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江西武寧寧達私立中學校長張項理
在短短兩年的時間,一所規模不大,偏居江西武寧縣城郊外的民辦中學——寧達中學,在并非“科班”出身的校長張項理的帶領下,成功地讓杜郎口課堂改革模式在江南小鎮落地,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課堂,成為九江市、江西省乃至全國的課改典型。而無論是改革前后,以考試成績論,寧達都是武寧縣絕無爭議的冠軍。 是怎樣的力量與智慧讓寧達走到今天?改革路上,作為校長,張項理遇到和克服了哪些困難?已成為當地教育領跑者的他,又面臨著怎樣的挑戰?
寧達人是“拿來主義”的追隨者
記者:寧達中學是2001年創辦的,還是個8歲的“孩子”,而您對教育也是“半路出家”,但不論是考試成績,還是以實施素質教育和落實新課改為目標的課堂改革,寧達中學都可以算得上是成功的。您有什么獨特的秘訣嗎? 張項理:如果說有,那就是“拿來主義”。 寧達的教育理念和做法,很多都是借鑒別人的東西。 我們的課堂模式是學習山東杜郎口中學的,我們的課堂指南原型來自杜郎口的預習提綱和其他學校的導學案,而常規管理是學習山東昌樂二中的,我們的校園文化建設也是借鑒了本省銅鼓縣、青島向陽小學等名校的經驗。寧達人只是“拿來主義”的追隨者,將國內外的先進理念、名校成熟的管理經驗拿到寧達,進行自己的教學實踐。 記者:現在都講究創新,您為什么這樣直言不諱地說寧達是“拿來主義”? 張項理:中外幾千年的教育發展史,優秀的教育理論、教學實踐案例已經多如牛毛,所以我們不必像袁隆平院士那樣去研究幾十年后再種水稻,也不需要自己研究制造出電腦后才使用電腦。簡單的動作練到極致就是絕招,常規管理做到極致就是創新。我們一線的教育者也是如此,只要忠實地執行國家的教育方針,在教學上嚴格地執行新課標,學好別人的先進理念和教學實踐,你就可以花少的時間高效地把工作做好,把學校辦好。 “杜郎口”給了寧達一把解開課堂難題的鑰匙
記者:窮則思變,當一所學校面臨困境時,尋求改變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寧達中學進行課堂改革時,已經連續幾年以第一的成績在武寧縣獨領風騷,還在百姓中得到了“想要素質教育去寧達”的口碑,您為什么還要尋求改變? 張項理:辦學之初,我的目的就不是辦一所單純成績好的學校。辦學第一年,我在學校發展規劃中就提出了寧達中學的辦學宗旨和辦學思想,那就是創辦人人平等的普適教育,創造適合每個學生發展的教育,讓學生成為好的自己。辦學8年來,我們從來沒有分過重點班,我們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拋棄,不放棄任何一個。每個學生的強勢智慧都是有差異的,就如一個種著不同果樹的果園,其品種、成熟期都是有差異的;即使是同一個品種,也分早熟、中熟和晚熟。教育的目的不是如何減少這些差異,而是保護他們的個體強勢智慧,尊重差異。因而對學生,我們不能以一個尺度評價他們,而是要充分釋放他們的潛能,使學生成為好的自己。 因此,辦學之初,社會對寧達中學的評價是“要素質去寧達,要成績去xx中”。這不是我們自己標榜的,是老百姓的口碑,大家都認為我們實施的是素質教育。但是,幾年下來,我們的成績一直非常好,2003至2006年四屆中考,我校總平均分均居全縣第一,而且所有單科平均分都是前兩名。教師成長也引人注目,短短幾年間,我校有7名教師參加全市講課、說課比賽,均獲得了全市一等獎。 我認為,要辦好一所學校,主要取決于三方面:課堂教學、學校常規管理和校園文化。在進行課堂改革之前,寧達中學在常規管理及校園文化方面已經做得很好了,在這一點上我很自信。這也是寧達中學過去幾年取得成績的重要原因。 雖然以前我們一直努力進行教學改革,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我們始終覺得自己所進行的改革還是在原框架上做一些修修補補,沒有擺脫教師苦教、學生苦學的枷鎖。我們從辦學之初就提出,要把課堂還給學生,但是怎樣還,一直沒有找到好辦法。我們的發展遇到了瓶頸。 直到有一天,我在《記者》上讀到了關于杜郎口中學的報道,隨后我就親自去參觀學習。當時一看我就覺得,杜郎口的課堂模式正好是我們苦苦探索追求的。杜郎口就是我們萬事俱備之后的“東風”。 我們必須往前走,因為在課改的大潮中,不進則退。于是我下定決心,借鑒杜郎口的課堂模式,加上我們自己教改的成功做法,嘗試構建全新的課堂,真正讓孩子們做學習的主人。
