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東陵介紹
位于河北省遵化境內(nèi)的清東陵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為宏大,體系為完整,布局為得體的帝王陵墓建筑群。戰(zhàn)地78平方公里的
15座陵寢中,長眠著161位帝、后、妃及皇子公主們。
清東陵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北有昌瑞山做后靠如錦屏翠帳,南有金星山做朝如持芴朝揖,中間有影壁山做書案可憑可依,東有鷹飛倒仰山如青龍盤臥,西有黃花山似白虎雄踞,東西兩條大河環(huán)繞夾流似兩條玉帶。群山環(huán)抱的堂局遼闊坦蕩,雍容不迫,真可謂地臻全美,景物天成。當年順治皇帝到這一帶行圍打獵,被這一片靈山秀水所震撼,當即傳旨"此山王氣蔥郁可為朕壽宮"。從此昌瑞山便有了規(guī)模浩大、氣勢恢宏的清東陵。
清東陵的建筑恢宏、壯觀、精美。有580多單體建筑組成的龐大古建筑群中,有中國現(xiàn)存面闊寬的石牌坊,五間六柱十一樓的仿木結(jié)構(gòu)巧奪天工,中國保存完整的長6000多米的孝陵主神路,隨山勢起伏極富藝術(shù)感染力,乾隆裕陵地宮精美的佛教石雕令人嘆為觀止,班禪大師贊譽為"不可多得的石雕藝術(shù)寶庫",慈禧陵三座貼金大殿,其豪華裝修舉世罕見,"鳳上龍下"石雕匠心獨運……
清東陵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每一座陵寢都記載著或輝煌或衰敗的歷史,每一座陵寢都傳承著或動人或神秘的故事。入關(guān)第一帝順治,開創(chuàng)康乾盛世的康熙大帝,文武兼?zhèn)涞氖先饲,輔佐圣、世二祖的杰出女政治家孝莊文皇后,兩度垂簾聽政的慈安、慈禧,給人以撲朔迷離的香妃,還有咸豐、同治……這些曾主宰過國家命運,在清王朝政治舞臺上扮演極為重要角色的人物,如今都長眠于此,任由自然的洗禮,歷史的評說。
清東陵以她無可辯駁的魅力,以她重要的歷史、藝術(shù)和科學價值于2000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1年1月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國級AAAA級旅游景區(qū)。
昭西陵
昭西陵位于清東陵大紅門外東側(cè),是清太宗皇太極的皇后--孝莊文皇后的陵寢。
該陵座北朝南,建筑布局由南往北依次為:下馬牌、神道碑亭、東西朝房、東西值班房、隆恩門、三座琉璃花門、東西燎爐、東西配殿、隆恩殿、陵寢門、臺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寶頂下為地宮。陵寢前東側(cè)建有制作祭品的神廚庫。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莊文皇后病死,遺命將其葬在孝陵附近,按祖制家法,孝莊文皇后與皇太極合葬,入葬盛京(沈陽)昭陵,康熙皇帝既不想破壞祖制,又不愿意違背祖母遺囑,只得在東陵建暫安奉殿,并將祖母生前喜愛的寢宮--紫禁城內(nèi)慈寧宮東側(cè)的一座廡殿頂?shù)牡钐貌疬\到清東陵建暫安奉殿,以停放棺槨,經(jīng)康熙一朝,未能解決孝莊文皇后的陵寢問題,雍正三年(1725年),世宗以孝莊文皇后暫安以來國家昌盛,圣祖在位歷數(shù)綿長、子孫蕃衍為由,認為此地頗吉,故將暫安奉殿改為昭西陵,雍正三年二月初三日動工,同年十二月初十日將孝莊文皇后葬入地宮。
同清代其他皇后陵相比,昭西陵建筑規(guī)制非常獨特:⒈其它陵園的隆恩殿均為歇山頂,而昭西陵隆恩殿是廡殿頂。⒉其它陵寢隆恩殿前僅一道門戶,而昭西陵卻建有兩道門,相應(yīng)地陵園也構(gòu)筑了內(nèi)、外兩道圍墻。⒊陵前未開挖馬槽溝,未建三孔拱橋。
孝莊文皇后是葬在東陵內(nèi)輩分高的人。后世子孫對她非常尊重。每次皇帝到東陵,都要先到這里拜祭,然后再去其它陵園。
孝陵
孝陵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皇帝)的陵寢,位于昌瑞山主峰南麓,背靠昌瑞山,前朝金星山,位居陵區(qū)主軸線上。后世四座帝陵依次分列左右,深刻體會了"居中為尊"、"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傳統(tǒng)觀念。
孝陵的陵址是由順治皇帝生前擇定的。但由于定鼎之初,戰(zhàn)事不斷,國庫空虛,加之順治帝正當英年,并未急于興建。直到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崩逝后才開始興工,到康熙三年(1664年)十一月十九日,主體工程告峻。
