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臺北的一個交通標牌,“淡水”用通用拼音標注為“Danshuei”,“臺北”標注為“Taipei”。
臺灣“行政院”去年要求完成全臺的漢語拼音正名,但擁有地名管轄權的各縣市存在歧見,全臺地名亂糟糟。“行政院”3月2日下后通牒,1個月內,統一中英對照表,完成漢語拼音正名。
行政區域全要“改名”
臺“行政院”2日召開會議,由“政務委員”曾志朗召集,副召集人為“研考會”主委江宜樺。
曾志朗表示,去年9月“行政院”拍板核定中文譯名系統實行漢語拼音,但由于目前社會上仍有部分質疑與誤解,他要求“教育部”應加強政策倡導與說明。江宜樺也建議,由于國際廣為流通是漢語拼音,而通用拼音主要是整合島內“國語”、閩南語、客語、少數民族語言等語言,外界對兩種拼音系統流通性的認知和事實之間存在不小的落差,“教育部”應加強厘清。
會中決議,責成“內政部”全力溝通協調,全臺368個鄉鎮市區通通必須在1個月內完成“行政區域名稱中英對照表”。
背后潛藏政治角力
在臺灣,漢語拼音與通用拼音之爭看似語言領域的爭議,實際上有著強烈的政治色彩。海外媒體指出,綜觀近年來島內關于中文譯音問題的論戰,漢語拼音與通用拼音之爭說穿了,就是臺灣政壇上的某些勢力將其當作了“國際化”與“本土化”、統一與“臺獨”爭議的另一個戰場。
臺灣問題專家富權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他說:“漢語拼音與通用拼音之爭,雖然在表面上看是一場‘學術’之爭,但卻隱潛著‘大中國’與‘臺灣本土’意識,即‘統’與‘獨’理念之爭。這從分別堅持兩種不同拼音人士的省籍、政黨、政治立場等背景中就可以一目了然。”
名詞解釋
通用拼音是中文拉丁化拼音法,原臺灣當局號稱其是漢語拼音的“改良版”。
通用拼音與漢語拼音之間其實只有3個音的不同,但使用起來卻造成幾何級數的差異。統計顯示,通用拼音會造成48%的詞語拼寫形式與漢語拼音產生差異,導致交流阻礙。
例如,一家姓“張”的人分居在兩岸,大陸的護照上是漢語拼音的“ZHANG”,而按照島內通用拼音的拼寫則為“JHANG”。如此一來,明明是一家人,看起來卻是兩個姓。
新聞背景
“拼音大戰”從蔣介石“戰”到馬英九
蔣介石、蔣經國父子“主政”時期,臺當局出于特殊的歷史原因,一直沿用1918年公布的注音符號。盡管隨著計算機的廣泛普及和使用,注音符號越來越不適應溝通與交流的需要,但出于政治考慮,臺當局仍堅持使用注音符號。
1996年,臺當局籌設“亞太營運中心”,為了將拼音系統與國際接軌,統一中文譯音的問題開始提上日程。1999年7月,李登輝“當政”時期,臺“行政院教育改革推動小組”決議中文音譯采用漢語拼音,卻引發10余名民進黨縣市長的反對。本來就對“臺獨”心有所屬的李登輝,自然順勢“暫緩推行”。
2000年陳水扁上臺后,大肆推動“文化臺獨”和“去中國化”,漢語拼音更成了當局的“眼中釘”。當年10月7日,臺“教育部國語推動委員會”宣布以臺灣本土研制的通用拼音取代中國大陸通用、聯合國公認、國際標準都認可的漢語拼音方案。
2008年,馬英九上臺后結束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拼音大戰”。當年9月16日,臺“教育部”決議全面放棄通用拼音,改用與大陸通用的漢語拼音。
綜合中新社、國際先驅導報
來源:重慶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