記者:張校長,當時杜郎口對您的大啟發是什么?您怎樣理解和提煉杜郎口課改的精髓?對于寧達中學,杜郎口課改大的借鑒意義在哪里? 張項理:我認為在傳統課堂上,學生只是承載知識的一個容器。無論是老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其的目標是考試分數,評價學生的標準也僅是分數,高分低能即是這種教育產生的怪胎。而杜郎口的課改是顛覆傳統課堂的徹底革命。高效課堂關注的是人、人的生命、人的生命靈魂深處的情感互動。教師不再是一個霸占課堂的灌輸者,而是課堂的策劃者、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同時也是學習者。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是課堂的主動參與者、合作者和思想者。杜郎口課改的精髓就是解放,解放學生被禁錮的心智,解放學生被束縛的個性,使學生動起來。這種“以人為本,關注生命”的教育理念,激發的是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對個性的張揚,對人性的追求,挖掘出他們巨大的潛能。 杜郎口課改對我們學校大的借鑒意義,仍然是它的高效課堂模式。我剛才說過,辦好學校取決于常規管理、校園文化和課堂教學,這是一駕三套車,哪一匹馬跑不好跑不快,都會影響整套車的速度。我們雖然一直力求這三套車齊頭并進,但在課堂教學上一直沒有找到好的模式。杜郎口課改讓我們找到了解決課堂問題的金鑰匙。
“不換思想就換人”,改變教師觀念是關鍵 記者:“引進”杜郎口模式,老師們能否理解和支持? 張項理:不少老師有這樣的想法:寧達中學有這么好的教育教學成績了,還需要改革嗎?不過,有這樣的想法也很正常。老師們已習慣了以前的教法,而且多年來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讓大家變革,顛覆已經取得成功的教法,談何容易? 改革總是要從轉變思想入手。為加強教師對教育改革和新課程標準的理解,提升教師實踐先進教育理念的水平和能力,學校通過多種途徑,大力開展教師培訓提高工作,把教師專業成長的路鋪到每位教師的腳下。一是校本培訓。學校開辦了“教師課堂”,組織教師學習各項教學技能,獲取教改前沿信息,掌握現代教學技術。二是走出去。學校每學期都為教師提供外出學習的機會,先后組織老師們到九江市區多所學校聽課。2006年,學校分批次組織全體教師遠赴山東杜郎口中學,多的去過三次。三是請進來。學校多次邀請知名教育教學專家來校講學,如原北京景山學校校長、時任北京力邁學校校長的闞峰、上海建平總校校長馮恩洪等。 2006年秋天,學校組織多次論壇,總結建校以來教改工作的經驗教訓,分析新課程改革的現狀及趨勢,幫助大家轉變思想,明確進一步開展教改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組織教師匯報參觀外校的心得,學習其他學校的教改材料,同時分析學校實際情況,明確了我校教改的方向和決心,提出了改革的方向不能變,改革的決心不能變,“不換思想就換人”的口號。 記者:改變教師觀念,大的困難在哪里? 張項理:難改變的往往是優秀的老師。這個優秀是指在傳統課堂的標準下,他們已經“功成名就”,都是學校的骨干教師。如果不改變現狀繼續這樣下去,他們還是會有不錯的教學成績。這時讓他們主動放棄自己熟悉的東西,談何容易?所以,優秀教師往往成為課改的阻力。 我非常理解他們,這些老師都是為學校的建立和初的發展作出過貢獻的人,我們要給他們時間,讓他們慢慢轉變。但也不能因為理解他們而放棄改革,因此,我的態度也非常強硬,“不換思想就換人”。目前已經有非常優秀的老師因為跟不上學校改革的步伐而離開了學校。 從“臨帖”中發現問題,在解決問題中“破帖” 記者:我們知道,課堂是非常復雜的,因為教學情境不可能完全相同。你們怎么能用如此短的時間完成杜郎口經驗嫁接,并讓它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張項理:2007年春天,我們先在初一年級開展課改實驗。