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決定不了你的命運
作者:溫韜 來源:中國新聞網
沒有文憑,你可以有文化;沒有學歷,你可以有能力;就像沒有美貌,你可以有氣質;沒有
人能阻擋你,除非你自己不想要!高考決定不了你的命運!
各位同學你們好!
突然發現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將到來,作為一個當年被高考"折騰"得"痛不欲生"的人,我禁不住再次陷入反思。上榜的人,落榜的人,上千萬的學子,人生從此發生重大轉折。
轉折之后怎么辦?上榜的人,還可以按照教育模式設計的路線繼續走4年,落榜的人呢?人生道路怎么辦?于是啟發了我寫這封信。我,曾經因懼怕高考而高中退學的人,給你們的一些話。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我的成長過程。
我,1980年出生,1996年考上了縣里的重點高中,1999年,也就是19歲的時候,因為不堪學業壓力而退學。
我當時高三時的成績處在錄取分數線的邊緣,也就是說一不小心就考上了,一不小心就考不上了。在那種情況下,我面臨極大的壓力:萬一考不上怎么辦?親朋好友、老師們怎么看我啊?終于,頂不住這種壓力,提前退學了,逃離了高考。談到這里,我想說的是:當時我連參加高考的勇氣都沒有,而你們都勇敢地堅持到底,從這一點來講,你們比我強!
當年的高考壓力,給我帶來的心理的影響以至于到現在還存在。就在昨天晚上,我又夢見高考了。其實在退學后的每年高考期間,都會做夢,要么是噩夢,夢見當年參加高考前的緊張和恐懼,要么是美夢,夢見考上大學后的快樂。
退學后,在家里混混了1年半--在工地上打過工,在工廠上過班,在農村干過活,也做過小生意--后來覺得不能這樣混下去了,于是在20歲的時候,自己來到了濟南。因為沒有學歷,根本找不到一份像樣的工作,于是只要去一家飯店打工,傳菜工、勤雜工、洗碗工都干過。
退學后,在農村老家的電氣焊鋪里干了1年多的活
在飯店工作期間,一直沒有放棄尋找一份"像樣"工作的機會,終于在21歲的時候,進入一家小型廣告公司做文案策劃。結果干了不到2個月,就被提拔為項目經理,到3個月的時候,當了策劃總監。在廣告公司期間,我把自己的一些想法整理成了文章,發給一些雜志,結果都給發表了。于是在22歲那年,就開始成為《銷售與市場》、《中國營銷傳播網》等中國營銷屆權威的雜志、網站專欄作家。
就在當年,我的文章被一家著名企業的老板看到了,他就把我聘過去做品牌總監。就在那年,我開始開始舉辦全國性品牌公開講座,并被邀請到大學做專題演講。
22歲,受邀到山東建筑大學工商管理系做專題報告
后來我的發展就開始進入了高速路:
23歲的時候,好幾家企業、咨詢策劃公司開始請我做品牌顧問,當時的月收入超過1萬元;
24歲,當時國內比較著名、山東省大的營銷策劃機構請我做總經理,并被聘為山東經營管理研究會理事、研究員。
25歲,在人民大會堂獲"中國品牌建設特別貢獻人物"獎;
26歲,我在上海創立了意量伙伴品牌策劃公司,已經為很多著名品牌進行過品牌策劃、顧問服務;
27歲,我買上了自己喜歡的寶馬汽車。
28歲,與Google(谷歌)全球副總裁李開復先生、首任中國區總裁陳朝益先生等海內外教育專家一起擔任《我學網》專家顧問;開始到高校做巡回演講,并被山東大學等多所大學聘為特聘專家、大學生成長顧問。
好了,現在我想對你們談幾個重要觀點:
第一、成績不好不代表能力差;
考試成績不好,只能證明你的文化分不夠好而已。而人的成功需要綜合能力,文化分只是一個方面而已。比如溝通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克服困難的能力等等。
而實際上,高分低能現象已經成為我們教育中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因為過分地重視了學習分數,過分地追求高分,于是導致了其他綜合能力的不足。
