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學癥的表現有哪些?厭學癥是當下出現在孩子們身上非常常見的癥狀之一,許多孩子把學習看成是一種負擔,被動的應付著學習。他們在對每一件事的處理方法上能避開絕不直視,能草率處理,絕不認真對待。他們行為散漫,經常曠課、遲到甚至逃學。那么作為家長是否有了解過這背后的原因嗎?
產生厭學的原因有哪些?
1、學習壓力太大,學生的大腦負荷太重,而又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從而產生厭學心理。
2、學習方法不對頭,越學越難,而不是越學越易,最后被難倒了,不愿再學了。
3、基礎太差,根本跟不上學習進度,最后不得不當逃兵。
4、在學校里和老師或同學發(fā)生人際沖突,學生沒有能力化解沖突,以厭學來逃避沖突。
5、父母感情不和,或父母一方或雙方有嚴重的社會不良行為,孩子用厭學來懲罰父母。
6、受到不良文化或不良人群的影響,產生了“讀書無用”的觀點,興趣愛好發(fā)生重大偏離,從而產生厭學心理。
7、患有某些心理疾病,無法產生正常的學習行為,厭學只不過是病癥的一部分。
從以上幾點不難看出,產生厭學的原因不僅僅是學生自己的問題,外在的環(huán)境影響和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心態(tài)上的健康成長。父母和孩子之間應該如何交流呢?
父母與孩子的交流之道
理解與建議
要在空暇時間,多問問孩子對接觸的人和事物的感受,家長知道了孩子的感受,給出好的建議,孩子就知道家長對他的理解,你理解孩子,孩子自然而然的就愿意和你溝通,聊著聊著,你們的親子關系自然就會變好。
引導與思考
在和孩子溝通時,要對孩子敘述的事情了解透徹,對于孩子敘述的事情,家長一定要了解事情發(fā)展的過程和細節(jié),詢問孩子對敘述事物的感受,要引導孩子自己思考,多問問孩子怎么想的,該怎么辦,最后給孩子一些合理的建議。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覺得你和他是在共同討論和探討一個話題,這會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認可和信任,會覺得他和你的關系就跟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一樣。
一味的批評與責罵是沒有效果的,多溝通、多了解、多引導,感知孩子內心的語言,了解他們真實的想法才能知道如何與他們相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