該陵是清朝統(tǒng)治者在關(guān)內(nèi)修建的第一座陵寢,規(guī)模宏大,氣勢恢宏。自金星山下的石牌坊開始,向北集中布置著下馬牌、大紅門、具服殿、神功圣德碑樓、石像生、龍鳳門、一孔橋、七孔橋、五孔橋、下馬牌、三路三孔拱橋及東平橋、神功碑道,神廚庫、東西朝房、隆恩門、東西燎爐、東西配殿、隆恩殿、琉璃花門、二柱門、臺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和地宮。這大大小小的幾十座建筑,由一條長約6公里的神路貫穿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序列。這些建筑的配置與組合均以風水學中的"形勢理論"為指導(dǎo),其大小、高低、遠近、疏密皆以"百尺為形、千尺為勢"的尺度進行視覺控制。并將山川形勝納于景框之中,作為建筑的對景、底景和襯景,實現(xiàn)了"駐遠勢以環(huán)形,聚巧形而展勢"的目的,給人以"高而不險、低而不卑、疏而不曠,密而不逼"和"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良好的視覺印象和強烈和藝術(shù)感受。由于該陵的營建準備不足,加之順治皇帝停靈待葬,工程急迫,不得已拆用了包括北海西岸"清馥殿"在內(nèi)的一些明代建筑的材料和構(gòu)件。
該陵始建于十七世紀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歷時三百三十多年,在自然力及人力的破壞下已經(jīng)相當殘破,經(jīng)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批準,于1990年至1992年進行了全面的維修,并于1992年正式對游人開放。
孝東陵
孝東陵位于孝陵東側(cè),內(nèi)葬清世祖福臨的孝惠章皇后以及二十八名妃、格格、福晉。
孝東陵始建日期和竣工日期待考。孝東陵建成后,初稱"新陵"?滴跷迨四甓露蝗眨椒Q為"孝東陵"。
孝東陵的建筑布局由南往北依次是:三孔拱橋1座,東西朝房各5間,東西值班房各3間,隆恩門1座5間,東西燎爐各1座,東西配殿各5間,隆恩殿1座5間,陵寢門3座,石五供一座,方城、明樓、寶城、寶頂一座。方城前神道兩旁各有14座小寶頂,均南北縱向排列,每旁兩行,東旁,外側(cè)為10座小寶頂,內(nèi)側(cè)為4座小寶頂;西旁,外側(cè)為11座小寶頂,內(nèi)側(cè)為3座小寶頂。寶頂?shù)倪@種排列形式仍帶有關(guān)外盛京妃園寢的遺風。
由于孝東陵是清朝建的第一座皇后陵,無前例可鑒,所以規(guī)制尚不完備,為此,后來的皇后陵都進行了改進和完善。
墓主人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是順治帝生母孝莊文皇后的侄女,蒙古科爾沁貝勒綽爾濟之女。順治十一年(1654)五月入宮,冊為妃,六月立為皇后,順治帝死時,她年僅21歲。孝惠章皇后在康熙一朝備受尊崇。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二月初六日卒,終年77歲,五十七年(1718)入葬。
七位妃為恭靖妃、淑惠妃、端順妃、寧愨妃、恪妃、貞妃、悼妃。
此外,孝東陵內(nèi)還葬有十七個格格、四個福晉,這些格格和福晉都是福臨的嬪妃。由于清初宮闈草創(chuàng),典制未備,皇帝的一些侍妾也稱格格、福晉。到了清朝中期,后妃制度日臻完善,后妃等級、名號、稱謂上的混亂現(xiàn)象才得以杜絕。
孝東陵首開為皇后單獨建陵之制,其規(guī)制是后世皇后陵效法的藍本。
景陵
景陵是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陵寢,位于清孝陵東側(cè)1公里處。該陵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十日動工,康熙二十年(1681年)完工。
景陵北依昌瑞山,建筑布局由南往北依次為:圣德神功碑亭、五孔拱橋、望柱、石像生、下馬碑、神廚庫、牌樓門、神道碑亭、二柱門、臺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寶頂下是地宮。這些大大小小的建筑以一條寬9.70米的神路貫穿成一個完整的序列,該神路南與孝陵神路銜接,北端直達寶城,彎環(huán)如龍,盤曲有情。
景陵是清五朝在東陵界內(nèi)營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其建筑規(guī)模稍遜于孝陵,建筑規(guī)模總體上是以孝陵為藍本,但局部又有所改創(chuàng)。如圣德神功碑亭內(nèi)立雙碑;石像生縮減為5對;改龍鳳門為牌樓門等。景陵在葬制上也有重大變革,開創(chuàng)了先葬皇后,附葬皇貴妃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