中國科技大學前任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清時曾感嘆:"追求考高分的名校教育其實不利于出人才,名校的高分壓力使得很多優秀的人才被扼殺了。"
已故著名數學家陳省身先生曾給中國科技大學的少年班題詞:不要考100分。這讓很多家長不理解: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考滿分啊?朱清時理解陳先生這句話的含義是:學生做學問,掌握精髓要義,考個七八十分,就可以了。不要為了考100分在細枝末節上浪費時間。朱清時說,"不要為了這一二十分,摧殘了孩子的創新能力,浪費聰明才智,讓人格、品德扭曲僵化,讓他們淪為考試的機器。"
所以,正因為"好學生"太遵從于我們"考試"的教育模式,太追求高分,所以,在考出好成績的同時,也禁錮住了自己的思想,禁錮住了自己其他能力的生成。
據有博士學歷、中國教育戰略問題研究專家頭銜的武漢市市教育局副局長田文江披露,首份《中國狀元職場狀況調查》表明,1977年到2006年的30年全國各省狀元全軍覆沒,沒有發現一個在從政、經商、做學問等方面的杰出人才。
反過來,一些成績不好的學生,正因為想法太多,腦子太活,才導致學習成績不夠好。但是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這為他們將來走上社會創造價值打下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而讓人傷心的是,這個觀點沒有引起社會的重視,而"一考定終生"的思想一直盛行:"考不上大學這輩子就完了"的思想毒害了多少學子?毒害了多少家庭?
而實際上," 以分數論英雄"本來就是中國教育的大問題。
所以,我想說的第二個問題
第二、你只是失榜,而不是落榜!
什么是落榜?顧名思義,就是"落"下去了,"掉"下去了,背后的意思就是完了。實際上呢?真的完了嗎?肯定不是!所以,沒有考上大學,充其量也就叫做"失榜",一不小心失去了一次上榜的發展機會。背后的意思是:你還有其他成長發展的途徑。
"失榜",意思你你沒有落下,只是證明你不適合走"考試"這條路線,你需要再選擇一條路而已。成功路不同,各有各成就。路不同而已。
落榜、名落孫山,這些封建社會的毒害人的概念為什么現在還用它?
本來一個學生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充滿了激情,可是老師和家長總是說:考不上大學你就完了!等到真的沒考上大學,家長就慌了陣腳:完了完了!落榜了!名落孫山了!孩子這輩子可怎么辦啊?這樣的思想,極大的抹殺了學生繼續成長的信心和激情!這是大的毒害!
所以,現在對于沒有考上大學的學生來說,對于老師和家長來說,沒有考上大學不是失敗,而如果不能正確對待"榜"的態度,才是真正的失敗,如果認為落榜了、完蛋了,那你失去的不僅是高考,而是對整個人生的信心!
而實際上,我們的教育已經開始改革:教育部老師中心主任戴家干指出:一次考試并不能決定一個人的終生,今后的高考制度將包括學業水平測試和綜合評價以改變"一考定終身"的考錄方式。
這證明什么?證明如果這種改革實行后,沒有考上大學的你可能就考上了,而有些考上了大學的人可能就考不上了。
絕大多數所謂"落榜生",不是失敗在沒上大學上,而是失敗在社會對你的"完了"的定位。10年前,我沒有考上大學,在那種更加"沒考上就完蛋了"的社會環境下,我面臨的壓力更大,我非常自卑,但是,我從來不服輸,反過來,我還把這種強大的自卑感轉化為了動力。在一次走進山大的演講中,有同學問我:這些年來你這么努力成長的動力是什么?我說:"是發自內心的自卑!自從高中退學后,我感覺周邊的很多人都開始"否定"我,"嘲諷"我,于是很自卑,為了證明自己并不差,所以一直在努力學習。
同學們,高考,這次沒有證明自己,那就換條路線證明自己!
