統文化、服務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等國家戰略的重要貢獻,展示職業教育制度標準體系建設、教育教學改革的新成果。活動周要高效完成上述使命,必須始終與時俱進,不斷完善組織機制,始終創新服務方式。
創新機制,協同合作做好新時代活動周的宣傳活動
舉辦活動周是一項綜合系統工程,涉及政府多個部門、社會各行業與人民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各有關舉辦方要協同配合,群策群力,多方位提高活動周系列活動參與度和吸引力,不斷提升人們對職業教育的認同度,提升新時代職業教育服務能力和水平。各地各單位舉辦活動周要根據本地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與職業教育的發展特點,因地制宜制訂活動周方案,每年動態確立特色鮮明的活動主題,注重可操作性,注重活動效果。
在具體活動組織上,要充分挖掘本地優秀職業院校畢業生、勞動模范、大國工匠等資源,組織好“大國工匠進校園”“勞模進校園”“優秀職校生校園分享”等系列活動,認真做好“四開放”“三貼近”“兩走進”,確保活動周期間“天天有活動、處處有看點、人人有收獲”。
在宣傳方式上,要通過理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創新讓人民群眾了解和認識職業教育。各地各有關單位可以積極主動創新宣傳活動方式,除了利用好傳統媒體渠道,還要積極通過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進行宣傳,努力打造特色鮮明、有持久傳播力的職業教育宣傳平臺和宣傳品牌。
用新方略指導職教改革發展新實踐
孫善學
日前,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職教20條”),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發展職業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職教20條集中了國家發展職業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新舉措,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總體部署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教20條的主導思想是深化改革,主要目標是高質量發展,價值導向是強化服務,構成了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基本方略。貫徹落實好職教20條,需要深刻領會其中“新意”,進一步更新觀念、提高認識,用新方略指導新實踐。
“深化改革”重點是完善國家職業教育制度體系,強化標準體系建設,推進產教融合機制創新,深化辦學體制和職業培訓改革,建立健全職業教育質量評價、督導評估制度以及決策咨詢制度。“高質量發展”重點是按照職業教育類型教育的規律辦學,全面落實“三個轉變”和2022年職教改革發展的具體指標,加強各級政府財政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保障。“強化服務”重點是服務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服務社會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服務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化社會建設,全面釋放職業教育的社會功能。
一是要充分認識職業教育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職教20條指出,“隨著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職業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要把職業教育擺在教育改革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國及世界其他國家的職業教育實踐證明了僅靠教育系統、僅在教育內部發展職業教育不行,必須得到政府有關部門、各行各業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為此,全社會要加強職教20條宣傳,將思想認識統一到中央決定和國務院文件上來,擴大職業教育政策影響,釋放政策紅利,調集教育內部、外部各種有利因素,形成支持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動能。
二是要充分認識到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推動職業教育理論創新,按照職業教育規律興學治教,加快職業教育由參照普通教育辦學模式向企業社會參與、專業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轉變。從類型教育的定位出發,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形成系統化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和大規模開展職業培訓的能力,試點“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推行新的教育評價方式和模式。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要從追求規模擴張向提高質量轉變,以標準化建設為統領職業教育發展的突破口,健全和完善職業教育各專業、各層次人才培養標準,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
三是要充分認識國務院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決策部署,落實好職業教育和培訓領域“放管服”改革的各項要求。各級政府要放得下、管得住、服務好,職業學校及行業企業等要敢擔當、守規矩、有作為,推進職業教育由政府舉辦為主向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辦學的格局轉變。鞏固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清理成果,加強涉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等準入類證書管理。建立健全社會化證書開發、評價制度,鼓勵發展社會化職業教育培訓評價組織。鼓勵和支持社會各界特別是企業積極支持職業教育,發展產教融合型企業。強化地方引導本區域職業院校優化專業設置的職責,支持學校依據目錄靈活自主設置專業。鞏固和發展教育行政部門聯合行業制定國家教學標準、職業院校依據標準自主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的工作格局,從而形成政府主導、多方參與、法規健全、職責明晰、分工有據、合作有序、協同治理、共享發展的職業教育現代治理體系。
來源:中國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