既然決定學習杜郎口,我們就先把杜郎口的課堂形式“照搬照抄”過來:學校給初一教室四面配置了黑板,撤去講臺,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六至八人一組圍圈坐。就這樣義無反顧地開始了課堂教學改革。改革很快帶來了可喜的變化,課堂一掃以往的沉悶氣氛,學生動起來了,課堂活起來了,有時學生的種種表現和釋放出的能力令老師們都驚訝不已。 學生動起來了,課堂活起來了,但是當年期末考試,部分科目成績下降,給了我們當頭一棒。民辦中學想要生存,成績還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指標。經過分析,我們發現,學習效果不好的原因在于,課堂沒有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自主預習沒能有效落到實處,學生漫無邊際地生成拓展,雙基知識的掌握無法保證;小組學習也存在一些問題,個別學生養成依賴性,或人云亦云,或坐享其成。學生需要長期指導,需要在訓練中慢慢適應角色,不斷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我們從兩方面開始著手研究對策。一方面,我們想辦法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效學習,我們把小組學習和常規管理中的小組聯系起來,讓每個人都在小組中擔任職務,提高他們的責任感,以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因為我們之前建立了班級學生自主管理的體系,當發現這些問題后,學生干部以及“學習領袖”都開始主動行動起來,以小組會議或者主題班會的形式,挖掘每個同學的潛力,激勵他們積極參與小組合作學習。 另一方面,我們開始尋找并研究一種載體,既能指導學生的學習,又不削弱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不影響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于是,我們借鑒杜郎口的預習提綱以及其他學校的經驗,經過全體老師的探索與實踐,2008年早春,《課堂指南》應運而生了。 這樣,課堂學習不但活,而且變得非常扎實。至此,我校的新課型基本定型,自命名為“自主式、開放型”課堂。 在這里,我要感謝杜郎口中學和崔其升校長。在學習杜郎口模式的過程中,他們給了我校無私的幫助。特別是由杜郎口中學、成都武侯實驗中學、山東昌樂二中、兗州一中、江蘇翔宇教育集團等20多所致力于課堂教學改革的名校組成的“中國名校共同體”,成員校之間經常進行的互相學習、經驗交流,對我校課堂教學改革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思想先行,評價護航
記者:我們知道杜郎口中學有一套非常成熟的課堂評價體系來保證課改的順利進行,寧達中學是通過什么方式來為教師注入課改的“強心劑”的? 張項理:崔其升校長說,“評價是武器”,一點也不錯。為了保證課改的順利進行,我們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建立相應的評價體系,為課改保駕護航。 初,我們出臺了自己的《新課型階段性評價標準》,組織全體老師學習,并要求每位老師努力對照實踐,上好符合新課型要求的課。定10月和11月為課改攻堅月,教研處每日上、下午各巡查一次,教研組長每日隨堂聽課一節,教師每周相互聽課三節。11月,學校成立驗評組,開始組織教師上新課型過關課,由驗評組成員打分,評定優、良、合格、不合格四個等級,不合格教師聽完一輪驗評課后再補課。 隨著課改推進,評價體系也步步緊跟。2008年春,學校出臺了《寧達中學新課型第二階段評價標準》和《寧達中學教改工作考評方案》,并按人均每月100元發放課改獎勵基金。而且從該學期起,每學期評選一次課改先進教研組、先進教師、先進班級、先進小組,課堂教學改革步入規范、優化的軌道。2008年3月,“自主式、開放型課堂研究”課題作為省級重點課題立項,我校教改工作揭開了新的篇章。 本學期,我們又出臺了《寧達中學新課型第三階段評價標準》,學習杜郎口對教師進行“教改專家”“教改明星”“教改能手”“一般教師”的四級評審制,將教改獎勵金提高到平均每人300元。