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事件:1月16日,衡水當地低氣溫-9℃,棗強縣南臣贊村卻熱鬧非凡。村東頭的“全國道德典范”林秀貞事跡展室正式開館,前來參加揭牌儀式的,除了衡水市的“四大班子”,還有市直各工委和所轄11個縣(區)的相關領導,現場村民們敲鑼打鼓,歡天喜地。如此高規格的儀式,折射著一個城市的決策者和公眾怎樣的期待和夢想?
1、一個村婦的“磁場效應”
臘八的第二天,衡水就飄起了雪花。
可嚴寒不能阻擋棗強縣南臣贊村的熱情,這一天,是村民林秀貞事跡展室開館的日子。村民們像過節一樣,張燈結彩,喜氣洋洋。“在俺們自己身邊出了個林秀貞,可驕傲哩。”村民張老漢樂呵呵地說。
盡管林秀貞在全國已如明星般成了家喻戶曉的“道德楷模”,而在村里她依然是黑胖、樸實的鄰家大姐,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村婦。
1月16日這一天,南臣贊村來了很多輛大車和小車,連村頭的空地都停滿了。
按照5天前衡水市的統一組織部署,前來參加揭牌儀式的除了市“四大班子”,還有市直各工委和所轄11個縣(區)的相關領導。無疑,這是該市政界公務中的一個重大活動。
“我們就是要充分發揮這一紅色品牌的政治優勢,真正實現以崇高理想指導行動、以先進事跡激發干勁,使林秀貞精神在衡水大地上不斷發揚光大。”出席揭牌儀式的衡水市委書記景春華在開幕式上發言時打個了比方,說一個典型就是一面旗幟。
這一天,衡水在全市黨員中發起了“學楷模,當先鋒,促和諧”的主題實踐活動。
當地一位宣傳干部說,景書記來衡水就任不久,第一次在《新聞聯播》上亮相,說的也是關于道德建設的話題。
南臣贊村地理位置比較偏遠,在此投資興建展室會不會“有形式,沒收效”?衡水市棗強縣組織部一位官員當即就用事實打消了記者的疑慮。他舉例說:
棗強縣后舊縣村一農民夫婦遭遇車禍住院后,該村開展“學秀貞,奉獻愛心”活動,95%以上的村民自愿為其捐款,共捐助4030元,就連鄰村前舊縣村民也為其捐款2000多元。
“就像有磁場效應似的,林秀貞精神輻射力越來越大。”這位官員說。
投資56萬的林秀貞事跡展室,坐落在村東頭。依托林秀貞事跡展室,在此還專門建立了全市黨員教育基地,當天也同時揭牌。林秀貞告訴記者,展室建設過程中,附近村子的好多村民都來看,而且還有慕名而來的外省客人呢。
從南臣贊村返回棗強的途中,記者在好幾個村子里都看到了“學秀貞,做好事”的標語。
“在我們這兒,林秀貞精神已遍地開花。民間有無數個默默無聞的‘張秀貞’‘王秀貞’‘李秀貞’……”隨行的衡水外宣局副局長張榮霞掰著手指頭,給記者羅列了一大串:全國先進法官孔憲群,資助弱勢群體的趙玉群,義務贍養老人的蔡金竹,拾金不昧的吳世臣……
2、“道德標兵”的立體分布
張榮霞的話,讓記者想起本報“感動河北”年度十大人物評選活動來。繼2005年林秀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古道熱腸之后,衡水安平縣興賢村的王小芬(23年先后收養了16名棄嬰),因“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又成為2006年的感動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5屆“感動河北”年度人物中,衡水人的總數在各地市中是多的。這是偶然還是必然?
那天記者碰到市委機關事務管理局的普通工人侯寶明時,他正在市委門口耐心地接待一個叫耿小妹的來自饒陽縣西村的求助者。當地知情人告訴記者,侯寶明有好多綽號,好聽點的,如“活雷鋒”“愛心大使”;也有難聽的,如“瘋子”“神經病”。
別人叫什么,侯寶明都不在意,他的手機彩鈴依然是“義務獻血”公益歌曲,他業余時間依然要去義務植樹、義務演出。他組織成立的衡水“愛心小分隊”活動遍布大街小巷,口號就是“衡水就是我,我就是衡水”。
不理解侯寶明的人,也永遠不會理解他的快樂。侯寶明救濟過的特困戶家有個盲童莊海明,只要一聽見侯寶明的腳步聲,就興高采烈起來。記者見到那時的侯寶明很開心,他說,“這是好的回報”。
走訪中記者驚奇發現,在衡水,好多被救助者本身也是“道德標兵”。盲童莊海明盡管家境貧寒,但擅長唱歌的他經常參加公益演出。
45歲的劉秀棉也曾是侯寶明救助過的對象,在她的服裝店的門口掛著一個“巾幗愛心傳播點”的牌子,經常有人來向她求助,她都會盡力幫助。而早年喪夫的劉秀棉至今仍孤身一人。她告訴記者,好多人曾勸她再成個家都被她謝絕了,她考慮到自己的三個孩子小而且還有年邁的公婆,如此沉重的負擔她怕難有人能接受,她寧愿自己受苦也不愿丟下孩子和公婆。
其實劉秀棉的擔心也許是多余的。帶著公婆改嫁的衡水好兒媳田靜就是例子,現在的丈夫也加入了照顧兩位老人的行列……
一條條無形的“道德鏈”,如同一張無形的網遍布在衡水的各個角落。
衡水市環衛處清運工張文建被當地人稱之為“當代羅盛教”。當市領導將5000元見義勇為獎金送到他手里時,這位當了二十多年的臨時工、每月工資不過500多元的漢子,這樣說道,“我救人不為名不為利,這筆錢我捐給咱市的希望工程!那些貧困的孩子們更需要這些錢。”
