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部門發布好消息:職業院校將成“超級職場充電站”
職場人士想強化技能,農民工想學門手藝,失業人員打算再就業,到哪里去培訓轉型?近日,教育部等14家部門聯合推出的《職業院校全面開展職業培訓 促進就業創業行動計劃》釋放重大利好消息。
行動計劃提出,未來,職業院校要廣泛針對企業職工、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殘疾人、失業人員等開展再就業培訓,年均培訓人次5000萬以上,到2022年,職業院校面向社會廣泛開展職業培訓。
目標:年均職業培訓達到五千萬人次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相關負責人分析,近年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框架全面建成,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社會吸引力不斷增強。但是,職業院校開展學歷教育和培訓“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現象普遍存在,面向社會開展培訓還存在學校和教師的主動性不高、課程及資源不足、針對性和適用性不夠、教師實踐教學能力不強等問題,仍然是職業教育發展的薄弱環節。因此,推動職業院校敞開校門,面向城鄉全體勞動者廣泛開展培訓,是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內容。
本次《行動計劃》提出,到2022年,職業院校面向社會廣泛開展職業培訓,職業院校年承擔補貼性培訓達到較大規模;開展各類職業培訓年均達到5000萬人次以上;重點培育一批校企深度合作共建的高水平實訓基地、創業孵化器和企業大學;建設一大批面向重點人群、學習內容和形式靈活多樣的培訓資源庫,開發遴選一大批重點領域的典型培訓項目,培養一大批能夠同時承擔學歷教育和培訓任務的教師,適應“雙崗”需要的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總數60%。
大力開展新技術技能培訓
本次《行動計劃》提出十大具體措施,囊括培訓對象、培訓內容、培訓資源模式、師資隊伍、實訓基地、激勵評價政策等多個方面。
企業職工技能培訓將是重點內容之一。未來,職業院校將聯合行業企業面向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領域,大力開展新技術技能培訓;也可組建職工培訓集團,開展補貼性培訓、中小微企業職工培訓和市場化社會培訓;還可與企業合作共建企業大學、職工培訓中心、繼續教育基地,加大對困難企業職工轉崗轉業培訓力度。
國家也鼓勵職業院校積極面向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去產能分流職工、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殘疾人等重點人群,開發就業創業培訓項目;要加強適應殘疾人特點的民間工藝、醫療按摩等領域培訓。
國家還將支持職業院校面向長期失業青年、農村留守婦女、大齡失業人員等,開發周期短、需求大、易就業的培訓項目。職業院校要大力開展家政、養老、護工、育嬰、電商、快遞、手工等領域初級技能培訓,使失業人員掌握一技之長。
激勵:培訓量與工資績效辦學能力掛鉤
為了鼓勵培訓積極性,《行動計劃》推出新舉措,提出要推動職業院校培訓量計算標準化、規范化,可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全日制學生培養工作量,與績效工資總量增長掛鉤;并允許職業院校將一定比例的培訓收入納入學校公用經費。
這一提法讓北京市商業學校黃鳳文眼前一亮,他認為,此舉突破了以往的政策瓶頸,將解決一直困擾院校無法大規模開展職業培訓的“多勞不多得”的困境。
未來,更多參訓人員的也將迎來更多激勵。比如,國家將依托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試點,將培訓成果計入個人學習賬號,為學習成果認定、積累與轉換奠定基礎;鼓勵符合條件的參訓人員接受學歷教育,培訓成果按規定兌換學分,免修相應課程。
另外,面向社會開展培訓情況將作為職業院校辦學能力考核評價的重要指標和職業教育項目安排的重要依據。
專家點評:職業院校應爭取培訓資源項目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專家孫誠分析,當前,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導致了大批勞動力遷移,老齡化社會到來迫切需要提高勞動力素質,大力開展職業培訓是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急切要求。
他說,共同推進職業院校培訓全面開展在國家各部門已經達成共識,縱向上,還要地方政府積極落實扎實推進,另外院校也要主動出擊積極爭取資源。機制上,要把開展培訓作為一把手工程,成立專門負責培訓的機構;在行動上,要利用文件發布的契機,積極向地方各部門爭取培訓資源和財政補貼性培訓項目,擴大培訓市場;在結果上,將職業培訓與學歷教育相融合,使職業培訓和學歷教育成為鳥之雙翼和車之兩輪,并駕齊驅共同提升學校辦學活力和社會影響力。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任敏
說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網站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