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養孩子自我教育能力 自我教育這一因素對于孩子成才、成人的重大作用,過去一直被人們忽視。自我教育是指人通過認識自己,要求自己,調控自己和評價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當然,自我教育是在一定的遺傳基礎上,在環境和他人教育的條件下生成和發展的,但是它一旦生成,就積極地反過來發揮作用,極大地影響著個人的成長,而且隨著人的成長,它的作用在四個因素中占據越來越重要地位。終,它在人的成才各種因素中,成為重要的因素。回顧人類歷史,所有取得巨大成就的人,無不是具有高度發展的自我教育的意識和能力。 自我教育為什么重要呢?因為每一個人都以自我發展的方式,存在于現實世界之中,每一個人的行為表現、身心健康、人際關系和發展狀況,實際都要受到自我的制約。 而一個人的自尊心(也就是追求自我價值)才是自己發展的動力, 盡管每一個人的發展有千差萬別,要使學生的發展是健康的,成為一種主動發展,那就要關注主動發展的核心問題———如何滿足學生的“自我肯定或自尊需要”。因此,自我教育的核心應該說讓孩子什么是應該追求的自尊心(自我價值),以及應該怎樣追求自我價值。 自我教育因素與他人教育因素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沒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目的必須通過受教育者的內化才能真正實現,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 而所謂“內化”,實際就是自我教育的過程。一個學生只有當他把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變成了自我要求,并把它付諸實現的時候,教育目的在他身上才能真正實現。相反,沒有自我教育的所謂教育,就會變成一種野蠻的灌輸,甚至是一種精神的摧殘,實際是一種反教育。所以,世界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才一針見血的指出:“只有能夠激發學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憑心而論,根據這個標準,現在有的教育實際上已經不是真正的教育了。 當然,培養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仍然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幫助、教育,只不過這種教育是在尊重在孩子前提下的一種引導,而且目的是激發孩子的自我教育。 根據我們的研究,家長和老師的幫助和教育,應該表現為以下五方面: 發現
一要善于發現孩子微小的自我教育跡象。幼小的孩子在成人的呵護下慢慢長大,他的自我教育表現,開始的時候往往不易發覺。成人應該細心觀察,善于隨時發現孩子微小的自我教育跡象。
例如,每天家長護送孩子上學,都是家長拿著書包,孩子心安理得空手跟著走,從來沒有別的想法。如果有一天,孩子忽然提出要“自己背書包”,這時家長千萬要重視這種跡象,認真詢問“為什么”,這很可能是孩子提出的第一個自我要求,不可小看啊!
二要善于發現孩子自我教育上的質變。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在不斷提高,其中有平穩的時候,也有出現質變的時候,例如,孩子對自我的認識,如果表現為從關注外部現象轉為關注內心世界;對自我評價,從強調效果轉為強調動機和效果兩方面,這些都是了不起的質變,家長應該善于及時發現,給予鼓勵。 理解 由于孩子年齡小,他們在表達上存在困難。不僅對于自己的愿望、目的說不清楚;甚至自己做的事情本來是有道理的,但是由于表述不清楚,常常被人誤解。所以,成人的任務既然是發現孩子的潛能和內心想法,就不能僅僅限于發現孩子能夠表達清楚的時候。善于理解孩子沒有表達清楚的想法,更是成人不可少的職責。
例如:在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有的孩子說“以后再也不上學了”,其實這不是她真正的想法,而只是安全需要的一種不準確的表達。地震中許多學校樓房倒塌,孩子看到自己朝夕相處的老師、同學埋在廢墟下,感到在學校的樓房中上學很不安全,才說出“以后再也不上學了”這句話。我們應該肯定她的安全需要是正確的,慢慢引導她怎樣立志重建更加堅固的樓房——慢慢,她會自然地意識到需要回到學校學習。
成人除了需要理解孩子表達不清楚的話語之外,還應該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理解孩子行為中反映出來的思想本質。
例如:有一位小學老師給學生上課,在課前先宣布了一件事——本班要成立板報組,需要選拔、招聘美術好的同學。接著開始上課,老師發現有一個學生在忙著寫寫畫畫,不聽課,老師兩次委婉地暗示他,也沒有用。后老師只好走到他面前制止。沒等老師開口,這個學生卻把自己剛剛畫完的畫笑嘻嘻地遞給老師,還想說些什么……老師非常生氣,立刻批評他,并把他的畫沒收了。 其實,這個學生是聽到板報組需要招聘美術好的學生時,非常想去,趕緊畫畫展示自己的水平,其他的事情全都拋到腦后。 這位老師就應該透過學生不遵守紀律的表面現象,看到他關心班集體,愿意奉獻的好品質。