另外,為了加強和規范課堂指南的設計,還專門單列了平均每人100元的考核金。我校的教改工作進一步加強,進入了快車道。 家長反對“改革”,是因為有些學校把“改革”和“素質教育”搞歪了 記者:據我們了解,不少學校改革都會受到家長的反對,因為家長關心的是孩子的升學問題。您是否也面臨同樣問題?又是如何爭取家長的支持? 張項理:我們有時候低估了家長對教育的理解。 課堂改革開始時,我們做好了迎接家長反對的心理準備,以為改革會引發學生轉學“浪潮”。但是家長的反應出乎意料地平靜,那個學期轉學的學生反而少。后來我分析其原因,一是寧達中學建校之始就一直搞教改,只不過這次改革的步伐加大了一點。這樣,比起那些傳統學校來講,家長接受起來還比較容易。二是因為我們學校的成績一直很優秀,這一點給了家長信心,因此他們也就給了我們信任。 后來家長看到課改使孩子變得更加自信、快樂,各種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和發展,而成績并沒有因此而下降,他們更是對我們的課改予以高度肯定。一位在某單位當黨委書記的家長找到我說:“寧達的課改是符合教育規律的,是真正為孩子的未來發展打基礎的教育。經過這樣的學校教育,即使將來考不上大學,學生的社會生存能力也會比別人強。” 我想,有些家長之所以反對“改革”,是因為有些學校自己把“改革”和“素質教育”搞歪了。弄得家長現在一提素質教育就認為學生不學習了,一提改革就擔心以學生的學習成績為代價。在升學還如此重要的今天,家長重視成績無可厚非。所以我想說,我們不要怪家長,只要課改改對了路子,真正尊重教育和學生成長的規律,家長肯定會支持。
如果評價機制不改,我真不知道這樣的課改能走多遠
記者:很多學校也想改革,但生怕因為改革有什么閃失,尤其是那些升學率高的“好學校”,怕毀了“一世英名”。您有沒有這種困擾或者說顧慮? 張項理:其實,我一直都有這樣的顧慮。 我覺得,同樣是80分的成績,一個是來自傳統課堂,一個是來自高效課堂,其內涵完全不同,后者要豐富得多。而現在的中高考,一紙試卷,一個分數,根本無法考察出這樣的豐富內涵。也就是說,學校做的很多工作,很多至關重要的工作,有利于學生終身發展的工作,一張試卷是評價不出來的。 所以,我一直有這樣的擔心:雖然我們現在的課改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雖然現在進行課改的學校也很多,但是,如果評價機制不改,課改能走多遠? 記者:寧達中學現在是一顆冉冉升起的課改明星,您對寧達是不是有了新的打算? 張項理:我校教學改革取得的成功還是初步的,在很多方面還存在不足,需要不斷地提高完善。在此,我引用“中國名校共同體”一位校長的話與大家共勉:改革之路是困難的,改革者向前走,前面是槍林彈雨,向后逃,后面也是槍林彈雨。既然向前向后都是槍林彈雨,那我寧愿死在追求理想的前進路上,也決不倒在向后逃跑的泥沼里。 如果說傳統課堂是擋在課堂教學改革前面的一堵“南墻”,我即便把頭撞碎,也要把這堵“南墻”撞開一個洞。所幸,我的頭還沒有撞碎,墻已經撞開了一個洞,我已經看到了墻那邊的無限風光。接下來,我要帶領寧達人和大家一道,把這堵南墻轟然推倒!
張項理:中學高級教師,中國十佳民辦學校校長。17歲從軍,曾任炊事員、連部文書、團部文書、師宣傳科干事。退役后在武寧縣教育局工作6年,1992年春,“下海”尋夢,先后到海口、三亞、深圳、廣州等地闖蕩,從普通打工仔到自己創辦企業。2001年在家鄉投資創辦武寧私立寧達中學。張項理辦學校,對他自己來說是半路出家,對教育界而言,卻是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他訪遍名校,無門戶之觀念,無派系之藩籬,只要是好東西他就拿來用。在寧達,你可以看到軍人作風、企業管理、甲校經驗、乙校做法。他在學校進行大刀闊斧深入持久的教育教學改革,硬是在短短的7年時間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辦學風格,闖出了大名堂,使寧達中學成為九江市、江西省乃至全國聞名的課改典型。
來源:江西武寧寧達私立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