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提示
七旬博導梁茂春潛規則女生,迅速在網上躥紅,并演變成一場全民娛樂事件。教授該擔當何種責任?這場錢、肉交易是如何發生的?自有司法機構的介入來撥開事件迷霧。
而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現象是,我們都在口誅筆伐“潛規則”時,卻對它深信不疑。如何消除它賴以存在的土壤?娛樂過后,改革的契機乍現。
古稀博導自曝潛規則女考生
在即將邁入古稀之際,中央音樂學院博導梁茂春黯然走下了學術神壇。
老教授“翻船”和一位女碩士有關。今年7月,梁茂春在老妻的陪同下,主動向學校紀檢部門坦白:他和這名鄒姓女碩士發生了超越師生的肉體關系,并接受了該生10萬元的賄賂。
據梁教授“聲淚俱下”的供詞:外校碩士鄒某今年報考中央音樂學院博士,報考前由他輔導,送上5萬元“學費”,另贈送5萬元“疏通關系費”,期間二人還突破了師生倫理紅線,發生了肉體關系。
作為回報,梁教授給鄒某的考核成績打出了高分。豈料另外4名教授打分不高,鄒某終落選。
今年5月,中央音樂學院博士錄取名單張榜后,發現落榜的鄒某鬧到學校,梁教授退回了10萬元,仍難以承受心理壓力,遂選擇向紀檢部門坦白。
中央音樂學院的官方網站顯示,梁教授1940年3月生于上海,1964年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是中國音樂史學家,音樂評論家。1996年獲博士生導師資格,現正帶博士生5名、碩士生4名。
梁教授還是為電視觀眾所熟知的一位學者,曾經登上過央視“百家講壇”,其中《偉大的傳歌者王洛賓》等視頻仍流傳于網絡,有不少擁躉。
除學術上頗有建樹外,梁教授還擁有令人稱羨的家庭。梁教授的妻子蔡某亦是著名的音樂評論家,他們的兒子遠在美國,也是一位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曾獲美國總統頒布的杰出成就獎。
在世俗的眼光看來,這個家庭具備天下一切美滿家庭的要素。國內一位知名攝影師曾經為拍攝情人節專題拜訪梁茂春夫婦,在他的鏡頭下,這對知識分子經常在一起看書、一起彈奏。攝影師不禁提筆寫道:“不知怎么,突然覺得相伴到老是多么可貴的事,幾乎可以稱得上是一種成就……It's so sweet!”
成就斐然,夫婦琴瑟和諧,誰也沒有料到這位老教授會闖入一起“潛規則”女考生事件。梁茂春“意外濕足”,讓那些懷著無限景仰心情端坐臺下聆聽他講座的弟子大跌眼鏡,也讓諸多同事不能理解。
據悉,事件發生后,梁教授陷入懊喪自責中不能自拔,到目前為止,已臥病兩月有余。而鄒某仍在向教育部門反映,鄒某的一位朋友對媒體表示,將在適當的時候通過網絡直播兩人的關系和具體錢數。
教育部還未對這起不倫事件和學術腐敗作出回應。早前,中央音樂學院發言人對外表示,“這是學院建校以來首次出現的情況”,學院已經召開了主要負責人會議,決定取消梁茂春所有招生、教學和學術權。
許多人對校方這種“內部處理”的方式提出質疑。校方解釋說,梁茂春是退休人員,因為專業突出被返聘,因此不存在開除的問題。
而梁教授的社會聲譽也跌落谷底。14日,國家大劇院宣布,原定于“八月合唱節”請梁教授給公眾開講座的計劃已取消。
潛規則橫行?