所以,同學們,請一定記住:所謂"落榜", 只是另一個人生起點。
所謂"落榜",只是證明你不適合走考試這條路線,而其他可以選擇的路線還有很多。
第三,高考失榜,你可以選擇的發展之路還很多;
首先,你可以選擇復讀。
如果你只是因為考試發揮不好,或者某個學科成績拖了后腿等因素導致成績差了一點,你完全可以選擇復讀,把自己缺的地方補上來。復讀,你耽誤了一年的時間,換來的可能是一生的成長機會。
我的好朋友劉悅坦先生就是一個讓人感動的案例。他從小學習一般,小學考初中,初中考高中、高中考大學都落榜。在第一次高考落榜后,他選擇了復讀,結果勉強考上了一所普通的專科學。但是到了大學,開放的學習環境讓他一發不可收拾:先是專科升本科,然后考了研究生,然后讀了博士,然后又被教育部公派到營銷傳播學全世界頂尖的大學--美國密蘇里大學--讀博士后,現在回國在山東大學文學與傳播學院任院長助理,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大家可以網上搜索"劉悅坦"登陸他的博客了解。
其次,你可以選擇自學。
如果你有一個明顯的興趣愛好,那你就自己去追求,自己去學。就像我一樣,非常熱愛廣告,每天高興的事就是學廣告,學品牌策劃,結果幾年下來,也能有所發展。我的好朋友蘇強先生,上大學讀的是工科專業,大三時退學了,雖然沒有讀完大學,但是他非常熱愛營銷,自己很投入地鉆研營銷,后來就被史玉柱的健特公司(就是操作腦白金、黃金搭檔的公司)錄用了,經過幾年鍛煉,現在已經成為營銷屆的一名專家,在營銷屆權威的雜志、網站成為專欄作家,并被大學聘為專家。大家可以網上搜索"蘇強 營銷"了解他。
沒有上大學,但是按照自己的興趣路線去學習,去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例子舉不勝舉。
自學的話,你可以選擇專門學習一段時間(我當時在農村務工了一年多,其實就是專門在家學習廣告、策劃知識),也可以選擇參加某個具體工作,一邊工作一邊學習。踏入社會,就是踏入了社會大學,社會本身、一個工作本身就是好的大學。剛剛畢業,我們確實有很多不足,比如專業知識不夠,社交溝通能力不夠等等,但是沒關系,我們可以選擇一個基礎的工作先做著,關鍵是在工作的過程中懂得去學習,去鉆研,去成長,不要因為找到了一份工作就開始滿足,停滯不前。
在工作過程中,你可以通過公司的資源平臺,看很多書,參與很多實踐,向公司其他前輩學習經驗等,都是好的學習成長方式。你也可以在工作之余,根據自身不足,選擇一些社會培訓充實自己,比如你所從事的專業培訓,英語、電腦等基礎知識培訓,商務禮儀、人際溝通的培訓等等。總之,有機會就要去參加,去學習,不要把掙錢當作重要事,你就只當參加工作后的4年是在上學!4年以后,你可能比你剛大學畢業的同學能力還要強!
第三、不上大學,不代表你不可以讀大學的書,不可以聽大學的課;
沒有走進大學校門,但是大學的書是開放的,大學的課堂也是開放的。我們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選擇某個專業的大學課本來看,甚至在離大學近的地方工作,可以經常去大學的課堂去聽課。
你們可能會納悶:我為什么沒考上大學,然后在家務工,進城打工,然后還能在這么短的時間里發展起來?
我想告訴你們的是:當時我雖然退學回家,但是一直沒有放棄學習。我當時雖然理科成績很差,但是文科成績還不錯,我很喜歡文學、管理、營銷、廣告方面的書,我在退學后,無論在哪里,我都在看這方面的書,無論是相關專業的大學教材,還是書店里的各種相關書籍,我都買回來看。
每次搬家,累人的就是搬這些沉重的書。
等到我有機會進入廣告公司工作時,其實我已經這這個專業領域學習了將近3年時間,而且是如饑似渴地學習。我印象很深的是當時到新華書店去"偷書":因為買不起書,就在周六周日去書店看書,兩天就看完一本。因為買不起,就得讓自己集中精力珍惜每一分鐘去看,必須在兩天內把書看明白。這樣去看書,反而效率很高。
所以我想說的是:其實每個人的成長發展都沒有捷徑,只要你努力去學習、努力,成長發展是必然的,只不過那一天你遇到一個機會時,就在別人眼里看起來"突然"發展起來了。而其實,這背后,一定是你自己的努力。
高中時你的成績不好,大的原因是你不喜歡學那些東西。我當時在高中時就是這樣,我喜歡學的老師不讓學,我不喜歡學的老師逼著你去學,每天都是痛苦的。好了!現在高中畢業了,你終于自由了,你終于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去學了!你可以去買這方面的教材和書刊,你可以去參加這方面的工作從基層開始鍛煉著成長,總有一天,你會取得非凡的成就!