喚醒 每一個孩子都有潛能。但是,成人如果認識不到孩子有潛能,就不會依靠孩子;孩子如果體驗不到自己的潛能,就會缺少自信。成人的任務是根據孩子不同的發展階段,適時地把孩子的潛能激發出來。有時候是孩子不經意迸發的小火花,顯露出特點潛能,成人就要及時發現,擴大火勢;有時候是成人有意識地提供一定條件,讓孩子任意展示自己的才能,往往也能激發出星星之火。
例如,允許孩子在地面方磚上畫自己喜歡的圖畫,就有可能喚醒他的繪畫潛能;出些計算題讓孩子搶答,就有可能喚醒他數學方面的潛能;提倡自編自演小品,就有可能喚醒他的表演潛能。
有時候孩子整個的精神世界都是在被壓抑情況下,這時候的的喚醒,就先要有一個精神的解放,再往后才能有具體的潛能的喚醒。
例如,在一次一年級招生過程中,我們設計了一個面試題目——“你愛不愛提出問題?請你現在就提出一個想問的問題”。招生過程中有一個孩子默不作聲,后來小聲嘟囔著:爸爸說,小孩子不能隨便提問題…… 針對這個情況,我們就需要先幫助他擺脫掉不讓提問題的“緊箍咒”,然后再誘導他把長久壓抑在心頭的問題統統提出來。
反饋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論做得對與不對,成人都應該在適當時候給予反饋。所謂適當時候,是指根據孩子不同性質的行為,在不同的時候給予反饋。比如,孩子開始做家務活,向他講了要領之后,就需要他在做當中自己去體驗,不需要家長寸步不離地去反饋;而對于幼兒有些危險的行為,如觸摸電器開關,家長則需要馬上厲聲制止。 有些孩子的行為,則需要認真鑒別之后,才能給予反饋。 在當前社會上越來越強調個性,越來越重視培養孩子自主性的時候,更需要引起大家重視的是,不能認為孩子的需要自然而然都是正確的,所有的潛能都是有價值的。人類的遺傳基因實際上存在著動物性和人性兩方面,也就是既有向善的可能,又有向惡的可能。成人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鑒別、區分出善與惡;好與壞。 這件事,做起來并不容易,因為孩子的需要有時候好與壞是混在一起的,有時候表面看是壞的需要,里面又隱藏著好的需要。
例如,不少少年期孩子,開始偷偷學抽煙的時候,一個主要的心理需求是以為這樣比較“有派頭”,比較像成人了。抽煙肯定是錯誤的,把會抽煙當作成熟的標志,也非常可笑。但是,他渴望成熟,羨慕成人,這不能認為是壞的需要。成人的任務是發現隱藏在后面的正確需要,指導他怎樣才能真正成熟起來。
對孩子的各種需都要從積極的角度進行評價 即使孩子提出的是正確的需要,也并不等于孩子十分理解,成人積極的評價能夠使孩子們的提高認識,堅定信心;有些需要只是當前不合時宜,長遠看是正確的,例如所謂早戀問題,成人就應該肯定孩子純潔的感情,美好的心態,同時明確指出其出現的時候是不恰當的;當然還有些需要完全是錯誤的(例如拿家里錢去大吃大喝),對此,也要積極引導他勇敢拋棄錯誤,繼續向前。 引導 所謂尊重孩子,并不是讓孩子任意自由發展,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合理需要,尊重孩子成長的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成人要積極地加以引導。這種引導,既反映了家庭的責任,也反映了社會的愿望。引導可以分為一般的途徑、方法、內容的引導,和比較復雜的價值引導。 途徑、方法、內容的引導 所謂引導,并不是首先由成人主觀地提出孩子應該如何如何,孩子被動地去做。而是采取下面的兩種方法結合,一是鼓勵孩子自己提出行動方案,由成人加以參謀;另一個是由成人提出若干適合這個年齡孩子行動的各種參考方案,由孩子自己選擇。
例如:暑假到了,怎樣定計劃呢?不好的辦法就是由家長主觀定一個家長自己很滿意的計劃,強迫孩子去執行。這樣不僅孩子永遠學不會自我教育,而且心情郁悶,生活毫無樂趣。如果鼓勵孩子自己定計劃,家長在孩子計劃基礎上提出建設性的補充(例如孩子想讀三本好書,家長推薦十本供他挑選),孩子就不但越來越善于安排自己的生活,而且覺得自己是主人,積極性、主動性會越來越高。
價值引導 所有引導中,核心的是價值引導。所謂價值引導就是引導孩子,逐漸自己悟出要做的事情中意義是什么?終是幫助孩子悟出人生的意義是什么,悟出一個人怎樣獲得真正的幸福生活。這種價值引導,并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結合具體事件,通過對話,自然而然進行的。
例如:抗震救災中,既涌現出譚千秋這樣的舍己救人的英雄老師,也出現了范美忠這樣的自己先跑,缺乏道德感、責任感的人。怎樣看范美忠的行為?一時間,在網上、報刊上爭論得紛紛揚揚。這時,家長可以適當引導孩子也來積極思考這個問題,評論各種不同的見解,鼓勵提出自己的疑問。家長和孩子共同探討,不要把自己的看法強加于人。即使孩子有的看法不夠正確,也不必著急,引導孩子繼續思考。 價值觀的建立,對于每個人畢竟都是一生要做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