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司長王輝在2月12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介紹,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874萬,比上一年增加40萬人,綜合考慮經濟下行壓力和疫情疊加影響,預計今年上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的形勢將更加復雜、嚴峻。
教育部對畢業生就業工作進行了具體安排部署,包括加強網上就業服務,推動各地各高校開展網上面試、網上簽約以及網上辦理就業手續;大力開拓就業渠道,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創業;建立校企合作的對接平臺,支持畢業生實現多渠道就業;著力強化貧困家庭學生、殘疾學生等重點幫扶;開發一批線上就業指導課程,開通就業咨詢熱線,做好畢業生的心理輔導工作。針對此次疫情,教育部決定適當延長擇業時間,對離校時未落實工作單位的高校畢業生可按規定將戶口、檔案在學校保留兩年。
早在2月5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等五部委就針對做好疫情防控期間就業工作下發了通知,其中針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特別提出“暫停各類高校畢業生就業現場招聘活動,鼓勵高校和用人單位利用互聯網進行供需對接,實行網上面試、網上簽約、網上報到。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機構延長報到接收時間,通過信函、傳真、網絡等方式為畢業生辦理就業協議簽訂、報到手續。視情調整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招聘、基層服務項目招募筆試面試時間。加強求職心理疏導”。
所有這些舉措,無疑給874萬高校畢業生,實際是874萬個家庭帶來了希望——素有“金三銀四”之稱的春季招聘并不會由于疫情的來襲而消失,只會隨著疫情的過去而后移。屆時,諸如醫學、護理、人工智能、在線教育等領域相關崗位人才需求反而會增加。
在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特殊時期,筆者對滯留家中的畢業生、延期開學的高校及政府相關部門提出以下建議:
畢業生要抓緊延緩返校這段時間,實現自我提升。首先,畢業生在家里應更加認真地完成畢業設計、畢業論文,為疫情過后落實就業工作爭取時間。目前各高校圖書館都為師生提供了電子資源服務,學生可遠程登錄訪問學校購買的國內外電子資源,知網和各大學知識庫在疫情期間也免費對社會開放。
其次,畢業生可以利用這段時間進行思考和沉淀,認真思考自己的就業方向,與家人多溝通與交流,這樣在主動出擊尋找就業機會時,才能更加明確方向、樹立目標。再其次,抓緊時間給自己充電,針對自己的就業方向,儲備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計算機技能,提升自己的就業競爭力。為了適應網絡招聘,畢業生可以通過豐富的網絡資源進一步學習和掌握視頻面試等求職技巧。
高校要加強網上就業活動與服務,做好重點幫扶,指導學生創業,并做好畢業生心理疏導。首先,將每年的校園招聘會調整為網上舉辦。高校可通過網絡平臺,舉辦分層次、分類別的網絡招聘會,致力于線上供需對接。
其次,高校要加強網上就業服務。高校要積極為畢業生梳理傳遞招聘信息,并提供線上辦理手續等服務,還可邀請招聘平臺的專家開展專題講座,為畢業生提供“實戰”建議。再其次,關注特殊群體畢業生,做好重點幫扶。要特別關注湖北等重點疫區畢業生、殘疾畢業生、困難家庭畢業生等特殊人群的就業問題,了解其求職動向,認真梳理以上特殊群體就業困難和進展情況,有針對性地推薦適合的就業崗位。
最后,高校要加強畢業生自主創業指導。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已在微觀層面顯現,第一批無力承受現金流壓力的企業已開始倒閉。這種狀況一方面使畢業生就業崗位有所減少,但另一方面卻為畢業生自主創業創造了機遇。盡管畢業生在校學習期間接受過創新創業教育,但真正進行過創新創業實踐的卻不多。高校要加強對畢業生的創業指導,并盡可能提供更多的社會資源。此外,高校還要加強畢業生求職心理疏導,開通心理咨詢熱線,疏解畢業生的求職壓力,引導畢業生以積極的心態求職就業。
有關部門要著手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確保疫情防控期間畢業生就業工作平穩有序。首先,建議人社部門為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增加編制,并適當降低對應屆畢業生的學歷要求,給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其次,建議大學生自主創業支持政策盡快落地。
盡管政府部門對大學生的創業出臺了不少政策, 但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強,落實的力度不夠,畢業生享受自主創業稅收優惠政策年限不夠長。政府部門應設立專門機構,搭建和完善創業平臺,服務大學生創業并進行跟蹤指導,適當延長政策支持時間。
再其次,要嚴格審核網上的用人單位和招聘信息,確保信息真實有效,堅決防止虛假招聘、傳銷團伙對畢業生的欺騙與危害。最后,對于戰斗在防疫一線的工作人員子女,特別是在抗擊疫情過程中因公感染、殉職工作人員的子女,地方政府和人社部門要優先為其提供就業機會,用人單位必須配合執行,切實為在疫情一線奮戰的相關人員解除后顧之憂。
相信在學生、高校、政府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必將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對畢業生就業的影響,迎來充滿希望的畢業季。
內容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