談到這里,我還有一個觀點告訴大家:高中畢業,我們已經學習了很多知識,千萬不要認為:我高中畢業,是個"沒文化"的人,只能做一些基本的勞動。錯了!其實,我們高中畢業時的知識量,已經足夠讓我們在某個領域去發展自己。
談到這里,我還想說:學力,也就是學習能力,比學歷重要得多!一個人取得多大的成就,不在于他在學校學到了多少東西,而在于一生中持續學習的能力。上海交通大學的校長在畢業生典禮上曾說過:你們走出這個校門的時候,身上所學的東西已經有一半沒有用了。就是告訴大家要終生持續去學習。
所以,同學們!請一定記住!人生成功的關鍵不在于你在校園里學了多少東西,更重要的在于你是否持續的學習。
據了解,很多跨國公司在招聘的時候,反而喜歡那些自學成才的人,他們認為,自學成材的人,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強。
世界著名的耶魯大學的教育理念指出:教育重要的意義是培養我們認知世界感受世界的方法。教育就是要開放我們的思維,開放我們的視線,開放我們的思想。開放的教育給我們的不是答案,而是尋找答案的方法。
所以,同學們!沒有上大學,你可以在自我學習的過程中建立一種更重要的能力:學習能力,尋找答案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才真正決定了你的人生成就!
與英特爾首任中國區總裁、現任美國主要企業轉型咨詢公司總裁陳朝益先生在一起談起人的成長,朝益老師說:人重要的是要開竅。
第四、認準一門專業去做,行行都能出狀元!
你沒有上大學,你可能會面臨一個比較具體的事情去做,比如參加一個具體工作崗位,比如參加一個具體專業的職業學習,只要你能一門心思扎進去做,干什么都能有成就。
我簡單舉幾個例子:
如果你去學學修汽車,那么你的人生軌跡可能會這樣:用幾年時間把修汽車的事情學透,然后用自己的專業能力和別人合作開一家小小的汽車修理廠,然后,你可能做成一個全國連鎖的汽車專修集團,或者你可以用你自己鉆研出的學習方法,開一所汽車專修學校;
如果你去學廚師,你可以就某個菜系研究透,成為一名美食大事,可以去做一個大酒店,開連鎖,或者開一所**菜系培訓學校;
如果你學開挖掘機,你可以在熟悉了行業后,自己買一輛挖掘機出租經營,將來可能發展成為全國大的工程機械租賃商;
如果你學美容美發,你可以開全國連鎖的美容店、美發店;
如果你什么都不會,干脆擺地攤賣點小飾品。慢慢你可以租個小門店,然后可以在開幾家店,然后可以發展連鎖加盟。現在全國到處可見的"啊呀呀女孩飾品店"不就是個成功案例嗎?
比如我,退學后自己學廣告,幾年下來,成為廣告策劃人、品牌管理咨詢師,給企業做策劃、做顧問,還可以去到大學去講課。
比如我身邊的很多企業家,他們都是當年高中畢業后,到某個單位去當業務員,慢慢熟悉了業務,然后要么在企業里一步步高升,做到了營銷總監甚至總經理,要么自己出來創業當老板。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所以,同學們!
就像沒有美貌,你可以有氣質;
沒有文憑,你可以有文化;
沒有學歷,你可以有能力;
沒有人能阻擋你,除非你自己不想要!
高考決定不了你的命運!
這封信的初稿寫完以后,我請朋友們幫忙完善,文中有他們給出的很多意見,在此向他們表示感謝,他們是:
山東大學副教授,美國密蘇里大學博士后:劉悅坦先生;
豪特太陽能董事長:宋詔先生;
首任英特爾中國區總裁,美國主要企業轉型咨詢公司總裁陳朝益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