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規劃好義務教育學校布局
——專訪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副主任、國家督學胡平平
在《規劃綱要》的制定中,教育布局調整受到廣泛關注。日前,記者就此話題采訪了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副主任、國家督學胡平平。曾在教育一線工作多年的胡平平,熟悉基層教育情況。如今,她又全程參與了《規劃綱要》的研究制定,并擔任義務教育專家組組長。
記者:我國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問題是在什么樣的歷史背景下提出來的?
胡平平: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大力倡導“人民教育人民辦”,教育管理體制是“縣辦高中、鄉辦初中、村辦小學”,各地興辦起了大量的學校。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村村辦學校造成的經費和資源大量浪費、辦學效益不高的問題日益顯現出來。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從上世紀末開始,我國開始了大規模的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工作。
記者:布局調整工作在后來的實施中出現了一些問題,特別是一些孩子上學難的問題引起了各方關注。主要原因是什么?
胡平平:一些地方由于學校布局調整的“動作”比較大,牽涉的面比較廣。基層有的地方在撤校并點時,盲目追求規模和效益,給邊遠山區或一些交通極為不便的特殊地區的孩子造成了上學困難,引出了新的輟學問題。有的山村學校被撤后,因為上學路途太遠,村民們干脆自己湊錢請老師來教孩子。這種執行過程中的“走樣”,就是沒有“以孩子為本”;也有的地區“按兵不動”,維持著原來的格局。改革中,“過火”的和不動的各有自己的理由。
統計資料顯示,從1998年到2007年這10年來,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數急劇減少,小學階段尤為明顯。全國小學在校生的減幅達24.29%,其中97.36%在農村。由于過去方便學生就近上學的教學點減少過多過快,增加了學生上學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非常不利于相對貧困的學生接受義務教育。
記者:近幾年,義務教育階段學齡人口的流動形式日趨復雜,新情況和新問題不斷出現,這給學校布局規劃調整增加了不確定因素。農村教育該怎么進行布局調整?
胡平平:總體來說,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和農村戶籍制度改革的深化,學齡人口流動走向日趨復雜,學校布局難度進一步加大。
到2005年,隨著大量農民工攜子女進城,農村學校出現了大面積校舍空置。一些地方甚至學校剛建好,就沒有了學生。同時,富裕起來的農民對優質教育資源有迫切需求,他們花費較大的成本把孩子送到縣城去讀書,結果導致縣鎮學校班額大增、人滿為患。此外,2000多萬“留守兒童”的存在,產生了對寄宿校的極大需求,現實狀況要求我們進行了新一輪的學校布局調整。
為了鞏固“普九”成果,國家撥款實施了初中寄宿制工程。但有的地方把學校撤并得只剩下了寄宿校,這就脫離了國情和本地實際。寄宿增加了學生生活費支出,盡管有一定的生活補助,但對部分經濟困難的家庭仍是一筆沉重的負擔。目前中西部大多數農村寄宿制學校由于經費短缺,內部設施和管理人員嚴重不足、床鋪緊缺,聘用的生活管理員、炊事員勞務費缺少來源,有的還要從學生繳納的生活費中分攤。而且,農村寄宿學校已從中學向小學延伸,像西藏、內蒙古、云南、青海4個省份,小學寄宿生占在校生的比例超過了20%。許多農村兒童一年級就在校住宿,兩周才能回家一次,家庭情感缺失問題突出。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將會嚴重影響一代人的人格健康發展。
這些生源變化的新特點帶來的一系列新問題,是給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提出的新課題。
記者: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應當采取哪些措施把好事辦好?
胡平平:中央實施的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寄宿制工程,是民心工程。但有幾個方面應該引起注意。
一是老百姓有這個需求,但不是每個人都有一樣的需求。這就要求我們在實施中必須結合本地的實際。“留守兒童”需要寄宿,但有父母在身邊的小學生就應該盡量不寄宿,因為家庭的親情更重要。
二是在“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下,縣里不能為了節約資源,爭取投資而一味辦超大規模學校,那樣對學生的管理和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三是適當地辦一些寄宿制學校是必要的,但很多地區隨著道路交通狀況的改善,走讀也逐漸具備條件。目前在城市里,也同樣存在著學校路途遠,家長每天接送孩子,人既辛苦又浪費資源的問題。我們可以參考很多國家都在實行的校車(通勤車)制度,為中小學生每天走讀上學提供安全便利、讓人信賴的交通服務。這種校車服務可以采取政府監管下的市場運作方式。這樣,學校布局的一部分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是寄宿制學校不是把房子建起來就完事了。有的雖然住宿條件不錯,但輔助人員都沒有編制,學生們吃飯沒有可以坐下來的地方,沒有洗澡的地方。辦寄宿制學校一定要有一系列配套的設施和措施。
五是對不得不保留的教學點,一定要適當增加編制,財政給出經費。各教學點應該進行資源共享,教師可以實行“走教”,由中心校派教師到“教學點”上課。這樣就改變了過去那種“教學點”的概念,不再是單人獨教、質量不高的局面了。
當然,還有均衡發展的問題。一個地區的學校都辦好了,在縣域內均衡配置好學校資源,農民是不會舍近求遠把孩子送出去讀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