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即將結束,社區居委、街道辦事處的圖章又開始“吃香”起來。一些忙于應付的學生,紛紛來這里為自己的社會實踐“找門路”。一位居委會主任說,許多明明沒有參加過社會實踐的學生,也來要求“蓋章”,弄得他們左右為難。長期從事德育工作的陳老師氣憤地說:“這比不參加社會實踐更糟糕,孩子如果從小就學會弄虛作假,將來還有什么誠信可言?”
社會實踐“走了樣”
每年寒暑假,都是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的極好時機,滬上許多中小學,都把參加社會實踐作為假期作業的“重頭戲”,而市教育行政部門出臺的相關規定,要求學生完成社會實踐并取得相應證明,本意也是想通過考核,來促進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川沙中學堅持多年的“五個一”德育實踐活動,通過學生參與為社區或鄰居做一件好事等項目,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思想升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項“假期作業”,對學生的心靈是一次洗禮,同時也作為德育表現而載入學生成長手冊。學生獲得的“證明”,更多意義上是青春的佐證。
不過,目前一些中小學的學生社會實踐卻“走了樣”,其中不少具有弄虛作假的成分。有的明明一次都沒有參加社會實踐,卻死磨硬纏居委會主任“發發慈悲”;有的學生象征性地在社區掃了一刻鐘的地,也要求居委會出示證明;有的家長心疼孩子,竟然充當“替身”,自己做起了社區志愿者,后卻要求將“榮譽”算在孩子頭上。。
一位班主任說,新學期開學后,一般學生都會交來大量社會實踐證明。根據多年的工作經驗,她明知道那些充滿溢美之詞的所謂“證明”水分很大,但為了學校形象,也只好選擇“眼開眼閉”。
實踐崗位“粥少僧多”
據記者了解,不少學生原本對社會實踐抱有很大期望,也確實聯系過一些單位,但現實情況是崗位太少,一些單位干脆就不愿意接受學生。一位今年升入高二姓李的學生說:“我從暑期一開始就找社會實踐崗位,但找了好多單位都被婉拒,F在暑期快要結束了,我的社會實踐登記表還沒有蓋章,我也不知如何是好!
一位居委會干部略表同情地說:“有時想想,也不能完全怪學生不誠實,因為本身的供需就存在問題。學生沒有證明圖章,開學后也難以交代!庇械募议L建議,孩子在自己住的大樓參加衛生大掃除,或幫助鄰居家老人幼兒,是否也可列入社會實踐的范圍。
實踐為重,道德為先
對社會實踐中出現的弄虛作假現象,許多德育工作者表示“不能容忍”。閘北區德育室主任芮彭年指出,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不是為了走形式,也不能裝門面,社會實踐的目的是促使學生通過這個社會大課堂,不僅學到本領,而且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實踐為重,道德為先,如果只為弄個假證明,那就完全違背了初衷與本意。他還認為,由于學生社會實踐大多是在暑期,家長成為直接的見證人,因此,家長對這種現象不能麻木不仁,甚至慫恿孩子通過不正當途徑獲得一紙證明。如果說,社會實踐是“端口”,那么誠信是“閘門”,一旦誠信丟了,一紙證明非但沒有用處,而且會貽害孩子,家長應算清這筆“賬”。
川沙中學校長陳忠新則表示,對學生川沙中學校長陳忠新則表示,對學生還是要曉之以理,把道理說清,把要旨說明,通過教師和家長的正確引導,學生應該知道弄虛作假的害處。事實上,該校的“五個一”德育實踐活動中,就很少發現“光蓋章不實踐”的現象。(文匯報 蘇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