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經的一次采訪中,一位入學即將滿一年的高職生給我說自己后悔了,“當初應該好好讀書去讀個本科”。我有些好奇,畢竟這位學生所在的高職院校在省域內的高職院校中也算是數一數二,就業情況也很是喜人。最初,在得知被錄取時,高考成績并不是很理想的他已然很滿足。
但有次偶然去相隔不遠的一所本科院校參觀后,他有了心理落差,覺得那所本科院校才是他想象中的大學。為什么?他也不明所以,只覺得那里“看起來就很有文化”“學習也有氛圍”,而自己所在的高職院校好像缺少些什么,“更像是技能培訓機構?”
起初,我不以為意。但在教育領域沉浸幾年后,再反觀教育究竟為何物,我想起了那次對話。不等同于技能培訓機構,學校的教育不僅僅在“教”,比如知識或技能的教授與學習,更重要的在于“育”,比如培育其品格,涵養其精神,浸潤其修養。
至于,何為“文化”?我是這樣理解的,知識的積累和技能的精湛能讓人優秀,而文化的修養則可以讓人更為高尚,讓人生更豐滿。
這里的文化修養不在于你所學知識有多淵博,技能有多精湛,一位雖大字不識幾個但品格高潔、勤勞堅韌的農婦也可稱之“有文化”。文化本身博大精深,尤其是中華文化,從古老的時光中孕育,奔騰至今,不斷大浪淘沙。若能從裹挾至沙灘上的貝殼中窺見些生命之堅韌和可貴,在成長中多些堅毅和闊達,那些在困境中彷徨失措的在校生或許不會輕易輕生;若能從中多些對“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云”的感知,在走出校門后或許能在物欲和金錢的誘惑前多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若能從中多些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的領悟,在權力在握時或許能多辦些實事,少些貪污腐敗、冤假錯案,少些荒唐無稽。
“以文化人”貫穿著學生一生的成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可喜的是,近年來,各級各類學校愈加重視文化在育人中的分量。至于如何以文化育人,其方式方法更像是通羅馬的條條大道,每所院校都在致力于走出自己的那條路。在這里,我還是想提幾點自己關于文化育人內涵化建設的想法。
一方面,文化育人應以“人”為本,切忌空洞化、形式化。近來聽說,有專業老師在正式開課前首先要念上幾句或幾段名人語錄,權當為“課程思政”;也有的校園文化活動擺上攤兒,拍幾張現場照片,再加上些言辭漂亮的總結便就草草了事……豈不是本末倒置?學生當為“本”,而非完成育人者自己任務或績效考核的“工具人”。學生為“本”也不在于口號喊得多響亮,而在于育人者是否將其實踐于日常。
寫到這里,倒想起有次去昆明市丑小鴨中學的參觀,校內沒什么空洞的標語,校長詹大年反而是把自己的微信號、手機號貼在了墻上,印在了學生的作業本上,旁邊寫著“校長在任何時候都會幫助你”,這首先是種躬身向下的態度。
另一方面,這也要求以文化人在于精、在于細,如烹小鮮。要對食材精挑細選,進行精心準備,不要隨意講一些自己都不相信或不理解的假話、空話,教育不是欺騙;之后無論是煎炸煸煮燉,應是精烹細做,比如煮濃湯則用大火去“頂”,煮清湯用最小的火去“浸”,兩者的共通之處,都需不短的時間去熬煮,需要耐心和等待。同理,文化育人也不一定在于文化活動數量何其多,場面多精致恢弘,或許就在于校園中一座別出心裁的雕塑、一次精心準備的班會、課程或參觀,再或老師的一次深入交談、一個眼神、動作……你也不知道你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就觸動了另一個靈魂。
對于職業院校的文化育人,則當多加些技能的元素和“佐料”。在第十屆全國職業院校“文化育人”高端論壇上,浙江工業大學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所所長陳衍教授就曾講到些他到多處職業院校考察的經歷,有的職業院校建設得不錯,環境也很好,但他總覺得缺了些什么,缺的正是和“技能”相關的元素。因此,他對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強調的“職業教育需增加文化建設中的技能含量”,深以為然。為職業院校注入文化基因的同時,的確也需要在職業院校的文化建設中多些技能內涵,從而讓職業院校的學生加深對技能的認知,多些“技能自信”,讓他們為自身所學同樣感到驕傲。
當然,每所職業院校都有自己的定位、發展方向,所以不妨讓自身的文化建設中多些自己的特色“味道”。
目前,很多院校已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育人體系,像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前身由濟南紡織工業學校、濟南建筑學校、濟南市財經學校和濟南市公用事業技工學校4所中專學校合并而成,因而該校延續其精織細縫、精雕細琢、精打細算、精鋪細修的精神,提煉出其特色的“精工文化”;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則從人生價值、使命擔當、家國情懷、職業素養4個模塊將民政專業特色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機融合,讓“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理念貫穿于育人過程。
諸如此類,可以讓原本寬泛的“文化”與學生自身專業、生活學習更為貼合,更易“以文化人”。
內容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