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厭學?造成厭學的原因有哪些?厭學的原因針對不同的孩子有著不同的體現,其中這些厭學原因被分為客觀原因和心理原因,那么造成厭學到原因具體有哪些呢,現在就來看看吧!
客觀原因涉及考試制度,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育內容,課程設置,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評估等方面,還有家庭教育環境、社區教育環境、社會大環境及大眾傳媒等方面的消極影響。而其中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學生內在的心理因素起決定作用。具體說來:
(1)動機缺失
當學生對學習缺乏足夠的認識,沒有任何需求的時候,他們是不可能熱愛學習的,往往處于被動狀態。這部分學生對學習有認識,但其看法是消極的,甚至是錯誤的,他們從家庭或者社會那里接受了某些錯誤思想,認為讀書是苦差事,讀書無大用,沒有讀書照樣可以做生意賺大錢。那些文化水平不高又做個體生意且財源茂盛的家長們,往往在不經意間誤導了自己的孩子,促使孩子厭學而追求享樂。
(2)興趣轉移
處于成長中的高中生,其興趣的顯著特點是動搖性,只要干擾因素強烈,就會發生轉移。從興趣轉移的對象來看,厭學的學生大多迷戀游戲、錄像、上網,有些本來熱愛學習的學生由于迷戀上了電腦游戲后,逐漸荒廢了學業;而那些黃色書刊影像則更毒害學生,使輕者精神萎靡不振,重者打架斗毆,違法亂紀。學生的興趣一旦由學習轉為社會不良活動后,不僅對學習不感興趣,反而討厭學習、反抗學習。
(3)學習無望
對學習悲觀失望,毫無信心的學生,也容易產生厭學心理。
一部分學生,曾經努力過,也曾經灑過汗水,但無論怎么奮斗,仍然常常失敗,很少甚至沒有體驗到成功的歡樂。一次次的失敗,無情地擊碎了他們的進取心,促使他們對此作出了不正確的歸因,認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強,智力低下,不是學習的材料,因而主動地放棄了努力,舉起了白旗。這便是典型的習得性失助感現象;也有一部分學生,同樣努力過,也曾經取得過自認為可以的成績,但是往往不如他人,因而很少得到老師的表揚,長期被老師忽視,便逐漸喪失了自尊心,變得破罐子破摔起來。在厭學群體中,此類學生占了很大的比重。
例如有位敏感的女高中生說:只要能夠不讓父親犯心臟絞痛,不讓母親再哭泣,她什么都豁得出來。可她的父母卻什么也不需要她做,就是要她像表姐那樣愛學習,學習好!而對于她來說,她認為,目前也許她唯一做不到的事,就是喜歡學習,并且學習取得進步。有一位女同學天天發愁,因為她知道家里經濟并不很寬裕,父母卻不惜省吃儉用供她來私立中學學習。她非常清楚,她唯一能夠報答父母的,就是努力學習和學習成績好。可是,她無論如何也做不到這一點。她天天在努力,天天不見效。于是,她悲觀失望,常有自殺和離家出走的念頭。
(4)情感饑渴
有些學生由于家庭變故,父母離異,情感孤獨,缺乏溫暖,于是便常常尋求情感補償,而學習本是辛苦的事,是很難起到情感補償作用的,因而他們往往廣交朋友,追求刺激,以從其它渠道獲得心理滿足來彌補家庭情感的殘缺,這同樣易導致厭學現象的發生。還有一女生,父母離婚,同父親生活在一起,而其父終日忙于生意,無暇顧及小女,于是該生在社會上結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小青年,過早地談情說愛,常常夜不歸家,最終造成逃學、出走的惡果。
許多事例表明,父母離異,其子女情感殘缺;家庭變故(父或母亡),其子女情感孤僻;家教粗暴,其子女情感壓抑。這些都可以說是學生厭學的導火線。
(5)過高的期望值
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于是對孩子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當孩子達不到標準時,便采取不正當的措施,有些孩子能夠忍受,有些孩子干脆“死豬不怕開水燙”,反正達不到要求,索性放棄追求。中國青年報曾報道,安徽省銅陵市一中高一女生肖鈺,從小學到初中,學習成績一直優秀,進入高中后成績有所下降,父母寄予厚望,采取加壓措施,結果該生不堪學習和家庭重壓而離家出走。
(6)功利意識
有些家長的功利思想特別嚴重,表現在:一是虛榮心。鄰居的孩子或者同學、同事的孩子比自己孩子成績好,心理不平衡,便拼命要求孩子爭氣。二是成人化。強化孩子的大人意識,要求他們按成人的思想來對待學習,什么搞好學習將來就能考個好大學,找份好工作等。事實上,這些功利思想的強化,很難產生預期的效果,反而使孩子們麻木不仁,甚至產生厭倦心理。因為他們的心理并沒有成熟到大人的地步,是不可能按照成人的思想來生活的,欲速則不達。
以上看來家長的一些影響也會造成孩子產生厭學心理,希望家長和孩子都能盡快轉變自己的心態,使孩子盡快脫離厭學情緒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