在衡水街頭,人們經常看到一個年逾古稀的老人轉悠著在撿垃圾,他就是張文建的老同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王金芳,退休后的他仍然在為這座城市貢獻著余熱……
3、“土壤”和“小氣候”
記者調查得知,僅2006年,衡水就發生了3起冰水中救人的動人故事。
2006年1月2日,張文建在河東西門口的渠水中救起一個孩子,而被凍僵的他在上岸兩個小時以后才恢復了知覺;1月14日,冀州市冀碼渠南關橋附近,一輛行駛中的轎車因車禍落入渠中,民工羅慧聰見狀立即跳入冰冷刺骨的水中;12月14日,正在上班途中的劉洪春跳入冰冷刺骨的衛千渠中,將落水的小學生抱上了岸……他們用實際行動展示著人性中美麗的一面。
那一個個浸潤淚水的故事,那一張張樸實的面孔,成了那一年中衡水人溫暖的記憶。
“任何事物當成為一種現象時,都是有歷史淵源的,絕非偶然。”衡水市政協副主席、知名作家劉家科說。為什么林秀貞出在衡水?劉家科有著自己獨特的人文思考。
在距林秀貞家鄉南臣贊村不到10公里,那里是我國古代儒學大師董仲舒的故鄉。
“當年,董仲舒大多時間是在衡水境內活動。在董學村,他還開過學堂,每天上課教書。當時講授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和諧’,有著一大套的道德理論。”劉家科說,歷史的時空在變,而融入血液里的思想精髓一代一代傳承了下來。
在當地,還保留著凡婚喪嫁娶鄉鄰一般都會“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民俗。與人為善、樂善好施的民風尤為突出。棗強是革命老區,電影《平原槍聲》再現的就是這里的革命事跡,當年林秀貞的母親就是婦救會的成員之一。
“如果從單一的個體來看,他們是一個人,都是一個好人。但整體上看,偶然中蘊藏著一種必然。一個、十個、上百個,一個可觀的群體,一個充滿著中華傳統美德和代表著先進文化方向的一群人,這就不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這是《有一群人的名字叫“貞姐”》中的一段話。
文章的作者是衡水市廣電局長張建軍,他是電視劇《貞姐》的編劇之一。他說“不論是新聞報道,還是影視創作,對一個新聞人物和新聞事件,都不能簡單地直白地去臨摹,而是要從現象去觀察、去分析其本質。”
“文化特質決定著人們的行為特質。”衡水市委副秘書長張會普說,“衡水地處冀東南和魯西北的接合部,歷史上的燕趙文化和齊魯文化在此撞擊交匯,使衡水形成了相對獨特的文化積淀,既有燕趙的忠義又 有齊魯的仁義,兼收并蓄。也可以說是一種衡水現象。”
在安平縣南王莊,“一顆公心為村民”的村支部書記王曉勛,是繼林秀貞之后不久,中宣部從衡水推出的又一“全國精神文明建設重大典型”。
而當地上了點年紀的人都知道,王曉勛的父親王玉坤是著名的全國勞模。上世紀50年代初,以王玉坤為代表的“老三戶”帶頭創辦農業合作社,被毛主席譽為“5億農民的方向”。王曉勛在90年代退休后,毅然回到家鄉。王曉勛當“村官”,不拿村里一分錢工資,不在村里報銷一分錢開支。南王莊這個老典型重新煥發了生機。
4、有了生態不愁良性循環
“滿打滿算,到今天衡水不過是個才建市11年的城市,如果排除不算底子薄的影響,衡水的發展速度比其他城市一點不小。”衡水市文明辦的史建嶺主任,不愿意外界人以衡水的經濟狀況,來和城市的“道德高地”相比照。
不過,史建嶺引以為豪的正是這個城市的“道德高地”。他清楚地記得,在中央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一周年時,衡水作為全國一個地級市代表到北京參加了“中國公民道德論壇”,“別人問經驗是什么?我就說,大概是我們抓道德建設抓得比較狠吧。”
史建嶺所說的“狠”并非虛言,那時衡水專門成立了一個“學綱要,講文明,樹形象”辦公室,還專門購置了一臺“偷拍機”,工作人員下去調研,“偷拍機”既能記錄下“有德”,也能記錄下“缺德”的現象。
“誰做了好事誰的心情都會愉悅,誰做了壞事誰的心情都會忐忑。”史建嶺說,通過調研,其實他發現每個人都有幫助別人的需求。就看社會有沒有給他們營造足夠的氛圍,有氛圍了做好事是有“傳染性”的。“你給老人讓座,我就會給孕婦讓座。”
如今衡水市政府聘請了289名社會監督員,有人比喻他們是散落在民間的“道德保護神”。那天,衡水市南門外社區居委會監督員反映,地毯胡同有幾座違章建筑長期無人管理,影響了交通和市容市貌。市文明辦立即向上反映,市委督查室迅速責成城管部門依法拆除,并對“不作為”的責任人進行處罰。
桃城區北蘇閘村是全省聞名的文明村,村里建有“村史展覽館”,每年村里評比星級文明戶,是村民們關心的大事,哪家都很在意自己的門框上的那個小“文明牌”。“我們來這里搞大棚錯季生產,看重的就是這里的和諧環境。”從外地來北蘇閘村投資的李老板如是說。
“古人不是說嘛,智可獲小利,德可獲大利。如何提高市民的道德水準,一直是我們研究和實踐的重大課題。”衡水市委政策研究室的一位官員接受記者采訪時滿懷憧憬地說,好人家,能娶來好媳婦,好的社會生態,能引來好的投資。這是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