目前還沒有司法機關介入此案。
有關梁教授是否應該承擔刑責的爭議正在持續。有人認為,梁教授并非國家公務人員,不應受到刑法追究。北京大學法學院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告訴記者,在這起事件中,梁教授涉嫌“斡旋受賄”。
按照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條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本人職權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通過其他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行為,為請托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索取請托人財物或者收受請托人財物的,以受賄論處。而刑法第九十三條對“國家工作人員”也作出了相關規定,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和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委派到非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從事公務的人員,以及其他依照法律從事公務的人員,以國家工作人員論。
長期以來,藝術院校招考中是否存在“潛規則”,一直是外界爭論和揣測的話題。“關系”、“后門”、“黑幕”等“潛規則”多有見諸報端和網絡,權力、金錢、肉體交易的各種傳說,讓很多人對“藝術深淵”倒吸涼氣。
盡管眾多藝術院校一再對外澄清,各種“潛規則”并非如同公眾想象的那樣繁多和普及,各院校量材而取。此次,中央音樂學院也對外稱,這是該院建院以來的首起。但這些聲明并沒有冰釋人們心中的疑團。
梁教授這位曾經“德高望重”的老者以不體面的方式淡出學術圈,似乎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的道理。在人情至上的中國,考前疏通導師,幾乎成了每一個意欲在學術上深造者的必修課。
十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建三局原局長洪可柱長期關注教育公平問題。他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在碩士生考試中,有國家統一命題和培養單位命題,多年的情況是,國家統考的課程分數普遍低于由培養單位出題的專業課分數,有的考生專業課分數出奇的高;培養單位或本地的考生的分數大多高于非培養單位或非本地的考生。
“這說明培養單位出題人存在吐露考題消息的情況,考生從一開始就處于不公平環境。”洪可柱說。錄取過程的不公平已經是研究生培養單位公開的秘密,如低分能夠錄取而高分沒有錄取的,第一名未錄取而后幾名卻錄取了的,很多城市的一些高校都存在這種現象。博士生錄取更是黑幕重重,不少單位基本上由導師一個人說了算,美其明曰“尊重學術權威”。以權、錢開路成為公開的秘密,甚至有些地方副廳級以上官員可免試攻讀博士學位。
洪可柱分析在現行的導師制度存在不合理之處時說,研究生在沒有來上課之前、被錄取之前、報考之前就必須決定誰做他的指導老師,而實際上,研究生選擇指導教師至少應該在完成課程學習之后,現在連課都未上就已經定下了導師。這種行為是反科學、反規則的,制度設計上的不科學,讓各種不良社會現象侵蝕到校園。一些導師可以利用手中的權力達到個人目的。
由此,近年曝出了很多黑幕。如北京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曝出某教授與某考生發生性交易、泄漏考研試題事件,曾經轟動一時。今年2月,北大一女研究生因論文被導師舉報為造假遭處分,向法院提出申訴,她自稱導師經常對她進行性騷擾,因“偷腥”不成才捏造事實報復她。
“出口”問題
在國內院校不斷曝出“潛規則”事件時,2006年發生在香港的另一起案件發人深思。香港城市大學數學系女博士生陳靜因擔心期末考試不能通過,將1萬元港幣放進老師戴暉輝的信箱內,之后用電郵向戴暉輝索要試題及答案。戴隨后報案,陳靜被判入獄6個月。
對比多起事件時,一些人認為是傳統文化的問題。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顧海兵認為,根子不在傳統文化,而是“出口”問題。
“不要將個別問題上升到一般層面。教授中肯定有以身試法者,透過這個案件,我關注的更多的是博士生的全過程質量管理問題。”顧海兵說。
顧海兵認告訴記者,中國的教育往往只重入口,不重出口,高中階段還有會考作出評價,而大學四年卻沒有相應的評價和檢驗,出口極其松懈。博士生招錄也是如此。
人們普遍擔心教授權力過大會產生腐敗,殊不知以相應的責任約束,可以制約腐敗。“比如教練員選拔運動員,別人都認為他不是苗子,教練認為就行。這個問題上應充分相信教授,完全按分數錄取并不是方向。”顧海兵指出,錄取時,有些人通過什么渠道進來,那只是個人成分問題,關鍵要在出口把好關,做好人才培養質量問題。
著名學者謝希德曾經感嘆說:“真是弄不懂了,現在博士生怎么比小學生還要輕松啊。”高校疏于對博士生的管理,處于放任自流狀態,已成為一個普遍現象。一些人認為在中國博士上得很輕松,不僅在課程上只有一年,遠少于西方國家的二至三年,而且缺乏全過程的制約監督機制。目前只有少數高校做到了博士論文100%匿名評審。
另一方面,政府對大學的管理又沿襲了計劃經濟的特征,帶有濃厚的審批色彩。博士點控制在教育部手里,根據該博士點招多少博士來評價該博士點的含金量,甚至根據博士招錄數量配拔相應的財政經費,造成部分高校只重數量,不重質量。
“每年,教育部都搞百篇優秀博士論文評比,我認為評百篇優秀論文很重要,評不優論文更重要,應該隨機抽查這些博士點博士論文的質量。”顧海兵說,如果嚴把出口,實行全過程質量體系監督,就不會有很多人把寶都押在入學口上,甚至不惜為此超越道德和法律的禁區。
他認為,只有導師的權力和責任對等,導師才會用自己的學術聲譽對自己所招學生和培養質量擔負起責任。因此,必須變博士點審批制為同行評議制,給予高校自主的學術管理權限顯得較為迫切。
洪可柱也建議通過加強博士質量控制體系,避免出現論文答辯走過場,來減少博士招錄中的腐敗現象。同時,他建議改革現行的導師制度,讓學生在修完全部課程后選導師,避免學生成為導師的“私有財產”。另外,還應徹底取消導師遴選或審批制,切斷導師和學生之間的保姆關系。
梁茂春引發的種種爭議還在持續發酵。同情者有之,譏笑怒罵者有之,或許此時這位病榻上的老教授還不知道他引爆了一個娛樂事件,但愿這不僅僅是一場娛樂,希望它能成為推動大學改革的契機。