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26日就日本領導人關于釣魚島是日本固有領土的言論答記者問時說,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已向日方提出嚴正交涉。
有記者問:據報道,日本首相麻生太郎26日上午在國會回答民主黨關于釣魚島受到第三國侵犯時的對策時稱,釣魚島是日本固有領土,當然是日美安保條約適用的對象。請問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馬朝旭說,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自古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中國對此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日方任何試圖改變這一事實的言行都是徒勞的,中方堅決反對。
他說,中日雙方在釣魚島主權歸屬問題上存在爭議,中方一貫主張通過談判妥善解決問題。日方應認清這一問題的高度敏感性,從中日關系和地區穩定大局出發謹言慎行。
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位于我國臺灣省基隆市東北約92海里處,距日本琉球群島約73海里,但相隔一條深深的海槽。釣魚島列島系由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及三個小島礁組成,總面積約6.3平方公里。其中,釣魚島大,面積4.3平方公里,海拔約362米。東南側山巖陡峭,呈魚叉狀,東側巖礁頗似尖塔,島上長期無人居住。
中國早在明朝就有關于釣魚島的歷史文獻記載。日本稱釣魚島屬其沖繩縣管轄,但日本的沖繩縣在距今約125年前曾是獨立的琉球國。在日本1871年開始吞并琉球國之前,中國曾與琉球國有過約500年的友好交往史,先發現并命名了釣魚島等島嶼。在明朝永樂元年(1403年)的《順風相送》一書中便有關于“釣魚嶼”的記載。
中國從明太祖開始向琉球派遣冊封使,即專門代表當時中國政府冊封琉球王的使節。1534年明朝第十一次冊封使陳侃所著《使琉球錄》中有一段記載他們與琉球使者并舟同赴琉球的文字說:“十日南風甚迅,舟行如飛,順流而下亦不甚動。過平嘉山,過釣魚嶼,過黃毛嶼,過赤嶼,目不暇接,一晝夜兼三日之路,夷舟帆小不能相及矣。在后,十一日夕見古米山乃屬琉球者,夷人歌舞于舟,喜達于家。”(標點系作者所加)(1)古米山又稱姑米山(島),即現在沖繩的久米島;夷人指當時船上的琉球人。文中琉球人見古米山而“歌舞于舟”的歸家之喜清楚地表明,當時的琉球人認為只有過了釣魚島,到達久米島后才算回到了自己的國家,而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等則根本不屬于琉球。
1562年明朝浙江提督胡宗憲編纂的《籌海圖編》一書中的“沿海山沙圖”,標明了中國福建省羅源縣、寧德縣沿海各島,其中就有“釣魚嶼”、“黃尾山”和“赤嶼”等島嶼。可見早在明代,釣魚島就已被作為中國領土列入中國的防區。
此后,1562年的冊封使郭儒霖所著《重編使琉球錄》中又稱,“閏五月初一日過釣魚嶼,初三日至赤嶼焉。赤嶼者,界琉球地方山也。再一日之風,即可望姑米山(久米島)矣。”這段話更清楚地證實,當時中國已將釣魚島列島中靠近琉球的赤嶼,即現在的赤尾嶼作為與琉球分界的標志。
到清朝,中國與琉球的界線在釣魚島南面海槽一帶已成為中國航海家的常識。清朝第二次冊封史汪楫1683年赴琉球,并寫下《使琉球雜錄》。該書第五卷中記載了他途經釣魚島、赤尾嶼后為避海難而祭祀時,船上人告訴他船所經過的海槽(當時稱為“過郊”或“過溝”)即是“中外之界”。此后,1756年赴琉的周煌在其《琉球國志略》第十六卷中也提到汪楫“問溝之意,曰中外之界也。”證實了“黑水溝”是“與閩海界”,以海槽相隔,赤尾嶼以西的釣魚島各島皆為中國領土。
1719年赴琉球的清朝康熙冊封使徐葆光所著《中山傳信錄》當時對日本及琉球影響極大。該書是經徐葆光在琉球潛心研究,與琉球地理學家、王府執政官等人切磋后寫成的,十分嚴謹可靠。它被譯成日文,成為日本人了解琉球的重要資料來源。該書指出冊封使赴琉球的海上航路是:從福州出發,經花瓶、彭佳、釣魚各島北側,自赤尾嶼達姑米山。書中又注出姑米山乃“琉球西南方界上鎮山”,即鎮守琉球邊關之山,而將現八重山群島的“與那國島”稱為“此琉球極西南屬界”。
上述說明,明清兩朝政府一直視釣魚島為中國領土。直至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十月,即甲午戰爭的前一年,慈禧太后還曾下詔書,將釣魚島賞給郵傳部尚書盛宣懷,作為采藥用地。此詔書中寫道:“盛宣懷所進藥丸甚有效驗。據奏,原料藥材采自臺灣海外釣魚臺小島。靈藥產于海上,功效殊乎中土。知悉該卿家世設藥局,施診給藥,救濟貧病,殊堪嘉許。即將釣魚臺、黃尾嶼、赤嶼三島賞給盛宣懷為產業,供采藥之用。”
關于釣魚島自明代以來即為中國領土,這不僅是中國政府的立場,也是日本著名歷史學家井上清教授經過嚴肅認真考證后得出的結論。井上清曾于1972年撰寫了一部專著,題為《“尖閣”列島———釣魚島的歷史解析》。他在書中指出,作為一個歷史學家,他經過查閱歷史文獻而斷定:釣魚島在日本染指之前并非“無主地”,而是中國的領土。正如井上清教授所云,日本明治維新開始(1868年)以前,在日本和琉球,離開中國文獻而獨立言及釣魚島的文獻,實際上一個也找不到。日本早有釣魚島記載的書面材料當算1785年林子平所著《三國通覽圖說》的附圖“琉球三省并三十六島之圖”。然而,他也是以中國清朝康熙冊封使徐葆光的《中山傳信錄》為依據的,該圖也是采用中國的“釣魚臺”為島名,并將釣魚島和中國福建、浙江用同一淡紅顏色標出,而久米島則同琉球一樣為黃褐色,并照引徐葆光的話稱,久米島是“琉球西南方界上鎮山”。1719年日本學者新井君美所著《南島志》一書中提到琉球所轄36島,其中并無釣魚島。1875年出版的《府縣改正大日本全圖》中也無釣魚島。甚至直到1879年,中國清朝北洋大臣李鴻章與日本就琉球歸屬談判時,中日雙方仍確認,琉球是由36島組成的,其中根本不包括釣魚島等島嶼。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