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女孩鐘芳蓉以高分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引發社會熱議。不解者認為冷門專業沒有“錢途”,贊揚者鼓勵說應當遵從內心,選擇自己所愛。
從20世紀70年代“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90年代對外貿易、國際貿易“如日中天”,再到21世紀初法律、計算機、金融等專業成為“爆款”……高考考生的專業選擇,往往像一面鏡子,不僅反映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腳步,也折射出人們求學擇業等觀念取向的變化。
事實上,鐘芳蓉的選擇并非個案。近年來,眾多優秀學生踴躍報考基礎學科,不從專業的“熱”“冷”角度考量,而是更多考慮個人興趣愛好和國家社會發展需求。
北京師范大學考試與評價中心2019年發布調查報告顯示,歷史學、文物與博物館學、漢語言文學、心理學、法醫學等傳統上被認為“冷門”的學科成為“00后”考生最喜愛的專業。
“這一代考生從小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獨立性較強,視野開闊,樂意接受新鮮的事物,在專業選擇上,更加注重個人興趣和自我價值的實現。”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教授岳龍說,“00后”有著較強的理性選擇能力和較為寬廣的視野,他們的家庭和學校大都具有較為寬容的氛圍,使他們在學業選擇上更加注重個人價值判斷,而不是家長、專家或社會固有的習慣性認知。
“我特別喜歡運動,也關注各類體育賽事,畢業以后考慮做記者或自媒體!北本┛忌鷮O嘉悅說,自己從高一就想好了報考體育新聞的專業方向,認為能把興趣變成職業是幸福的選擇。
考生韓廣琪報考了北京大學醫學部護理學專業,她希望能把高考的專業選擇融入到社會的需求中。“今年是十分特殊的一年,疫情讓我感受到了醫學的重要性,白衣戰士們的責任和無畏讓我的內心產生了一種強烈的使命感!
“‘00后’還是很有擔當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招生就業處處長徐松說,從今年的報考咨詢中可以感覺到,學生對時事新聞非常關注,在選擇自身興趣所在的同時會考慮到國家發展所需,也看得比較長遠。
“如今社會發展變化飛快,專業的‘冷’‘熱’不是恒定的,很有可能這幾年‘熱’,等畢業時就‘冷’下來了!币晃豢忌寡,自己在選擇專業時,不僅要看眼前專業是否新穎熱門,更重要的還是看未來趨勢。
某高校招生辦主任介紹,該校地礦專業就像“過山車”,有幾年畢業生供不應求,大三就被搶訂一空,而隨著礦山停產,這個專業一下又成了冷門。
曾經的“盲目跟風”,讓不少高校專業千篇一律,人才培養“同質化”嚴重,畢業生也出現“滯銷”。為此,教育部推出高校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支持急需緊缺和新興專業,同時嚴格控制“過熱”專業,遏制高校外延式擴張沖動。比如,支持高校設置預防醫學、中醫康復學專業布點,新增應急管理、養老服務管理等目錄外新專業,對于經濟管理類等布點較多的專業,則根據各地實際需求及高校辦學條件從嚴控制。
大學招生制度的改革,多元人才成長通道的搭建,也給予了新一代年輕人更廣闊的成長空間、更充分的選擇機會。
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提出,“擴大學生學習自主權、選擇權,實現以學分積累作為學生畢業標準”,“通過設立輔修學士學位,推行輔修專業制度,促進復合型人才培養;開展雙學士學位人才培養項目,為學生提供跨學科學習、多樣化發展機會”。
完全學分制、大類專業招生、轉專業……不少高校探索打破專業壁壘,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北京大學在“雙一流”建設方案中提出,建立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體系建設,并實現學生在學部內自由轉專業、在全校范圍內自由選課。清華大學將全面實施本科大類招生和大類培養,通過新生導引項目、通識教育課程和專業引導類課程,提升學生學習與發展的自主性。
在日益包容多元的社會氛圍和成長環境下,無論是學校還是專業,都無法“捆綁”學生的未來。心有所愛的青年,定能在不同領域走上各自的成才之路。
(新華社記者 胡浩 趙琬微)來源:中國教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